囤积症





 编者按 

我的日常表现

囤积症、囤积症,难道我有囤积症?你看看我拥有的状态:

如果别人给就要的旧衣服,就是拿回来不用也拿回来,有时看到别人当废品扔掉或卖掉我都要忍不住捡回来并且实在是无法丢弃在外人看来并没有什么价值的物品 。

过量的物品(多年的旧衣服、孩子从小到大的书、练习册及做的卷子等}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居住环境以及空间原本功能的使用,比方说用桌子,椅子,或者床来摆放物品,卧室以及浴室被拿来当做储物室 。

我借别人的书总是不愿意还,别的物品不这样:

电脑桌面满满当当,现在用的这台就这样,收藏夹里文件展开铺满慢慢一整屏。手机里文件图片四千多张,那张也不愿意删掉...... 真是举不胜举。

我这种行为有时我会觉得很有窒息感,一直在下决心我一定要改,让家里焕然一新,但现在要二十年了,东西只添不去,只能是越来越多,越来越乱,感觉妨碍到了我正常的生活 。

以上文字选自网络

 不要堕二边   

堪钦慈诚罗珠仁波切在《慧灯之光》系列中讲到:

 

所谓少欲知足,就是不要过度追求不现实的目标,不能贪得无厌。对已经得到的东西,要有知足心。没有少欲知足感的人,不但永远都不会幸福,更不会解脱。

 

凡夫都会对物质世界有着非常强烈的贪欲心与执着,小乘佛教认为,这就是断种人的表现。但大乘佛教却认为,这只是暂时性的断种,不是彻底的断种。这种人通过闻思,也可以变得少欲知足,并对闻思修感兴趣。

 

我在《佛教徒的生活模式》(见《慧灯之光》)中也讲过的,佛教不是禁欲主义,只是要求佛教徒,在生活上不要堕二边:

第一,要学会在物质上安于现状,尽量过简单的生活,不要因物质生活而付出太多代价,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学习、打坐、修行。

这样不仅此生幸福,下一世也能很好地把握,同时还可以带动身边的其他人,让他们也过同样的生活。但现在的每个人却不是这样,都活得非常累,却最终什么也得不到。

 

  欲望的特性  

本来的出发点,是希望得到幸福,却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是投入产出比最低的一项投资,有付出却没有回报,为什么还要死执不放呢?

第二,如果对物质生活没有太多执着,但因前世福报,此生不需要付出太多代价,也能拥有优裕的条件,佛是不排斥的。佛没有要求,佛教徒一定要过艰苦的日子。如果温饱没解决,圣性的条件就不一定完全具备。但我们一定要知道:凡夫的心,是永远无法满足的。

少欲知足不仅对个人的修行有很大的帮助,  对整个人类来说,也是一大奉献。据联合国发表的《2002 年世界人口状况》预测说:到 2050 年,地球人口将达到九十三亿多,而按照生物学家的估计,地球却只能养活 80 亿人口。

当人口爆炸到地球不堪重负的时候,人类又将何去何从呢?所以,节约资源本身,就是对所有生命的一种贡献。

欲望的特性,就是无限度地膨胀。

 欲望无限膨胀 

今年的奢侈品,明年、后年就变成了必需品,一定要拥有,否则就觉得大家会瞧不起自己。再过两三年,这些当年的奢侈品就被淘汰了。欲望就像跑步机,我们的脚步永远跟不上欲望这个跑步机的速度。

如果在欲望无限膨胀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持续性的幸福,那也可以理解,毕竟资源消耗所导致的枯竭是后代的事情,我们暂时还不会面临这些问题,但是,在欲望无限膨胀的过程当中,我们自身能不能感受到幸福呢?感觉不到!

因为幸福是建立在满足感的基础之上的,当欲望无限膨胀的时候,即使有满足感,那也是短暂的。

比如,一个高科技新产品出来以后,我们第一时间买到了,当时觉得很满足,但科技却在不断更新,不断推出一代、二代、三代等新产品,这时候,我们原以为了不起的东西,现在已经不时兴了。原有的满足感与幸福感,也随着新产品的问世而渐渐消失。

 欲望过度以后  

包括我们学佛也是一样:有些人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很兴奋、很认真,一两年过去以后,原有的兴奋感被厌倦心取而代之,逐渐地,学佛修行也不怎么努力、不怎么认真、不怎么投入,越来越落后了。

因为人类的天性就是这样,喜新厌旧、虎头蛇尾,总是喜欢追求新鲜的东西,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与猎奇心。

所以,我们只能强制性地控制自己的贪欲心。虽然“欲望是发展的原动力”的说法原则上没有错。没有欲望,就不会去做任何事情,包括学佛也需要欲望。

但如果欲望过度以后,就不但不是发展的原动力,反而变成了威胁我们生存的公害。

文字:《慧灯之光》系列

图片:来自网络

慈诚罗珠堪布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慈诚罗珠堪布

慈诚罗珠堪布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慈诚罗珠堪布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慈诚罗珠堪布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慈诚罗珠堪布。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