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息,一个很重要的修法
数息观,这是佛教的一个基本的禅修方法,可以很好地对治散乱,安定身心。
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特别容易散乱,一散乱,一停留在肤浅的层面,生命就很难沉淀下来。
数息观,这是佛教的一个基本的禅修方法,可以很好地对治散乱,安定身心。
谛闲法师(1858--1932)
谛闲法师在《教观纲宗讲录》里讲到,“多散众生数息观者,从一至十,数出入息也。数出不数入,不可并数。但数息,不可数喘、气、风等也,能治散乱。”
从这里可以知道,呼吸有四种相貌:喘,气,风,息。我们大多数人平时的呼吸都属于喘、气和风,“息”很难现前。
所谓“喘”,实际上是气息连肺膈都没有下去,落在鼻子到喉咙、肺这一段,所以结滞而不通畅。心粗的人就是“喘”,他的心没有长远的思维,没有很深的智慧,呼吸非常短促。
所谓“气”,就是呼吸虽然没有声音,也不结滞,但出入都不够细。而所谓“风”,就是呼吸中带着一种鼻音或者喉音在里面。当我们散乱或者睡觉的时候,这个风的声音就出来了,就会打呼。有的人不仅睡觉打呼,醒着时他的呼吸就是有声音的,你在他身边就能听到“呼呼”声。这样的人容易发火、发脾气。所以喘、气和风都是普通凡人的相,“息”都不大会现前的。
将呼吸调整到“息”的状态,这是需要训练的。气和心神的关系,有个成语叫“气定神闲”。反过来也一样,调息的时候,我们的心也要放松,这样息就会悠长、细腻、深沉,然后再把观落在息上,这样去计数的时候,就会增加我们观照的定力,就能对治散乱。所以训练数息,可以治心的散乱,治心的散乱也可以达到“息”的作用。
“息”是悠长而深远,细腻而持续,既不滞顿,也不短浅。一个人定下来了,心很安定很安稳了,才会发现“我进入息的状态了”。
所以,“息”能治散乱,但散乱的人并不知道“息”的状态。用这个功夫和得到的效果是相对应的,只要你达到“息”了,就不会散乱;只要你不散乱,就会发现你的“息”已经出现。
具体到数息的修法时,首先要把身体调整好:端身正坐,跏趺或半跏趺都可以。脊椎骨放松,同时要笔直,肩也放松,肩要平。下巴略略地收一点,头要正,不要前倾。眼睛下垂,眼神在膝盖处回收一点,就是停在半空里的一种状态。舌头微翘一点,舌抵上颚,有心脏病的人可以放平。两手结法界定印,静静地放在肚脐前面,二手重叠,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两个大拇指轻轻相触。
身调好之后,呼吸放松,尽量深长。一呼一吸为一次,从一到十,这样去数,数到十,再从一开始数,周而复始。悟公上人告诉我们,数息时,数入不数出,一般数进气,不数呼气。《佛说大安般守意经》中讲,“数息所以先数入者。外有七恶。内有三恶。用少不能胜多,故先数入也。”
肚脐眼下两寸,叫气海。上人曾说:“息入气海,能消百病。”进气的时候,气从鼻慢慢地一直吸入气海,这个方法不仅可以对治散乱,还可使身体健康。
所以,总结一下,风、气、喘这三种都不是息;没有声音,也不结滞,出入都尽才叫做息。息的尽头就是气海。从鼻息一直到气海,细细地、没有声音地沉下去。让心灵明,不拖泥带水,越来越清澈,这样,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就慢慢地尘埃落定。
所以佛教的数息观,非常简单实用,不仅能对治散乱,让我们的心安定下来,甚至可以证得一心的境界。
—-摘自2021年4月三参法师于妙吉祥法堂分享
微信文章往期精选
佛教慧日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教慧日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教慧日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教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