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施仁,天下归心(上)


《群书治要三六〇》第四十句:

文王好仁,故仁兴;得士而敬之,则士用,用之有礼义。故不致其爱敬,则不能尽其心,则不能尽其力,则不能成其功。故古之贤君于其臣也,尊其爵禄而亲之;疾则临视之无数,死则吊哭之,为之服锡衰,而三临其丧;未敛不饮酒食肉,未葬不举乐,当宗庙之祭而死,为之废乐。故古之君人者于其臣也,可谓尽礼矣;故臣下莫敢不竭力尽死,以报其上。

 

这段话出自《群书治要》卷十七《汉书五》。“文王好仁,故仁兴。”文王喜好仁德,整个国家的仁政就兴起,仁爱之风就盛行。这就是《大学》上讲的“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文王的仁爱之心达到了怎样的程度?《群书治要·新序》中记载:有一次,周文王令人建造灵台,在修建池沼的时候,人们挖地挖出了死人骨头。有官员把这件事报告给文王,文王说要将尸骨改葬。官员说,那是无主的尸骨,找不到他的主人了。文王说:“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一国之主也。寡人固其主,又安求主?”意思是说,拥有天下的人,就是天下的主人;拥有一个国家的人,就是一国的主人。寡人本来就是他的主人,你还到哪儿去找他的主人?于是,他命令那位官员备办棺木寿衣,将这具尸骨改葬。

天下的人听到这件事后都说:“文王贤矣,泽及朽骨,又况于人乎?”文王真是一位贤君,连朽骨都能够受到他的恩泽,何况是人?《新序》评论道,有人得到珍宝,但是给国家带来了灾难;文王得到枯骨,却以此表明他仁爱的诚心,因此天下的人纷纷归附于他,这就是文王的仁爱之心延及朽骨之上。正是因为他有这种仁爱之心,所以当时天下归心。即使在他还在作西伯侯的时候,国君们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也愿意来找他评理。

当时有虞、芮两国的国君,因为田地边界产生了纷争,很久都没有得到解决,他们相约到文王那里去评理。当时的文王在当西伯侯。他们到了文王治理的国境,看到耕田的人都是互相礼让田畔,行路的人互相让路;到了城市里,看到男女分开走路,男女别途,年轻人主动帮助、照顾老年人,看不到头发斑白的老年人自己负重行走;到了朝廷里,看到被任命为士、大夫的人纷纷礼让,都推荐同僚之中更加贤德的人来担当高级的职位。

这两国的国君亲眼目睹了这些和睦礼让的事情,非常感动,生起了惭愧之心。他们说:“我们惶惶不安地为了追求利益而起了纷争,实在是小人的行为,小人怎么可以践踏君子治理的朝廷呢?”于是,他们不好意思再去找文王评理了,而且都坚持把自己所争的田产让给对方。结果让来让去,谁也不愿接受,最后就把所争的田产让为闲田。

夏、商、周三朝的统一不是靠军事,不是靠经济,也不是靠政治,而靠的是文化,是文化上的统一。他们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了,其他国家的人主动、自觉地来学习。这就是《弟子规》所说的“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所以,君王要用自己的德行来感化天下,以德服人,这样才能够化解矛盾冲突,成为“王天下”的榜样,令人“中心悦而诚服”。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刘余莉

刘余莉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刘余莉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刘余莉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刘余莉。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