荠花深村里 建瓯春风为你来


福建·建瓯

0荠花榆荚深村里

亦道春风为我来

摄影|杜建英

三月的建瓯一片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田间地头铺满了荠菜花和紫云英

3月27日和28日两天

厦门、漳州与建瓯共73位志工

分成13组,伴着和煦的春风

踏在乡间小路上

深入小松镇和南雅镇的31个村

关怀慰问85户需要帮助的乡亲

春风细雨润心田

摄影|杜建英

沿着蜿蜒的山路,一直牵挂着阿桂和两个孩子的志工,来到孝德家园康养中心。 

摄影|尚景华

志工一下车,便遇到外出归来的阿桂父子,阿桂脸上洋溢着许久未见的笑容,大儿子凯凯蹦蹦跳跳地跑在前面。 

摄影|尚景华

“至乐莫若读书,至善莫如教子。”康养中心门口贴着出自《弟子规》的对联,横批是“积善之家”。一尊巨大的孔子雕像映入眼帘。

阿桂父子的房间在二楼餐厅隔壁,三张床并排,被子干净整齐,每一个房间墙壁两边都挂着《弟子规》,充满深厚的儒家文化气息。 

摄影|尚景华

8岁的小儿子翔翔躺在床上,看上去像4、5岁的孩子,气色不错,嘴唇和小脸红润。阿桂面带喜色说:“最近翔翔好多了,右手更灵活了,可以拿到头上了。” 

摄影|尚景华

志工雷章丽捏了捏翔翔的两只脚,似乎是胖了些,并叮嘱阿桂每天需要仔细地对待孩子的康复,给孩子讲故事……“每天用心,就会有很不一样的结果。” 

阿桂的父母已故,育有两子。2014年,妻子离开了仅三个月大,患先天性软骨病的幼子,再也没回来。生活的不如意,使阿桂变得易怒、嗜赌,烦恼重重。2020年10月,志工走进阿桂家,为暗淡的家庭带来爱和关怀。 

2021年1月,在志工的协助下,阿桂一家搬下山,被安顿到康养中心。阿桂一边在康养中心打工,一边照顾小儿子;志工还帮忙把大儿子转到附近的中心小学上学。

摄影|徐小丹

“一家几口挤在墙壁乌黑的山上小木屋,儿子上学不方便,我每天还要去很远的地方做事,觉得未来没有什么希望。现在搬到这里,有这么多人关心我,还有一份工作,孩子也得到良好的教育,以前想都不敢想。”阿桂回忆着从前的暗淡日子,不禁低下了头。 

摄影|尚景华

然而,阿桂刚来康养中心的时候,却我行我素,与人不合,自己也很烦恼。志工雷章丽两天打一次电话,劝了又劝。“我以前做错了很多事,自己都不敢相信会回头,是你们彻底改变了我。”阿桂感慨地说:“你们的付出,我一直都记在心里。” 

原本倔强的男子汉阿桂,眼神日渐变得温和,他时而看着怀里的儿子,时而看着志工说:“打很久的电话,没有一句指责,我心里感觉就不一样。” 

现在,阿桂每天早上陪着翔翔读《弟子规》,分享感悟;下午帮儿子做理疗、按摩,户外晒太阳;每2小时给翔翔补充一次营养,日子过得很充实。

摄影|尚景华

阿桂还坚持写日记,面对自己潦草的字迹,觉得很不好意思。志工鼓励他:“您只要有这一份心就很好,再接再厉。” 

摄影|尚景华

“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看见两个孩子跟以前不一样,在我心里,你们就是我的亲人。”临别时,阿桂父子俩恭敬地向志工鞠了三个躬并道“感恩”,一时间,志工的眼眶也湿了。 

摄影|尚景华

看到阿桂一家开启新的人生,一直参与关怀的建瓯志工叶灿生(上图左二)很感动。他说:“就像在见证奇迹,小儿子每一天都在进步,希望这一家人在慈济人的关怀下不断成长。”

一切都会好起来

摄影|杜建英

妇联干部江彩珍(上图右)听闻志工来关怀,从田里赶来带路。

摄影|杜建英

一座土木结构的老宅里,64岁的李伯坐在厅堂一侧的长凳上,脸色黯然,身旁是用来探路的竹竿。妻子在女儿阿美(上图左)4岁时去世,留下一对年幼的子女。

13年前,李伯双目失明,患有三高,去年还不幸中风,无疑是雪上加霜。儿子在县城谋生,自顾不暇,39岁了尚未娶妻。 

摄影|杜建英

阿美每天来照顾父亲饮食起居:送饭、买药、洗澡……但婆婆上个月摔倒,阿美只好在凌晨四点半起床,先去市场包装蔬菜,再回来煮早餐,之后送一对子女上学……有时,也只能将一天的饭煮好,让父亲自己热着吃。 

摄影|杜建英

两个家庭的重担,阿美一肩挑起,懂事的她还在帮哥哥攒钱娶媳妇。可父亲却不时对她发脾气,阿美有些委屈。听着阿美对志工的述说,一旁的父亲愁眉苦脸,一声不吭。 

摄影|杜建英

志工陈碧华心疼地抱着阿美说:“您跟我孩子差不多大。您从小就没了妈妈,承受了这么大的压力,我很能理解。但您是家里的顶梁柱,要坚强一点,您不坚强,爸爸就没有人照顾……”阿美流下了眼泪。 

摄影|杜建英

女儿走到父亲身边,弯腰搂着父亲的脖子,一时间,老人全身颤动,低声呜咽,老泪纵横,压抑在心里几十年的苦闷倾泻而出,志工也红了眼眶。

摄影|杜建英

陈碧华劝慰老人:“您真有福报,有这么孝顺的女儿。您把身体照顾好,就可以减轻女儿的负担。” 

摄影|杜建英

志工送上净斯饼干和《慈济》月刊,和李大伯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每天祝福自己,好日子就会来的。”父女俩渐渐平静下来,点点头,转悲为喜。

奶奶抱抱很温暖

摄影|郑爱娇

“那位就是陈奶奶。”村文书沈金全指着前面一位老人的背影说。只见老人左手提着菜,背着一大串压得扁扁的黄灯笼。 

摄影|郑爱娇

志工跟着老人来到学校旁的矮房前。年久失修的房子外墙用石条砖垒成,内部为全木制结构,光线昏暗。时而会漏雨,大女儿就自己修理。发黑的屋顶瓦片,见证着老人近48年生活的起起落落。 

73岁的陈奶奶,丈夫在7年前病逝,育有三女,却也各自都有难处。老人几年前做肺部表皮癌治疗,之后只要一劳累就喘不过气;左眼也动了白内障手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老人的视力逐渐模糊。 

摄影|郑爱娇

志工陈家锋拉着陈奶奶的手,呵护在掌心,如同儿子对母亲一般。陈家锋夸她气色很好,讲话有力又清晰,看不出来是生病的人。 

陈奶奶年轻时,是下乡文工团团员,忆起当年的快乐时光,满满笑容浮现在脸上。然而,从回忆中抽离时,她便低垂着头说:“现在日子很困难了,看到喜欢吃的东西,只能问问什么时候有便宜。想去做点事情,年纪大都没人要,这两天才拿灯笼回来做,一天赚5、6块钱。” 

“现在我们政策很好了,我们吃饱,吃得健康就行。”陈家锋安慰她。陈奶奶听完后,点点头说:“我现在是过一天算一天,人生还能有几年,不敢跟人家比,自己跟自己比。” 

摄影|郑爱娇

建瓯志工叶玲为陈奶奶送上饼干,并抱着她说:“奶奶您特别乐观,好喜欢奶奶。”担心陈奶奶站累了,叶玲扶着她坐下,用家乡话聊着,听陈奶奶重复讲着年轻时的事情。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

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