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地坛——代表天圆地方的祖先文化
中华民族崇拜天地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上溯至远古时代。皇帝登位也须祭告天地,表示“受命于天”。
祭天起源很早,《周礼.大司乐》云:“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但是采取周制祭天,其实是很晚以后魏晋时的事。
直至今天,登泰山还能看到三皇五帝登泰封禅的遗址。
祭祀是古代王朝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在西周时期就有“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的说法。
受命于天的皇帝,为了答谢天地的受命之恩,在泰山顶上积土为坛,增泰山之高以祭天,表示功归于天。
然后,再到泰山之前近地祗的梁父、社首、云云等小山丘设坛祭地,表示厚上加厚,福广恩厚以报地。
一代帝王登封泰山,被视为国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征,皇帝本人也俨然成为“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历史上有幸能成为这样真龙天子的皇帝,除了《史记》所撰的七十二王,还有自秦始皇开始的十二位皇帝。
明清北京的坛庙几经变化,至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祈年殿完成,延续到1911年,共有大祀级坛四所,它们是天坛(祭祀时称圜丘或圆丘)、地坛(祭祀时称方泽)、社稷坛、祈谷坛(祈年殿内),中祀级七所,它们是先农坛、太岁坛(太岁殿内)、天神坛、地祇坛、朝日坛、夕月坛、先蚕坛;共有大祀级庙三所,它们是太庙、孔庙、历代帝王庙,中祀级庙四所,它们是时应宫(祭龙王、雨神)、宣仁庙(祭风神)、昭显庙(祭雷神)、凝和庙(祭云神)。
如此算来,应该是七庙十一坛。如果加上明代建造过的六坛,即天地坛(永乐十八年建,嘉靖九年废)、山川坛(永乐十八年建,嘉靖九年废)、崇雩坛(嘉靖十一年建,清乾隆十二年废)、安定门外先蚕坛(嘉靖九年建、次年废)、西苑先蚕坛(嘉靖十年建,四十二年废)、帝社稷坛(又名土谷坛,嘉靖十年建,隆庆元年废)共计建了十七坛。
天坛
古代帝王亲自参加的最重要的祭祀有三项:天地、社稷、宗庙。所谓坛庙,主要指的就是天坛、社稷坛、太庙,还有其他一些祭祀建筑。他们都各有自己的形制演变,今天所见,为明代制定。
在古代帝王里,不是所有皇帝都有资格可以祭天地的,特别是登泰山,登泰山封禅。所以在泰山你可以看到尧帝登泰,就是祭天的地方,尧帝,舜帝,禹帝,就可以看到三皇五帝他们登泰山做封禅的这些遗址,泰山顶上,所有的皇帝都可以的。
因为当一个皇帝登基之后,他服务老百姓,他服务的有功劳。天地报以瑞相的时候,天地显现瑞相,就证明这位皇帝替天行道的有功。
本身天地是福泽万民,那作为统治者他就是替天来做这个事的,那服务的好不好,天地有瑞相。有这种瑞相显现的时候,老百姓又安居乐业,又拥戴这位皇帝的时候,这个时候这个皇帝他才有资格登泰山。
在秦始皇之前,这些皇帝们兢兢业业,竟有七十二位登泰山,那为什么秦始皇下去了到现在,只有十二位呢,也就正是这个原因,能有资格登泰山太少了。
所以在泰山脚下,也出土了一些远古时候,有的是方坛,有的是圆坛。圆的坛代表天,方的坛代表地。这是我们中国人,我们的老祖先在很远古的时候就已经说:天圆地方。
所以地坛从元朝的时候,曾经就已经在北京这个地方,当时称为大都,明朝的时候,特别是明永乐皇帝,又从国家的政治中心南京迁到北京来,其实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一位出家人。他当时定国都在南京,因为这个永乐皇帝呀,他做王的时候就是管辖北方。
皇帝要来祭天祭地的时候,皇帝就要斋戒,挂斋戒牌。买文玩的地方,北京现在还有,琉璃厂,那个店还有。新疆羊脂玉上面刻着字涂着金,斋戒两个字特别美,那都是过去王公大臣挂的。
因为过去的这些王公大臣包括皇帝在内,一年有好多的时间是不能吃肉的,有时候是整月不能吃肉的。比如过去的观音月,地藏月。
我们现在的做电视的,做电影的,拍古代的什么宫廷的片子,都是把我们现在人的黑暗的,勾心斗角的,放在了里面,其实真实的根本不是这样的。
皇宫里,什么贼眉鼠眼的....,就是民间的人也不会是那样子的,何况是皇宫里面了。
古时候女的带耳环的意思,是掉身转头的时候,都是轻轻缓缓的,眼神是跟着身走的,笑不露齿,行为怎么走路,都是有行为准则的。
谁来示范?皇帝大臣,名声以道德为楷模的。
北京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故宫同时修建,位于北京城的南端。明初都南京,实行天地合祭,建大祀殿,而不是露祭,这是不合于古制的。
天坛以蓝色象征青天,地坛以黄色象征大地,日坛以绿色象征东方甲乙木,月坛以白色象征西方庚辛金,社稷坛以五色象征五方国土,太岁殿的黑瓦是延续明代祭祀建筑都用黑瓦的通制,因为明成祖朱棣以玄武大帝为护佑神,玄武在北方,北方为壬癸水,黑色。
天坛是“北京五坛”中地位最高的一个坛,天坛始建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占地面积273万平方米,比紫禁城的面积还要大,是当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最初的作用是祭天地,在地坛建立之后,天坛便不再祭地。
天坛,即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是明清帝王们专事祭天、祈谷和祈雨之地。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整体规制严谨、格局宏大。
从永乐十八年到现在,天坛作为明清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承载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除了祭天之外,天坛还有祈谷和求雨的作用。天坛的祭祀仪式一般都在农历的初一和十五进行,祭祀的时间在早上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在祭祀的前一天,皇帝会带领着百官来天坛行礼,以求天地庇佑。
▲
地坛公园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祭地之坛,现有方泽坛、皇祇室、牌楼、斋宫等建筑。
地坛在“北京五坛”中的地位仅次于天坛,是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地坛主要祭祀“皇地袛神”,也就是后土神。
后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著名的女神仙,是盘古开天辟地后大地上产生的第三位神仙,传说中后土掌管阴阳,生育万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
明迁都北京,仍建合祭大祀殿,但南京大祀殿为矩形平面,北京则为圆形。天坛面积约270平方米,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物都在内坛。
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座高2米半、宽28米、长360米的甬道,把这两组建筑连接起来。
大祀殿初为三重檐,上檐青色表示天,中檐黄色表示地,下檐绿色表示万物。嘉靖时,改大祀殿称祈谷坛,降为雩祭(求雨、求丰年)之所。
另设圜丘为祭天之坛,形成今天所见的平面布置。在城北增设地坛,实行天地分祭。
嘉靖时,并建朝日坛及夕月坛分别位于北京东郊和西郊。清乾隆时,改建天坛,加大圜丘尺寸,重新雕琢全部地面、台基、栏干石作。
祈谷坛易名祈年殿,三重檐不同色改为一律青色。这一改使祈年殿获得纯净统一的色调,更为庄重鲜明。
现存祈年殿是雷火焚毁后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
大殿的全部重量都依靠28根巨大的楠木柱支撑着。殿内地面正中,是一块圆形大理石,上面有天然的龙凤花纹,与殿顶中央的盘龙藻井遥遥相对。
皇穹宇原是放置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高19米多,直径15.6米。结构与祈年殿基本相同,是单檐蓝瓦,殿顶也有鎏金宝顶,殿下也有台基和汉白玉的栏杆。
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以北,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镏金宝顶,蓝色琉璃瓦,远远望去,就像一把金顶的蓝宝石巨伞。在皇穹宇的外面,有一道圆形磨砖对缝的围墙,门向南开,这就是回音壁。
圜丘坛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建于明嘉靖年间,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等。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以北,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镏金宝顶,蓝色琉璃瓦,远远望去,就像一把金顶的蓝宝石巨伞。
圜丘为雕砌的三层露天圆台,象征天。其每层四周栏杆数、台阶数、建造采用的石板数等均为九或九的倍数,以此来象征九重天,以表示天体的至高与至大。
圜丘上层中心一块圆形石板称“天心石”。站在天心石上说话,可以听到明亮而深沉的回响,仿佛来自空中。
金界花雨网为您提供最新的金界花雨信息,让您快速了解金界花雨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金界花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