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示丨佛法要妙 唯在乎诚


佛法要妙 唯在乎诚

佛法要妙,唯在乎诚。汝能始终守之以诚,则更无可言矣。谈玄说妙,弄口头,求神通,宜置之东洋大海外,方可亲得实益耳。

至诚恭敬,实为希圣希贤学佛学祖之本。人能心主于敬,则一切放僻邪侈之心,自无由而生。

敬之一法,乃世出世间学道之根本。若不主敬存诚,纵有所悟,必不能实得其益。以一落狂慧,决难事理圆融。偏执理性,不重修持,纵见理不错,亦与魔外相去不远。况既执理废事,所悟之理,亦难得当。故曰:“不贵子见地,只贵子行履。”此举世聪明人之大陷阱,不受此病,方可名为聪明。否则,聪明反被聪明误,翻成自误误人之流辈也。

“佛法要妙,唯在乎诚”,这已经不是在讲世间法了。印光大师告诉我们,理解佛法、契入佛法的一个渠道,就是“诚”。这是印光大师经常讲的,而且还有一句话叫“竭诚尽敬,妙妙妙妙”。

我们看整个佛教圈子,其实有诚心的人很少。为什么现代人不容易得利益呢?古代人其实并没有我们现代人的优势,物质条件不如现代,经书、法宝不如现代,闻法的条件也不如现代,但是古代人反而容易成就,原因在哪里?大家可以想象,古代有很多人,一生就在一个地方,守住一本经,或者拜一尊佛,或者念一尊佛、菩萨的名号,一辈子几乎不会改变。

他们没有那么多精力去学习,没有条件,不像我们现代人,一个人都可以收藏《大藏经》了,但是收在那里也没怎么看,看了也起不了作用,除了口头上可以讲讲,这就是弄口头、谈玄说妙去了。现在的人,谈玄说妙比古人都厉害,但是实修方面恰恰不如古人,这就是我们现代人所欠缺的——诚心不足。古人的诚心明显超过我们。

诚心是佛法的核心、要妙之处,这是从某一个角度来讲的。换一个角度讲,智慧也是佛法的核心,净土也是佛法的核心。“诚”,当然是契入佛法的一个点,而且超越人的根机,任何人都可以进来,普通老百姓、没有文化的人、不识字的人、不懂理论的人都可以。像过年的时候,大家来烧香,其实也是一种诚心的表现。普通老太婆不一定要通过理论的引导,才会对佛法产生信仰。

“始终守之以诚”,这就不需要讲其他的,当然后面会详细来说明为什么要“诚”。这里讲到学佛法有几条是我们要避免的:“谈玄说妙,弄口头”,口头上讲得头头是道;然后“求神通”,这是古今都有的一种状况。凡夫就喜欢好奇务怪,能够真实、本分、虔诚、恭敬地来修学佛法,是非常不容易的。

“至诚恭敬,实为希圣希贤学佛学祖之本。”所以在佛门,恭敬心非常重要。我们净土法门其实也是从恭敬入门的,归命阿弥陀佛,这就是最大的恭敬了。当然世间法也讲恭敬,所以它是希圣希贤、学佛学祖之本。

“人能心主于敬,则一切放僻邪侈之心,自无由而生。”恭敬的最大好处就是人不会放肆。我们很多人会放肆,就是因为缺少恭敬心,无论是世间法还是佛法,都是一样的。恭敬心能够让人收摄身心,人的行为端正,就不会越级越位。

“敬之一法,乃世出世间学道之根本。若不主敬存诚,纵有所悟,必不能实得其益。”如果没有恭敬心,那么即使有所悟,也很难得利益。在古代禅宗里面就有这种状况,“一落狂慧,决难事理圆融”,没有恭敬心的人,就很容易执著于理。当然不光是禅宗,学教理的人也容易有这种倾向,理论上会谈,但“落入狂慧”,只有空的智慧,没有实修,没有恭敬之心,就很难事理圆融。

像有些学院的教授,他们研究宗教,研究佛教文化,理论很厉害,甚至可以到佛学院来给出家人讲课,因为出家人没人能讲。但是讲归讲,他们不会把理论落实到个人的身心行为当中去,这样理事就很难圆融。

“偏执理性,不重修持,纵见理不错,亦与魔外相去不远。”这说明印光大师看问题跟我们常人有点不一样,他认为过于执著理性、不重实修的人,即使理论是正确的,也跟天魔外道相去不远了。

“况既执理废事,所悟之理,亦难的当。”如果执理废事,那么这个理也就有偏差了。学教理的人很容易走向这一点,执著于教理,对事相不太认可,或者不能把教理跟事相相融。所以很多学教理的人,就觉得净土法门不圆满,认为净土是在事相上执著,有形有相,有求有生。其实这些观点跟整个净土理论是相背离的,学教理的往往只知道要无所求,要无生灭,超越生灭,要无形无相。

所以下面引用了禅宗的一句话:“不贵子见地,只贵子行履”,不看重你的见地如何,要看你的行持怎么样。其实这句话还有一个反面的说法,即“不贵子行履,只贵子见地”,禅宗这两种观点都有。有些时候它会讲重见地,不重行持,因为行持好,不代表你的见地就好;但是见地好,也不代表你的行持就好,就看它偏重哪方面。

如果要注重见地,知见要正的时候,它就会“只贵子见地,不贵子行履”。如果从开悟的角度来讲,可能是以见地为重,但是开悟之后能不能落实,就回到行持了。看一个人的行为,也就看出你的见地问题,所以后来禅宗就“只贵子行履,不贵子见地”了。这是禅宗的思路,我们对这两种观点都要有所了解。

“此举世聪明人之大陷阱,不受此病,方可名为聪明。”世间学教理、学理性的人,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堕入狂慧,执理废事,这是一个陷阱,聪明的人很容易陷入,只有超越了它才是真正的聪明。

“否则,聪明反被聪明误,翻成自误误人之流辈也。”这么讲的目的,其实是要说明恭敬是世出世间学道之根本。所以虽然对理论有所研究,包括我们在这里学习法义,但是学习之后还得有恭敬心,还要在事相上保持本分。

后面有一句话,“诚到极处,豁然贯通”。所以,恭敬之道看似很简单,也不起眼,不太被人重视,但是当你恭敬到极处的时候,就可以贯通整个佛法。

文章 | 智随法师

图片 | 网络侵删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妙法佛音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生活馆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妙法佛音

妙法佛音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妙法佛音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妙法佛音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妙法佛音。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