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15位知名出家人,都曾出身于王权贵族(上篇)
出家乃成佛必由之路,十方诸佛皆示现出家而成佛道;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古今中外的出家人,从不乏家境富庶,甚至还有王位要继承的王公贵族们。
今天就来和大家说一说,历史中这些心系普罗众生的高富帅!
01
释迦牟尼佛
佛陀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长子,名乔达摩·悉达多。十九岁时,因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太子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成佛后称释迦牟尼,意译“能仁寂默”,也是“释迦族的圣人”之意。随后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
02
达摩祖师
达摩祖师生于南天竺(印度),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王子,刹帝利种姓。他是印度禅宗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
祖师于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经海路到广州登陆。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
03
释迦族诸王子
佛陀在故乡迦毗罗卫国,随缘方便地宣说佛法,这些菩提种子逐渐地在人内心中发芽,跟随净饭王左右的人,以及释迦族中佛陀的王弟等,都想披剃出家。
净饭王共有三位王弟,每位王弟各生二位王子,自从佛陀归城以后,白饭王的王子提婆达多和阿难、甘露饭王的王子阿那律、斛饭王的王子跋提和婆娑等,都生起了跟佛陀出家的信念,他们共同决定:一起出家做沙门去!
诸位王子因深信佛陀的教法而剃发出家,做了佛陀的弟子。难陀是释迦牟尼佛同父异母的弟弟,娶了如花似玉的妻子,夫妇恩爱异常,后来他也受佛陀劝化出家。
佛陀还没有出家的时候,曾经娶拘利城耶输陀罗公主为妃,生下独子罗睺罗。罗睺罗在十几岁时出家,成为僧团中最初的沙弥。后来,耶输陀罗也随着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及很多释种女众,加入僧团做比丘尼。
04
戌博迦尊者(开心罗汉)
佛教十八罗汉中的第九罗汉戌博迦尊者,原是中天竺太子,其弟想与他争夺王位。他对弟弟说:“我心里只有佛,而没有王位。”且打开胸膛,弟弟见他心中果然只有一佛,遂不作乱。成道后,世人称他为“开心罗汉”。
05
阿底峡尊者
阿底峡尊者是公元11世纪,印度最伟大的班智达,出生于札户罗国(今孟加拉国达卡地区),是迦尔耶那师利国王的第二子,幼名月藏。尊者幼年不贪王位,专事游历,遍经诸国,访师学法。
有一次,度母在梦中告诉他:“你已当过五百世的班智达,解救众生脱离轮回苦海是你的使命,不可以半途而废。”他醒来之后,认清了自己过去的愿力,于是离开王宫,舍弃红尘出家为僧,依止当年印度著名的罗侯罗尊者为师。在师父的教导下,他很快就精通了三藏,并对诸多佛典过目不忘。
06
安士高
据史料记载,安士高是到中国传播说一切有部阿毗昙学说和禅法的第一位外籍僧人,本名清,原为安息国太子。自幼信奉佛教,当其将即位时,出家修道,而让位于其叔。
他精研阿毗昙,修习禅定。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到达洛阳。不久即通晓汉语,翻译经典,所译经典共35种、41卷。
07
九华山地藏金乔觉
九华山地藏王菩萨化身金乔觉,俗称金地藏。贞元十年,金地藏圆寂,三年后,肢体软,骨节有声,颜貌如生,诵称“肉身”。众僧视为地藏王菩萨灵迹示现,因其俗姓金,故称为“金地藏”。
公元696年,与我国隔海相望的新罗国(今属韩国)的王族家中降生一子。其父金兴光,后为圣德王,母为成贞王后。相传名乔觉,相貌奇特,顶耸奇骨,福慧具足。但王子不想继承王位,为了要探究人生的道理,觉得一定要出家才能真正地解脱。就算自己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可以给人民很多恩赐,那也只局限于自己国家那么大的范围而已,一切的有情众生怎么办呢?只有出家才能度天下的众生,所以在二十四岁那年,王子出家修道。
08
大慈寺无相禅师
新罗国王子出家的大慈寺无相禅师,唐开元十六年(728年)来到唐朝的京城长安,受到唐玄宗的礼遇。其后周游入蜀,拜禅宗五祖弘忍的再传弟子处寂为师,创立了引声念佛和无忆、无念、莫妄的“三句法门”。
《赠无相禅师》诗云:“人人尽道事空王,心里忙于市井忙;唯有马当山上客,死门生路两相忘。”
三参法师开示
出家,这是一个大课题
出家,是出世俗的家,出自私的家,更是出烦恼的家,出三界的家。出家是一个大课题。出家后若能自利,则能利他;若不能自利,不仅自损也会损他。因为一个制造轮回的人,他不会只是轮回的受害者。
我从学佛、出家到现在,可以说无怨无悔。我师父悟公上人面对那么多逆境,经历那么多苦难,但是因为体受到了佛法的清凉,所以能一直安住在出家人的位置上如如不动。这对我就是一种最有力的鞭策和证明。
那时候,常常是晚上,我跟师父在一起时,他老人家会跟我说:“他国作乱,我国清净。”我们出家,就是为了“杀贼”。一个人就像一个小国家,身上有八万四千众生,当佛法降伏了我们的烦恼,我们的身口意就能得清净,我们这个人也就“天下太平”了。这句话也指出了我们佛门住世的真正意义:佛陀驾慈航来接引众生,渡尽苦海,出离三界,得安稳处。
这个世间的一切有它的合理性,但这个合理性的价值大不过“出轮回”这个课题。“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我们就是怕,如果来生我迷掉了怎么办?
一旦迷了,我们就失去了再出家的勇气;一旦不出家,这个生命在轮回里简直看什么都是真实的,真实到就像绞肉机,爱恨情仇,痛苦纠缠。你所爱的有别离之苦,你所贪执的有求不得苦,你所讨厌的又有相遇之苦。
不仅做人时是这样,你在任何一道都会这样,因为你总会遇见自己的习气,你逃不脱自己的业果。所以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话,我们永远会被自己的业力追杀。
我们出家,哪怕出家再久,都会发现:只要违背佛陀所讲的,吃亏的都是你自己。佛陀所有的法都是带着空性和慈悲的,他只是出于慈悲来告诉你,不是出于私心要管理你。
所以修行,因地一定要正。极乐世界的门开得再大,你只要有一点点执着在,执着我见、人见,执着财富名利,你都很难靠近这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