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示丨唯贵真诚 最忌虚假


唯贵真诚 最忌虚假

佛法真利益,要以至诚得。无论念佛看经,皆须至诚恭敬,切不可学圆融不执著。否则便因之肆无忌惮,以成狂妄魔派矣。

凡人改过迁善,并修净业,唯贵真诚,最忌虚假。不可外扬行善修行之名,内存不忠不恕之心。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如此方可希圣希贤,学佛学祖。为名教之功臣,作如来之真子。固不在穷、达、缁、素上论也。

每见学佛者亦有伪为,其实则居心行事,仍然是利欲是务,依旧是瞒因昧果,欺佛欺人。此种假善人,实为佛门之贼,当深以为戒。勿道大者不可自欺欺人,即起心动念,亦当以诚为事。果能真诚不欺,久而久之,必为人所信向,人既信向,则天地鬼神当常护佑,令其常得吉祥也。况佛菩萨大慈大悲,有不垂慈加被者乎?

“唯贵真诚,最忌虚假”,这是我们学佛法的人,包括世间人,都要面对的一个人格问题。从佛法来讲,是一个信仰问题;从世间来看,就是人品。但现在社会,很多人已经是相反的了。

“佛法真利益,要以至诚得。”在至诚当中才会得到佛法的利益。我们现代人,书本上的东西看得不少,但为什么得不到利益?很明显是心性有问题,我们的诚心跟古人已经没法比了。

“无论念佛看经,皆须至诚恭敬”,念佛也需要至诚恭敬。虽然往生是靠佛力,但是念佛的心还是要恭敬。归命于佛的人,应该是自然就生恭敬之心。有人问,怎么算恭敬呢?有没有标准?这也没有标准。像我们有些人见面就合掌,见面就怎么样的,是不是就叫恭敬呢?也不一定表现在形式上,后面会说明。我们先要意识到,念佛、看经都需要有恭敬之心。

“切不可学圆融不执著”,这是印光大师有针对性地讲的。有些人说要圆融,不要执著事相,事相上无所谓……这样反而会肆无忌惮,成狂妄之态。这种现象在净土法门相对比较少,在学教理的人中也不太多,更多的是在禅宗里面。禅宗比较喜欢讲不执著,要圆融,要放下、看破。当然,如果过于恭敬,但是理论不通,执著于事相,人有时候就会比较固执。所以“至诚”还是要从心性上来体会,不能从事相上看,后面会说明。

理事有别,理论上的恭敬和事相上的处理有一种变通,这就是世间讲的平等。很多人说:“既然都平等,那怎么会有差异呢?怎么你对我和对他不一样?”实际上,理论上的平等和事相上的平等是两种概念,所以理论上的恭敬和事相上的恭敬是有差异的,不能说理上一样恭敬,事上也就都一样。

像济公,看上去他对佛法好像没什么恭敬心,但他的内心是恭敬的。而民间有些老太婆看上去好像很恭敬,但是她们心中其实没有佛法。甚至有些虚假之人也可以伪装成恭敬的样子。所以这个问题还是要从根本上来讲。

“凡人改过迁善,并修净业,唯贵真诚,最忌虚假。不可外扬行善修行之名,内存不忠不恕之心。”下面举了儒家的一个代表人物蘧伯玉为例,他五十岁的时候还在反省四十九岁的是非问题,就是说他一生都在反省、检点自己。蘧伯玉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位贤大夫,跟孔子的交往很深,孔子曾经在他那里住过很长的时间。学术界有一个评价,说他是道家“无为而治”的创始者。他五十岁会反省四十九岁的问题,那六十岁就会反省五十九岁的问题……就是说,人的一生都会有问题。

我们学净土法门,机深信怎么看得出来?其实就是在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过失,不断地看自己的“过”。我们看弘一大师,他在一段开示中讲自己禽兽不如,这就是修行人,他始终在看自己的过,不是在看自己的功。

如果你时时能够反省,意识到自己的过,这就是德行增长的一种方式。如果连过都看不到的话,那你的德根本无法增进,因为看到过的人多少会有惭愧心,虽然不一定能改,但心性相对就会收敛,有恭敬,有惭愧。从净土法门来讲,就会更有净土的信仰。

如此反省之人,当然也是希圣希贤、学佛学祖之人,所以从世间法讲,可以作为名教的功臣;从佛法讲,可以作为如来的真子。“名教”是指世间这些礼教,有名、因名而教化,正名、正教。

“固不在穷、达、缁、素上论”,“穷、达”体现于穷则独善、达则兼善这么一种概念;“缁”是指出家人,“素”是指在家人。恭敬心“唯贵真诚,最忌虚假”,这是不论出家、在家,也不论人的穷、达身份的。

印光大师的书信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大家需要关注的,就是绝大多数都是写给在家人的,除了有些地方涉及出家的问题时,可能会谈到出家人,比如跟几个当时有名的大和尚往来的书信,那里面会涉及。因为绝大多数都是针对在家人讲的,所以他讲的是在家、出家任何人都可以通行的方法。诚心就是出家、在家都应该遵循的。

“每见学佛者亦有伪为,其实则居心行事,仍然是利欲是务,依旧是瞒因昧果,欺佛欺人。”其实这种人在任何时代都有,现代也有,虽然表面在学佛,但是难免有利益的需求。

“此种假善人,实为佛门之贼”,这个讲得比较严肃,按印光大师这种说法,我们都是假善人,因为很多人都会有利欲在其中。

“瞒因昧果,欺佛欺人”,这就是谁也避免不了的,只要是凡夫众生,大家都会有这样的心性。但学佛法的人,最起码要知道凡夫的本性所在。就像古德所讲,“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妄念之外别无心也”,把这个思想用到这里来,其实也是一样的。我们学佛的人理论上知道深信因果,但事相上就是瞒因昧果了。

“勿道大者不可自欺欺人,即起心动念,亦当以诚为事”。“大”是指大的事情,大的事情不能自欺欺人;“起心动念”就是细微的、小的念头,这个儒家比较注重,叫慎独。学佛法的人,其实有时候需要了解一些儒家的思想。因为佛法一般都是讲大道理,细节讲得比较少,而儒家在细节上就讲得比较多了,包括个人的德行、居心行事、各种关系的处理等。所以我们如果想从个人的行为、修养、德行上有所改进,是需要了解一些儒家的思想的。

古代的高僧大德之所以成为高僧大德,是因为他们有一个跟我们现代人完全不同的背景,就是儒家的根基很深厚。大家知道慧远大师早期是学老庄之学的,学佛之后才发现“儒道九流皆糠粃耳”,就是说他知道儒道九流,虽然认为它们是糠粃,但是在没有学佛之前,它们也是精华。我们看古代的那些祖师大德,几乎没有一个不是从儒家走出来的,印光大师是,蕅益大师也是。他们不仅智慧高、德行好,文章也写得好,引经据典,像印光大师的《文钞》里面处处都有典故,如果你不了解历史,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话,看《文钞》是很困难的,边看可能要边去查资料。

“果能真诚不欺,久而久之,必为人所信向,人既信向,则天地鬼神当常护佑,令其常得吉祥也。”这就是世间人讲的“人无信不立”,你不能让人放心、信任的时候,就无法立足,而要让人放心,真诚就是一个根本。

为什么一般学佛的人容易被世间人相信?因为他们觉得学佛法的人有信仰,不会欺骗人,慈悲为怀。哪怕你自己本身可能不具备这个德行,但是世间人还是有信任,这种信任就是靠佛法的整体框架支撑起来的。如果我们个人有诚心,久而久之自然别人也看得见、感受得到,不但人会护持、信向,天地鬼神也常护佑,当然这是从世间法讲。从佛法讲,佛菩萨大慈大悲,也自然会加被。

这里我再补充一点,“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这让我想到两个观点,对自己和对他人——我们对自己要观过不观功,对他人则是观功不观过。其实祖师大德,像弘一大师,包括印光大师,他们个人的行持反映出的就是只看自己的过失,不会去说自己的功劳、自己的长处,万不得已的时候说一点,也是为了起教化的作用。

无论是哪一个宗派的哪一位祖师,几乎都是如此。像善导大师,有神通、有智慧,还念佛放光,他也没有说自己的德行怎么样,只是把自己定位为罪恶生死凡夫。而且在善导大师的著作里面,几乎看不到他讲自己的地方,唯一的例外就是在《观经疏》后面讲到念三万声佛号、诵十遍《阿弥陀经》,然后有圣僧指授,目的还是为了利益来人,给人信心的,不是为了标榜自己。

那么对别人就要反过来,要观别人的功,而不观别人的过,这是我们处世为人的一个标准。如果我们观别人的过失的话,那就会起烦恼,就会贡高我慢。

文章 | 智随法师

图片 | 网络侵删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妙法佛音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生活馆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妙法佛音

妙法佛音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妙法佛音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妙法佛音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妙法佛音。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