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法和旅游,你选哪一个?


如果上师在最近要传重要的法,而你又正好在此期间要去旅游,你会选择哪一个?会不会觉得传法以后还会有,而假期难得,旅游更难得……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增一阿含经》中记载:当年佛陀应帝释天启请,到三十三天为母说法,除了度化以母亲为主的有缘众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令因常执等而懈怠的四众弟子生起希求正法、精进行道之心,所以佛陀离开人间去三十三天,选择了不告而别的方式,甚至用神通隐藏起自己的行踪,令天眼第一的阿那律等大阿罗汉纵用神通观遍三千大千世界也找不到佛陀。

众弟子这才幡然醒悟,从此不再懈怠,而精进求道。

以前法王如意宝也常对弟子们说,要精进闻思修,趁上师还在世,多依止上师请教随学,否则等上师不在时再想学就没那么容易了

那时,年轻的我总觉得像法王如意宝那般伟大的圣者,他对世界对众生是那么重要,他的离世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即使终将会那样,那也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

可转眼间,法王如意宝示现圆寂已经十几年了。

——希阿荣博堪布





我们从道理上肯定是知道一切都会变,一方面来自闻思修佛法产生的见解,另一方面来自从小接受的教育和经验、感知。

但在根深蒂固的常执下,我们还是会认为:自己仍有明天;佛法会一直存在;上师会等在那里;自己依止上师的时光还很漫长;修行可以再等一等……

说白点,我们认为,与轮回中那些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机会”相比,佛法会常存,因而轮回中的一顿饭局、一次旅游、一个懒觉、一回游戏……这些都比学佛急迫。

我们从未想过佛法也会离开我们。隐藏在我们心相续中的错误见解不会蹦出来说“嗨,我是常执,我是错误的”,而是潜移默化地作用在我们的每分每秒、对每件事情的判断上。由于被常执蒙蔽了双眼,我们对于最重要的事情,比如解脱、修持佛法,就会一直拖延下去。

可是,佛法、善知识并不会停在那里永远等着我们。







赶不上上师离去的脚步


堪布在原文中发自内心感叹:“即使我们很懂事地精进修学,仍然可能赶不上上师离去的脚步,不等我们把该学的都学会,上师就已经离开。”

我们来回顾一下,堪布一生中几次与上师的分离:

第一位是哥宁活佛。堪布十三岁时曾到札熙寺依止哥宁活佛,住了两年多。《喜乐的曼达拉家乡(五)》中记载:“十五岁,尊者在思想上逐步迈向成熟,真正广泛接触各类经典,在闻思修的道路上开始取得持续进步。而就在此时,两年来一直慈悲爱护、教育他的上师哥宁活佛圆寂。这使他陷入深深的悲痛中,对前途的计划也突然模糊起来。”

第二位是多吉秋炯仁波切。堪布在《次第花开嘱托》讲道:“我的第一位金刚上师多吉秋炯仁波切一生的经历富有传奇色彩。他出生于新龙地区,早年不信因果,做过猎人,屠宰过牦牛。三十几岁始觉因果不虚,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深生忏悔,发愿从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在嘎陀寺闻法多年,又在多吉扎等寂静处闭关修行四十余载,专修光明大圆满。……

1979年,哥宁活佛四十二岁英年早逝,多吉秋炯仁波切痛不欲生。他说:‘本以为我会走在活佛前面。这么好的人,这么年轻就走了!众生的福报太浅啊!现在我留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不久,仁波切也示现圆寂。”

第三位是赤诚嘉参堪布。堪布在《次第花开嘱托》又讲道:“赤诚嘉参堪布非常喜欢我。他出身贵族家庭,性情淡定,对世俗生活毫无兴趣。堪布一生历经坎坷,受尽不公平待遇,却永远是那样温文尔雅、谦卑柔和。……根本上师多吉秋炯仁波切圆寂,对堪布来说是巨大的打击。原本体弱的他一病不起,很快也追随上师而去。

短短几年间,我的三位恩师相继离世,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人间。”

再到后来的法王如意宝,堪布似乎从未想过法王会那么快离开,可转眼间法王也走了。

还是在《喜乐的曼达拉》中,记载了堪布是多么珍惜与上师们的因缘:“对堪布仁波切来说,最令他自豪和欣慰的,就是这一生从来没有令法王如意宝和其他所有为他传过法的上师示现些许不悦,没有片刻对上师作凡夫想。”可即便如此,堪布也没有追赶上上师们离去的脚步。

当我们固执地认为自己还有明天、上师会一直等、佛法会一直存在、机会永远给自己留着时,是否思考过:“以后”是什么时候?究竟要等到何时?难道等到佛法隐没或下一尊佛出世

我们总以为还有很多机会,等世间生活改善了、闻思修因缘成熟了,再去好好地依止上师请教随学,依教奉行念诵十万遍金刚七句祈祷文、四十万遍百字明,参加二十一度母满愿念诵,再去完成600万阿弥陀佛圣号念诵......再去听课、修行,按照他的教诲一遍遍修持《前行笔记》的实修窍诀,再去融入他的功德海,承事他的事业……

如果这么想,就是不成熟的体现,这么拖下去,将永无解脱之日。

因此,客观事实并不难懂,难的是“做”。

值遇善知识的因缘难


我们因为往昔广积善法、持清净戒、发殊胜愿、与上师结过缘,才使得今天拥有值遇上师的缘分

因缘和合之法,难得易逝,本性无常。因缘起现的当下,如果浪费了,就失去了。而反观当下,我们为创造与上师生生世世相遇的缘分,究竟做了多少努力?

堪布于2018年春节开示道:“我们总是发愿生生世世跟上师一起弘法利生,现在弘法利生的途径就在眼前,比如参加闻思修、放生、共修及发心做事——并不是要等到将来凭空出现一个和上师一起弘法利生的机会,其实机会不就已然近在咫尺了吗?

这样的话我们听了很多,却很少往心里去,因为我们总认为自己的所思所行远比堪布的教言和弘法利生重要。

现有的因缘稍纵即逝,如果我们不为以后积累资粮,再与善知识相逢岂不遥遥无期?

《大方广佛华严经》云:“作是思惟。得菩提。近善知识。遇善知识。得菩萨诸根。净菩萨诸根。值同行善知识。如理观察。依教修行。值遇出生善心方便。值遇增长一切智法光明。”

佛陀为我们开示了修行过程中的诸多“难”,首当其冲就是“亲近善知识难”“值遇善知识难”


且不说值遇善知识的因缘不易,反观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不仅是在浪费,甚至还在破坏依止上师的因缘。

法王如意宝曾开示:“可以想象,在这些人短暂的一生中,从早到晚都在辛苦忙碌,不停地积累着财富。如此沉浸于贪欲的游戏中,将日甚一日地远离真正的快乐。……

其实,一个人的快乐程度与他所拥有的财富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必然而直接的因果关系,作为修行人,我想我们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可是,在如今这个迷乱的年代,却总有一些所谓的修行人沉迷在世间法当中,行为与普通在家人迥然无异。我对此无法不生起强烈的厌烦心。”(《智悲精滴》)

我们若不努力、沉迷于世间八法,佛法之水就流不进心田,我们的心刚强难化到用尽一切办法也无法打动、温暖和改变,甚至令上师们生起厌离,这真是最愚痴不过了。


怎样做才能够留住上师们?

归纳而言:


一是,精进不辍地闻思修行,努力去理解上师教言中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智慧;


二是,尽己所能依教奉行,令师欢喜;


三是,努力参与到上师的佛行事业中,与上师的智慧心相应

做到这几点,就是在创造生生世世依止上师的因缘

堪布在《次第花开》中开示:“因为往昔积累福报,我们才得以在今生见到自己的上师,然而,这样的相逢很短暂。

世人常说:‘子欲养而亲不待。’上师虽然不像世间的父母那样需要我们养老送终,但上师在世时,我们应当精进依师教言修持佛法,尽己所能让上师欢喜。对上师,愿我们不要留下太多遗憾。”

“与上师相聚,时间并不多,此生为人,时间并不多。”

对我们值遇善知识的因缘不留遗憾,就是没有辜负自己这辈子的暇满人身。愿我们了知无常,精进修行,弘法利生,尽己所能让师欢喜。

这就是堪布通过观修无常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修行要点,希望我们努力付诸实践,不要令上师们失望。

文|整理自

次第花开网站 >学习资料 >慧灯法师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简释 第56课


动动手,把我们【设为星标
不要走散哦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次第花开

次第花开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次第花开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次第花开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次第花开。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