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礼遇管仲(下)
齐桓公任用管仲之后,出现了怎样的情形?《新序》中记载,“有司请事于桓公”,有官员向齐桓公请示一件事。桓公说,将这件事报告给仲父。“有司又请,桓公曰:‘以告仲父。’若是者三。”官员又有事情来请示,桓公还是说:“将此事报告给仲父。”这样的请示及回答一连好几次。“在侧者曰:‘一则告仲父,二则告仲父,易哉为君。’”在桓公旁边事奉的人就说,一次是报告给仲父,二次还是报告给仲父,国君也太容易当了。
“桓公曰:‘吾未得仲父则难,已得仲父之后,则曷为其不易也。’”意思是说,我没有得到仲父的时候,当国君觉得很困难,什么事都得自己做、自己操心。得到仲父之后,怎么能不容易呢?“故王者劳于求贤,逸于得人。”所以,当君主的人,寻求贤才时很辛苦,得到了贤才之后就轻松了。“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汤文用伊、吕,成王任周、邵,刑措不用,用众贤故也。”在历史上,舜提拔了很多贤能的人,主管各种事务,结果自己垂衣拱手,威严而坐,不用有所作为,天下太平。商汤王任用伊尹,周文王任用姜太公,周成王任用周公、邵公,任用了众多贤能之士,这些圣贤人言传身教,兴起道德教化,以致刑罚可以搁置不用。
“故古之贤君于其臣也,尊其爵禄而亲之;疾则临视之无数;死则吊哭之,为之服锡衰,而三临其丧;未敛不饮酒食肉,未葬不举乐,当宗庙之祭而死,为之废乐。”“爵禄”就是官爵和俸禄。“临视”,亲临探望。“锡衰”就是细麻布所制的丧服。“敛”,通“殓”,就是为死者更衣入棺。“举乐”,演奏音乐。当时的君主对于臣子,确实是做到了以诚相待,这里具体讲述了古代的圣君对于臣子关心爱护的状况。古代的贤君对待大臣,尊重他们的官爵、俸禄并且爱护他们。大臣有病,多次亲自探望;大臣去世,则吊唁哭泣,并穿戴细布丧服,三次亲临丧葬。这个“三”其实有多次的意思。死者未入殓前,君主不喝酒、不吃肉;死者未下葬前,君主不奏乐娱乐。如果大臣正好是在宗庙祭祀的时候去世,则因为他而免奏宗庙祭祀的音乐。
《体论》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当臣子生病的时候,君主会多次去探望;当臣子过世的时候,君主会亲临大敛、小敛这样的丧礼,而且在丧葬期间都会减衣缩食,不奏琴瑟。这些表现其实并不是搞形式主义,君主的哀戚之情是由内而外发出来的。所以,古人说,“世未有不自然,而能得人自然者也”。“不自然”就是伪装、做作出来的,为了收买人心故意表现的,不是发自本有的真诚之心。这句意思是说,世间没有不是出自于本有的真诚心而能够得到人的真诚之心的。“色取仁而实违之者,谓之虚”,如果表面上对人仁慈,内心实际上有所违背,这就叫虚伪。“不以诚待其臣,而望其臣以诚事己,谓之愚”,君主、领导者不能以真诚心去对待自己的臣子,还希望臣子能够以真诚心事奉自己,这是愚蠢的行为。这说明,如果要得到贤臣,只有以仁爱之心、真诚之心,才能够以诚换诚、以心交心,绝对不是靠什么权术、计谋、技巧等。这些总会被人识破,换不来他人的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