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三宝,进入佛门的第一课




进入佛门的第一课是什么?修持佛法的基础是什么?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佛教徒?

皈依三宝,皈依三宝,还是皈依三宝。

关于皈依,关于三宝,你知道多少?

何为三宝?

三皈者,即皈依佛法僧三宝之意,亦名“三皈依”。只有“三皈依”之后,才称得上是一名佛教徒。那么究竟何为三宝?
是梵语佛陀之略称,义译为觉者、智者,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即称之为佛。佛宝是指已圆满佛道的一切诸佛,他们是具足一切胜妙功德的佛果者。
是梵语达摩之义译,一是指“轨”,二是指“持”,佛之所说,既能任持自性而常不改变,复能依循真理而常为轨范,是为法。简单说来,法是指佛教中各类教法,以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为主。
是梵语僧伽之略称。义译为和合众或众合会,原为比丘三人以上称之,但其后一人也可称为僧。僧宝指的便是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的僧团或僧伽。
佛法僧三者,又何以称之为佛教三宝呢?《宝性论》中有这样一句偈子:

真宝是稀有,明净及势力。
能庄严问世,最上不变等。
佛法僧中有稀有义、离垢义、势力义、庄严义、最胜义、不改义六义,这些是指引芸芸众生解脱生死的导航者,所以佛法僧被称为三宝。

为何皈依?

关于信众皈依的心理原因,有调查显示,大多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渗透佛教思想的传统中国文化)和小环境(亲朋友好友中有虔诚的佛教徒)有关,因而他们对佛教信仰普遍怀有好感。

佛教本身的教理教义、信仰佛教后找到心理的归属感与安全感、信佛后的一系列福报都是促使信众皈依的主要原因。

简单点说来,皈依者一方面是深受生存环境影响,另外一方面则是为了寻求佛祖庇佑,这种庇佑有可能是物质上的,也有可能是精神上的。

正如《大方便佛报恩经》中写到:“所归以救护为义……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罪,归向三宝以求救护。”《皈依七十颂》中说到:“佛法及僧伽,是求脱者依。”

佛是大觉者,解脱生死,究竟圆满。佛也是大智者,能够解脱众生的一切怖畏。佛更是大慈者,与众生乐,拔众生苦。同时,佛还是大平等者,以平等无区别心对待每一位众生。皈依三宝后,便是佛陀的弟子。

同样是佛教弟子,出家修行的僧人与在家修行的居士所求又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在家居士所求大多为己,例如解除烦恼、解脱生死等。而对于出家僧人而言,他们大多为众生,立志将佛陀的慈悲摄力感染到更多的人。

皈依法会

佛陀初转法轮后,在从鹿野苑(佛陀初次说法之处)前往摩揭陀国的路上,一路教化众生,当时便有诸多信众受其教诲而皈依。等到佛陀到达摩揭陀国首都时,皈依者更是数以千计。其中最出名的便是舍利佛、目犍连等。

彼时的皈依仪式极为简单,只需要在佛前发愿: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便完成仪式,成为一名合格的佛教徒了。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受本土情况影响,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皈依仪式。明代的见月律师,严禁持戒,遂参照比丘戒、菩萨戒的受戒仪轨,编写了《三皈五戒正轨》。

此后,“三皈依”仪轨逐渐流行开来。如今汉传佛教的“三皈依”仪轨仍然以这本册子为准。


皈依日子并无讲究,可视实际情况而定。

皈依仪式通常由皈依者在引礼师的带领下迎请传授“三皈依”的法师,在香赞声中求受皈依戒。法师开示后将主法迎请十方三宝,皈依者发心忏悔并由法师授皈依戒。最后发愿皈依三宝、聆听劝嘱、回向,皈依仪式圆满。

“三皈依”仪式以后,法师会为皈依者取一个法名,并颁发一本皈依证书,以此证明为一名正式的佛教徒。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法师只是代表僧团帮助皈依者举行皈依仪式的。皈依者皈依的并不是法师,而是佛法僧三宝,或者说是佛教这个整体。

皈依后如何修行?

虚云大师曾经说过:“今生能做和尚,皆是过去培有善根,否则必不得出家做和尚也。”出家僧人与在家居士无论是从修行方式还是修行内容上看,都有很大差别。而出家僧人的要求更为严格。
就修行方式而言,僧人代表着中国佛教的命运与未来,因而他们必须舍弃俗世间的杂念,遵循“以戒为师”的祖训,按照丛林清规如法如律修行。
从修行内容上来看,僧人需要常驻寺院,阅读各类佛教经典,遵守戒律。除此之外,各寺院僧人还需要根据寺院要求,每天定时上早课,定期举办法事活动等。

而居士作为在家修行者,主要的修行事项为:皈依三宝、受持五戒、持斋、修行菩萨六度、居家八法等等。
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持斋是指在每月固定日子内遵行戒律不茹荤食。在家居士践行三皈五戒,不造身口意三业,诵读经书,与人行善,清净身心,这便是居士在家修行的标准。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佛教好音乐

佛教好音乐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教好音乐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教好音乐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教好音乐。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