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证悟的传递”,只发生在成就上师和最上根器弟子之间
大 圆 满 | 七 宝 藏
——— 悲愿 ▼ 无尽 ———
多智钦·仁增·丹比尼玛仁波切唯一化身
将继续利益一切有缘众生
点击上方音频播放
过去在印度和西藏,有不同的修持佛法的方式。
第一种侧重于学习、思维佛法的见地,这是佛学院采用的方式。
僧尼们在佛学院里面学习佛教经续、论典,也学习其它知识。他们要花很长时间,经年累月地强化学习。他们通过听闻、思维、修持,成办自己的利益;通过讲解、辩论和著述,成办他人的利益。最终他们成为学问渊博、戒律清净、具有慈悲心的人,能成办自、他二利的人。对于他们而言,闻、思、修是他们治学、持戒和贤善人格的基础,也是他们能够讲解、辩论、著述的基础。这是一种修持佛法的方式。
第二种方式是从具格上师那里领受窍诀指导,然后加以实修。
这就不仅限于出家僧尼,而是在家居士也可以选择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适用于那些真心想要修持佛法,但是没有时间对佛法理论进行太多闻、思的人。他们想接受教法,然后立刻付诸实修。
传统上,这种修持的地点通常是在僻静的山林中,具格上师的隐修处。出家人、在家人等四众弟子寻访到上师之后,聚集在他身边。上师给予教授,弟子据之实修。比如,上师先教导转心四法,人身多么宝贵、多么难得,然后说“现在去禅修吧”。
弟子们就各自去禅修这个内容,可能连续好几周都只禅修这一个内容,直到获得定解之后再回到上师身边。然后上师教导“一切无常”,弟子们再思维、禅修这个内容;之后教导业果不虚、轮回过患。这些内容可能要用上几个月的时间专注修持。
然后上师说,好了,现在教授慈悲心和菩提心。弟子们接受教导之后再去修持慈悲心和菩提心。然后上师教导前行,皈依、发菩提心等等。
弟子修完前行之后,就可以接受以某位本尊为修持对象的灌顶。接下来就是本尊的修持了,这一步非常重要,非常有帮助。
弟子在做每一次修持时都要以三殊胜摄持:前行殊胜,即皈依和发菩提心;正行殊胜,比如修持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结行殊胜,即回向和发愿。
像这样循序渐进地接受窍诀教导,一步步地次第修持,直到个人真正体会到改变或转化,这就是第二种修持方式。
第三种方式称为“证悟的传递”,这只能发生在成就的上师和最上根器的弟子之间。
机缘成熟时,上师会使用某种方法为弟子指出心性。灌顶是一种方法,教导续部经典是另一种方法,给予窍诀引导是第三种方法。也有可能根本无需言语,上师只是一个示意,弟子就能认知心性。甚至连示意都不用,一位真正了悟的上师可以通过把自己的智慧心“指向”弟子的心而令他得到与上师同等的了悟。不只是认知到心性,而是在一瞬间就能完成“认知、增上、稳定”这三个阶段。那是非常、非常罕见的情况,但那是可能的。
那洛巴是一位无比博学的大学者,是那烂陀大学顶尖的班智达,但是帝洛巴已经得到了证悟。那洛巴多次得到空行母的预言,说他如果想要在此生得到证悟,就必须得到帝洛巴的教导。如果他这样做,就能得到真实、无上的证悟。尽管那洛巴非常博学,而且也得到了一定的成就,他还是去找他的上师帝洛巴。
他在帝洛巴身边遭受了大大小小许多苦难,最后,帝洛巴用拖鞋——那时候都是木头做的——用力敲他的脑袋,几乎把他打昏过去。就在那一刻,就在那个当下,师徒二人的证悟成为一体,那洛巴得到了和帝洛巴完全一样的证悟。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这需要什么条件呢?这是因为那洛巴在帝洛巴手下做了很多积资净障的事情。从世俗的角度看,他做了很多毫无意义的事——你们可以去读一下他的传记,看看他做了哪些事。他经受了很多苦行,但是最终他得到了和上师同等的证悟。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 未成菩提果 • 先结众生缘 ——— ▼ 点击“↑上图”进入大如香堂微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