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智慧故事五则,谁听谁看谁受益~
故事一
原来满足藏在付出的怀抱之中
一个男人坐在一堆金子上面,还继续伸出双手向每一个过路的人讨金子。
佛陀走了过来,男子向他伸出了双手,佛陀看着他说:“孩子,你已经拥有了那么多的财物,难道你还要祈求什么吗?”
这个男的说:“唉!虽然我拥有了这么多的金子,但是我仍然不感觉到满足,我想要更多的金子,我还要祈求爱情、荣誉、成功。”
佛陀听他一讲,慈悲地从口袋里抛出了他需要的爱情、荣誉和成功,送给了他。
一个月之后,佛陀从这里路过,见那个男人仍然坐在那堆金子上向路人伸着双手,尽管他已经有爱情、荣誉、成功、快乐和钱财,但是他还不满足。
佛陀跟他说:“孩子,你已经拥有了你所希望拥有的所有,难道你还要祈求什么吗?”
“唉,佛陀啊,尽管我拥有了这么多东西,但是我仍然不能感到满足。老人家,请您把满足赐给我吧。”
佛陀笑道:“你现在需要满足,是吗?孩子,那么你从现在开始就学会付出吧。”
佛陀开示,叫他把金子送给衣食无靠的穷人,把爱情送给需要爱的人,把荣誉和成功给失败者,把快乐给忧愁的人。
看着人们接过他施舍的东西,个个感激而去,这个男子笑了。
佛陀问:“孩子,你现在感觉到满足了吗?”他说:“啊,满足了,满足了,原来满足是藏在付出的怀抱之中啊!”
当我们人在一味地祈求的时候,得到了这个,我们又想那个,永远不懂得满足。
当人们付出的时候,他会为自己的人格的圆满而自豪,他会为对众生有所奉献而快乐,众生向他投去感激的眼光,他会法喜和满足。
感恩佛陀,您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满足。
人生有舍就会有得,所以称为“舍得”。人的欲望很难满足,只有舍,境界上才会上升,才会知足。
从生到死有多远呢?呼吸之间,你一口气上不来,可能你就走了。
从迷到开悟有多远呢?一念之间。
从爱到恨有多远呢?在无常之间,刚刚还爱得很深,突然之间就恨得很深。
那么从古到今有多远呢?在谈笑之间。
从你到我有多远呢?善解之间。
从心到心有多远呢?天地之间。
当欢笑变成了争吵,当得到后,又要面临着失去,当希望变成了尘埃,当一切到最后是不可得,人生是多么悲伤、无常,你还要醒过来啊~
故事二
生命仅仅只是我们的一个瞬间
有一个人死了,他忽忽悠悠地看见了佛祖手里拎着一个箱子向他走来,佛祖说:“好了,我们走吧!”这个男子说:“这么快啊,我还有很多事情还没有做完呢。”
佛祖说:“很抱歉,你的时间到了。” 这个男人问佛:“呃,佛祖,这个箱子里是什么?”佛祖说:“是你的遗物。”
这个男人非常疑惑地问佛祖:“我的遗物,是不是我的衣服和我的钱呐?”佛祖说:“那些东西从来就不是你的,它们属于天地之间。”
“是我的记忆吗?”佛祖说:“不是,记忆属于时间。”
“那是我的天赋吗?”“不是,天赋那是属于境遇。”
“难道是我的朋友和我的家人在箱子里吗?”佛说:“孩子,你的家人和朋友他们也不属于你,只是属于你走过的旅程啊。”
男人说:“那是我的妻子和我的孩子吗?”佛祖说:“不,他们只是属于你的心。”
“那么一定是我的躯体。”“不,躯体属于尘埃。”
最后,男人肯定地说:“那箱子里一定是我的灵魂。”佛祖一笑而过说:“孩子啊,你完全错了,你的灵魂属于我。”
男人眼含着泪水,从佛祖手中接过箱子,打开一看,里面空空如也,他泪流满面,心碎地问佛祖:“佛祖啊,难道我从来在人间没有拥有过任何东西吗?”佛祖说:“是的,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真正属于你的。”
“什么是我的呢?”“那就是你活着的时候,每一个瞬间和时间就是你的。”
生命仅仅只是我们的一个瞬间,每一个人时间都会越活越少,最终还要承受痛苦的离别,我们的生命犹如过眼云烟,不要浪费作践,不要痛苦地感叹,不要斤斤计较,常看别人的优点,你的心中会充满着希望,眼睛里天天看到别人的缺点,你会心中充满着惆怅和悲伤啊!
人生就是一辆单程的列车,我们要过好每一站,每一个上上下下的人都是你的一段缘分,要好好地珍惜啊,拥有战胜烦恼的恒心,才能坚持修心,拥有离苦得乐的佛心啊!
故事三
内心平静又悠然
才是真正的出家人
古代有一位名叫萨遮尼犍的婆罗门长老,号称全国最有智慧的人,门下有五百名弟子。
他嘲笑天下人,所以,经常腹部挂一块金属板,在街上昂首阔步。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得意洋洋地回答∶“智慧暴满流出来,岂不糟糕?”
他听说释尊到处教化众生,名扬四海,心生妒忌与惶恐,就对弟子们表示“现在,有一个名叫瞿昙的和尚,自称是佛,我想去找他,向他请教高深微妙的佛理,让他哑口无言,好好屈辱他一番。”
他果然率领一群弟子。浩浩荡荡来到竹园精舍的门前。
但是,他从老远就望见佛的圆满法身,光芒四射。他惊喜交集,内心震撼,忍不住进去向佛敬礼,佛叫他坐下后,他就急忙向佛提出一连串问题∶
“道是什么?智是什么?长老是什么?正道是什么?积善去恶是什么?修行者是什么?仁明是什么?怎样才是适合正确的道理呢?守戒是什么?如果您能立刻回答我,我就拜您为师。”
佛听了不慌不忙地作偈回答∶“贤者好学,真心诚意地修行,惟有怀抱珍贵的智慧,才真正叫做道。
纵有辩才不算智者,无所畏惧,专心遵守善行的人,才叫做真正智者。
年纪虽大也不能做长老,徒然衰老毛发斑白,多半只是愚人的同类,惟有心怀真理,仁慈深厚,内心平静,通情达理,聪明净洁,才是真正的长老。
纵使貌美如花,但言语不正,贪婪而多虚饰,言行会违背正义。
淫除恶孽的根源,有智慧而不怒,才是真修行。
落发为僧,不撒谎、不贪取,迈向去恶之道。”
“内心平静又悠然,才是真正的出家人。托钵而现修行者,放弃邪行,淡泊名利。去除罪业,潜修净行,密慧明朗破除恶行,才是真正的修行者。
口里说得好,而内心不清净,外表也没有仁明净行。内心无为,举止清廉,内外寂静,才是肩正的仁明之士。
拯救天下苍生,博爱而不损人,才是真正有道之士。
好好奉行法义,不妄费口舌,增广见闻,努力学习,身体力行,持志坚决,守道不失,才是更正的守戒人士。”
这位婆罗门长老和他的五百名弟子,听闻佛陀的一番教理,无不心悦诚服。高傲之心,消除殆尽,即刻成为真正的出家人。
后来,萨遮尼犍更热心修佛道。在一群菩萨行列里,颇有地位,他的门徒也都证得阿罗汉。
学佛人修到后来要“无心”啊,就是说,我没有做好事,我没有做善事,连这个意念都没有了,你就叫无心。
因为你做出来的,一定是菩萨,菩萨已经忘记自己是菩萨,但是他的行为出来就是佛,就是菩萨,他根本不用想自己是菩萨,自己要守戒,他做出来就是菩萨的事情,所以忘我、无心,对人间的一切看破、看透,不会去留恋和挂碍。
学佛人要懂得不能迷恋和执着人间的任何悲喜之情。今天我很悲伤,过几天我就很开心了;今天我很开心,但是过几天可能我就悲伤了。想一想,人就是这么在命运的环节当中生活着。
不管外面发生什么事情,我们的心不要转,我们要认清这个世界,它的烦恼都是因为五欲六尘所带来的,都有染着和障碍,如果我们天天活在障碍当中,活在六尘当中,那么我们离佛就越来越远了,所以师父叫你们永远不要放弃自己。
故事四
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佛陀当年有一位弟子,他的眼睛慢慢慢慢地看不见了。他一直看不见,在穿针,穿了半天穿不过去,他就冲着外面说:“请肯发心积功德的,请为我穿个针吧。
这时候佛陀正好从他的身边经过,佛陀伸出手,接过他手里的针,将针线穿好之后,他不知道是谁穿的,递给他。他不知道是谁穿的,说:“谢谢。”佛陀说:“我是一个喜爱做功德的人。”
这个弟子一听,赶紧跪下:“佛陀,您的功德已经这么大了,不缺乏这么一点点小功德。”
佛陀告诉他:“你知道吗?我还是要不断地聚功德,我今天的功德之所以不缺乏,乃是由于过去生活中的点滴和累积而来的。”
学佛,本身就是要学会生活,佛法,离不开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佛法。
如果我们在生活当中,每一天去帮助别人,每一天去利乐有情,那么生活就是我们做功德的道场,每一个我们身边的人就是常住僧,就是诸佛菩萨。
所以经常能够帮助别人,就是供养十方佛;你今天拿一个盒饭给别人,你就是在供养未来佛;你今天帮他拿个椅子,你也是在供养佛;你今天对妈妈好,对爸爸好,你把爸爸妈妈当成未来的佛。这些难道不叫供养十方佛?供养十方佛,你就会有十方法,你就会供养十方僧众。
我们每个人要把自己的一颗真心,真诚地投入到每一件事情中,我们要诚心地侍奉三宝,好好地学佛,这个功德是做在遍地世间、遍地人间的大道场的极乐世界。
TZ教你们一个方法,你们可以把善德、福德转化为功德。比方说:你今天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比方说,你在做饭给佛友、在拿椅子、扫地,你可以跟菩萨说:“菩萨,我今天做的这个事情,我要带给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安康、祥和,让每一个能够享受我工作成果的众生与佛法结缘,都能够种下一颗菩提种子,因果成熟,见闻佛法,究竟成佛“。
如果你每一件事情都这么讲,你做得再普通的一件事情,就像佛陀有个弟子周利槃陀伽,他天天扫地,佛陀跟他说,他功德无量。你的功德哪怕再小,只要你能够让这颗心跟佛连在一起,你的功德就是尽虚空、遍法界。
心中有别人,自己法喜充满!为尽虚空、遍法界的慈悲心,你去做好了,你的一念的功德力就会尽虚空、遍法界,是不可估量的。
所以我们做人不要因为觉得一点点好事太少了,就不去做,以为没有功德。记住了“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呀!
故事五
天下的事,不是一个人做得完的
心和气平百福自集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心和气平百福自集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心和气平百福自集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心和气平百福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