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多忙,记得瞭望星空||“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
新华社消息,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习近平主席在贺电中指出,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
“天问一号”的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天问》里包含了对“天地”“宇宙”“人性”“道德”“自然”等诸多方面的思考。我国将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系列”,也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
前不久,被称为“中国天眼”的射电望远镜FAST 捕捉到了来自宇宙的声音,这些来自宇宙深处的语音留言,是一些脉冲星信号。现在,就让我们感受一下这来自宇宙的音声。
如钻石般璀璨的繁星,移动的行星,变化的月相,浪漫的流星雨....人类自古就对神奇的星空景观不禁赞美和想象: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小时候,依偎在妈妈旁边,在星空下,让遐想在无垠的夜空中遨游:
“妈妈,宇宙中有外星人吗?”
“月亮上有嫦娥吗......”
稍微长大,瞭望星空,我们把目光从“自我”转移到浩瀚的宇宙,感受到了自身的渺小,从而跳脱出狭小的自我限制,开拓更广阔的视野和格局,去思考更多的可能:
宇宙大爆炸的能量从哪里来?
黑洞是什么?
暗物质和暗能量是什么?
神奇的量子纠缠为什么会存在?
我们的归宿在哪里?
……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两千多年前,屈原面对茫茫天宇发出一系列追问。从古至今,人类对头顶苍穹的思考和探索从未停止。
中国人在两千多年前就发明了“宇宙”这两个字,“宇”是上下四方,“宙”是古往今来,也就是空间和时间,说明我们老祖宗对宇宙已经有了深入的理解。
《道德经》中则表达了一种宇宙生成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而“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关于宇宙的基本看法,是高维的智慧。瞭望星空,或许可以启发我们从更高的维度对生命进行思考。
无论工作多忙,无论年龄几许,记得瞭望星空,静下心,思考生命的意义……当我们越来越善于审视自己的人生,内心清明、方向坚定,便可以像智慧的农夫一样,在此生的沃土里收获提升自己、自利利他、超越局限的丰盛果实。就像英国著名科学家斯蒂芬‧霍金用此来激励自己:
不管在什么时候,
我们都不能忘记头顶的星空,
要永葆好奇,
永远前进。
法师开示
我们当下处于三维的空间,随着时间的流逝,又进入了四维空间。与此同时,我们也身处在五维空间而不自知。由此及彼,六维空间、七维空间直到十维空间都是存在的。
就像在影片《星际穿越》的最后,当主角进入多维空间时,他超越了时空。对于现在来说,时间是一个单程车票,每个人在时间面前都是被动的。但在五维空间里,时间可能只是一个物体的两个面而已。
物理学家这样解释:一张纸上爬行的蚂蚁,人类将纸折叠形成三维空间,但蚂蚁只知道在二维的循环里面,无边无际地爬着。这就是我们人类现在面临的问题。
《星际穿越》中,主人公进入了超时空的空间,他在书房里的书架一侧,拨动了改变我们现实三维世界的机关。可以看出,现代科技已经开始触摸到这一点。我们最好带着这种超越时空障碍的智慧,再来重新解读人类的文明源头。
我们习主席说我们中华民族最接近于我们这个中华复兴。我们每个人有道德,有开放的胸怀,有对人性和瞭望星空的这种对生命终极的思考,我们就能避免被物质牵着走,从而更可能成为创新科技的掌舵人,实现这样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