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诞日 | 因为您,我们在无明黑暗中见到了光明
任何时间都不能忘记释迦牟尼佛的恩德,如果不是佛陀通过累世的修行,最终觉悟了生命的真相,并且慈悲地与我们分享他获得的知识与经验,恐怕我们还在黑暗中摸索,不知道自己是谁,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又要往哪里去。众生将永远无法众痛苦的轮回中得到解脱。
今天,藏历萨嗄月(四月)初七,佛诞之日。这一天对于佛弟子来说,是重要的日子。佛陀诞生,他的智慧,他的慈悲,让我们在无明的黑暗中见到了光明。我们充满感恩。
藏历四月汇集了佛陀出生、成道及涅槃非常殊胜的日子,每年的这个月是佛弟子特别重视的月份。殊胜日子里,请大家尽己所能地行持食素护生、诵经持咒、供灯、守戒等殊胜善法,广作功德。
请不要忘记,此时此刻世界上还有遭受战争苦难、还在疫情肆意中度日的人们,他们正在遭受着家破人亡,疫疾病苦,亲人离别,绝望、无助、恐惧......请大家精进修行、行持善法并将这一切功德回向给这些苦难的众生,愿他们早日脱离痛苦,愿世界和平,愿一切众生平安喜乐,悉皆往生,速证佛果!
顶礼 供养 皈依
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释迦牟尼佛圣号
藏文:喇嘛敦巴炯旦迪得因夏巴札炯巴央达巴 作波桑吉华嘉瓦夏迦特巴拉香擦洛 巧多嘉森切沃
汉文:顶礼供养皈依本师出有坏善逝应供真实圆满正等觉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心咒
嗡牟尼牟尼玛哈牟那耶梭哈
在《佛说十号经》中,佛陀亲自宣说了如来十号,分别是: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陀还对阿难尊者详细解释了立名之因以及这些名号分别突显出佛陀的何种功德。
了知佛陀的名号,感念佛陀的殊胜功德。以后念诵时,更能增上对佛陀的信心。大家若想更加详细地了解佛陀名号及其意义,可以结合麦彭仁波切所造的《随念三宝经释》去详细阅读这部经典。
下面选取部分较为常见的佛陀名号,从多个侧面来说明佛陀所具有的殊胜功德。
出:出离“三有轮回”和“自我寂灭”二边。
即 “悲不滞涅槃,智不住三有”:佛陀虽然已经获得无上圆满的证悟,但是他没有安住于自我寂灭之中,以大悲愿力与众生的因缘和合之后,往返于涅槃城和轮回之间救拔众生。
有:具足六种圆满功德
分别是:自在圆满、智慧圆满、形色圆满、名称圆满、祥瑞圆满、精进圆满。
坏:摧破四魔,即:烦恼魔、蕴魔、死魔、天子魔
烦恼魔,指贪嗔痴等诸多烦恼,恼害我们的身心;
蕴魔,指五蕴假合身心,产生种种苦恼的根源;
死魔,能够坏掉我们的命根;
天子魔,尤其是指六欲天,即他化自在天的天主,给修行人带来诸多的障难。
“善”是妙、好,“逝”是往、去。意思就是“好去”。
以恶业转生到三恶趣,或以善业转生人天善趣,都是在轮回当中流转,都不是好的去处,不是“善逝”。
只有证悟无上佛果才能成为“善逝”。
“应供”,藏译为“灭敌者”。
给我们带来不悦意、不吉祥的人或者因缘,我们往往将其安立为敌人。而此处的敌人是指一切过患的根源——烦恼。灭敌也是杀贼,杀的是烦恼贼,灭的是烦恼敌,并称断尽烦恼及习气者为“灭敌者”。
在《佛说十号经》当中讲到“应供”的两个含义。
“修习圆满至究竟位。证涅槃时断尽一切烦恼。令身口意清净无染。永害烦恼。如断多罗树头永不生芽。”
佛陀在趋入究竟涅槃时,能够断尽一切烦恼,包括烦恼障、所知障,还有极细微的习气障,所有障蔽如来藏功德的障碍,全部清净无余。这里把烦恼比喻成多罗树头,断除多罗树的头之后,它就永远不会生苗芽;而烦恼断尽后,则永远不会由烦恼产生诸多的过患。
“复次令彼世间所有衣服卧具饮食汤药幢幡宝盖香花灯果。及天上人间最上之物。供养于佛。获得最上富贵吉祥之福。是名应供之号。”
将世间所有衣服、卧具、饮食、汤药(四事供养)以及床、幡、宝盖、香花、灯、果,不仅是人间的,还有天上最殊胜、善妙的供品供养于佛之后,可以获得最富贵吉祥之福。
所以佛陀堪为一切供品供养对境的福田,所以称为“应供”。
梵语“布达”,也称“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再没有比这更高更究竟的证悟果位了,这个名号代表佛陀“证无所证”的功德。
这种清净圆满的证悟区别于二乘行人及一到十地的菩萨。佛是“觉者”,“觉”是三觉圆满——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不同于凡夫;“觉他”不同于二乘;“觉行圆满”不同于菩萨。
麦彭仁波切著《随念三宝经释》中说:“诸法实相如实彻悟,即是如来,亦有自己无误彻悟真如后令他趣入彻悟之义。”
“如”,指真如,即诸法实相;“来”,指现前,即真实彻悟。“如来”就是指对诸法实相能够如实了达,全分地显发出来,即可成为“如来”。
同时,自己无误彻悟真如实相之后,也能令他趋入彻悟,这也是佛陀成熟众生相续,引导众生趋入无上佛果的事业。
内容整理自:次第花开网站-学习资料
《极乐愿文•浅释》第63课慧智法师 讲释
无有怙主我等浊世众,
蒙以悲心摄受之恩德,
此刹此时一切三宝相,
均是佛陀您之事业也。
故于无等唯一胜依怙,
虔诚信仰诚心而祈祷,
莫忘昔日所发大誓愿,
乃至菩提前以大悲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