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条条藏智慧!(一)
百丈怀海禅师(720—814)是唐代禅宗高僧,我国禅宗丛林清规之制定者,因其后半生常住于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县),故世称“百丈禅师”。
百丈禅师制定了一套系统而严谨的善于禅院事务管理的戒律清规,为禅寺首创法制,世称“百丈清规”,天下丛林无不奉行,为禅宗史上划时代之功绩。自此,后世便有了“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的说法。
百丈禅师著有《丛林要则二十条》,全面论述了丛林建设、学习修行、待人接物、看待世事等各方面的内容。这二十条丛林要则是古往今来各大丛林中所奉行的警语,因其简洁易懂而受到历代佛弟子的喜爱。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
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
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
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
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
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
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
处世以谦恭为有理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
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一、丛林以无事为兴盛
丛林是古代禅宗寺院的专称,现代一些大的寺院也通称为丛林。不论是古代丛林还是现代丛林,要想发展兴盛,都需要僧众和合,稳定太平为基础。
从佛教观点来看,要做到丛林“无事”,就应当以“六和敬”而住。所谓“六和敬”即为:一、身和同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悦。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
身和同住即身体和平共处,不起争斗;口和无争即言语不起争论,不伤和气:意和同悦即心意共同欣悦,相互关照;戒和同修即戒律共同遵守,持戒清净;见和同解即见解基本一致,不存异见;利和同均即利益一体均沾,分配平等。
僧团中如果能够以六和敬而住,不仅丛林中僧团和睦,相互关爱,而且能够大众一心,共同为丛林未来的兴盛奉献力量。
另一方面,“无事”也并不仅指没有事情或者不做事情,而是内心无所牵缚。人生世间,身处丛林,就要处理大事小事。
但在此过程中,心不要被事情烦扰,该做事时就做事,做完后就放下,不要老挂在心上,成为修行的障碍。对个人如此,对大众也是如此,所以百丈禅师认为,兴盛的丛林必然是“无事”的。
二、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这一句体现了百丈禅师禅净双修的思想。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以念佛修行最为稳当、方便,因为这是既靠自力修行、又仗佛力加持的法门。
其余法门主要靠自力,如参禅要参话头,打破疑情,破除烦恼,当生很难成就。而念佛就是将一句“阿弥陀佛”诵念到底,具足信愿行,必可成就。
更何况,禅宗行人若能在参禅的基础上,更兼念佛的功夫,便是千稳万当,无论现生开悟与否,都能在往生极乐、亲见弥陀之后彻悟心源。
正如永明延寿禅师《四料简》中所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作为一名禅门巨匠,百丈禅师没有门户之见,他认为修禅得顿悟,需要有利根之人才可修证。对于末法时代的修行者来说,最方便直截的修行方法就是念佛。
在百丈禅师生活的唐代,禅宗比较兴盛,很少有人修念佛法门。百丈禅师推崇念佛法门的主张,是后世禅净双修理论的源头,在当时也引起了很多习禅者念佛的兴趣。
欢迎继续关注百丈禅师的《丛林要则二十条》系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