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谗嫉而废贤能
“十曰以谗嫉废贤能。”因为谗言嫉妒而废弃了贤能之士。《战国策》中“三人成虎”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魏国大臣庞葱很受魏王的器重。有一次,魏国的一位世子要到赵国去作人质,魏王派庞葱陪同他一起去。这说明魏王对庞葱的能力非常认可,对他也非常信任。庞葱确实很有智慧,他知道国君很容易受左右的人影响,如果左右的人进奉谗言,久而久之国君可能就不信任自己了。所以,临行之前,他向魏王讲述了一则寓言。他说:“大王,如果有人对您讲,大街上有一只老虎在逛,您会相信吗?”魏王想都没想,哈哈一笑说:“寡人当然不信,老虎招摇过市,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发生?”庞葱接着问道:“如果又有一个人从街市上回来了,告诉大王大街上有一只老虎,这回大王信吗?”魏王犹豫了一下,说:“这就很难说了,要考虑一下才行。”庞葱继续问:“如果第三个人也这样说,大王会信吗?”魏王肯定地点了一下头,说:“如果三个人跑来都这样讲,那肯定是真的了。”
这时候庞葱就说:“街上怎么可能有老虎?街上没有老虎是事实,那些说有老虎的人只是在互相传谣而已。可是大王您为什么会相信?就是因为说的人太多了,所以大王才相信。而现在我和世子要到赵国去作人质了,赵国远离魏国,比从这到大街的距离不知道远多少倍。大王对我们在那里的情况肯定不清楚,而这个时候如果进谗言、诽谤我们的人又不止三个,大王可能就会怀疑我们。希望大王您能够明察。”魏王听了之后说:“我明白了,我知道该怎么办。”
于是,庞葱告辞,陪着世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了。但是,他走了之后,毁谤的声音很快就传到了魏王那里。结果世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回到魏国的时候,庞葱就再也见不到魏王了。这说明,魏王已经不再信任他,也不想任用他了。由此可见,谗言的力量是多么可怕,即使魏王已经提前受到提醒,做过预防,但是仍然敌不过谗言的泛滥。
听信谗言,不仅会破坏君臣之间的关系,还会破坏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古人有一首《听谗诗》,说明了谗言对人际关系的危害。诗中写道:“谗言慎莫听,听之祸殃结。君听臣当诛,父听子当决。夫妻听之离,兄弟听之别。朋友听之疏,骨肉听之绝。”“君听臣当诛”,领导者听了别人的诬词谗言,可能在诬词的蒙蔽之下把忠臣给杀害了;“父听子当决”,假如父亲听信了谗言,父子关系也会出现障碍,可能父亲要和儿子决裂了;“夫妻听之离”,夫妻之间听信了谗言,可能要离婚了;“兄弟听之别”,兄弟之间听信谣言、谗言,兄弟之间也就分开了;“朋友听之疏,骨肉听之绝”,朋友之间听信了谗言,关系就疏远了。本来两个人关系很好的,别人在朋友面前说了坏话,下一次再看到这个朋友就觉得怪怪的了。古人曾说:“堂堂八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这些都是提醒我们要有明智的判断,不要妄信谗言。
这就告诉我们,“谣言止于智者”。特别是领导者要知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真正希望我们幸福和谐的人,是绝对不会故意制造矛盾,影响人际的和谐。人要不听信谗言,臣子才能不受灾殃,父子、夫妇才能够相保如初。
听信谗言的原因在哪里?魏王也知道不能听信谗言,但是他最终为什么还是听信了?原因就在于“谗不自来,因疑而来”,谗言不是自己来的,而是因为内心先有了怀疑,才会感召而来。“间不自入,乘隙而入”,离间的话也是乘隙而入,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有一些嫌隙、误会,离间的话语才容易进去。所以,古圣先贤教导我们“反求诸己”,要检讨自己是否疑心太重,对身边的人有成见、有嫌隙,才使得谗言趁机而入。
谗言都是出于嫉妒之心,一般人之所以会因嫉妒而进谗言,也是因为不明了嫉妒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恶果。
《易经》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嫉妒心让人心理失衡,还容易导致怨恨,甚至因此还做出一些诽谤、伤害他人的行为,这种心态就是一种恶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