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做人到做官,堪称举世典范的北宋名臣



杜衍,北宋名臣。
 
【1】
杜衍,字世昌,越州人(今浙江绍兴)。杜衍出生时父亲已不幸去世(遗腹子)。小时候杜衍的祖父让他拿着帽子玩,恰好山洪爆发,家人逃散。杜衍的姑姑扔给杜衍一根竹竿,让他抓住竹竿自救。杜衍一手抓着竹竿,一手拿着帽子漂流了许久才得救,而手中的帽子竟然没有湿……
 
杜衍的生母改嫁给河阳钱氏、祖父也去世后,十五六岁的杜衍常被两个哥哥(杜父前妻所生)欺负,甚至拿剑砍伤了他的头部,杜衍躲到姑姑处才逃过一劫。他又去投奔生母,但继父却容不下他,因此只得靠替人抄书来度日。
 
杜衍自幼酷爱学习,不断磨炼意志与操守。后来有个富户人家相里氏,见杜衍仪表不凡,因此将女儿嫁给了他。多年以后,相里氏因杜衍而被封为“晋国夫人”。
 
公元1008年,杜衍高中进士,且名列殿试第四名。杜衍逐渐富贵后,对待昔日亲人依然礼遇有加。他的两个哥哥、继父钱氏、姑姑的后代,因杜衍而荫补封官的就有好几人,而且杜衍又为他们一一操持婚嫁……(司马光《涑水记闻》)
 
【2】
杜衍为官审慎明察,多次辨明冤狱,为误判死刑的囚犯洗刷冤屈,存活多人。他担任乾州知州时,因能力出众被调为凤翔知府。结果两地百姓在交界处发生争执,乾州百姓说:“杜公是我们的,你们竟来抢走。”凤翔百姓说:“现在杜公是我们的了,怎么还是你们的呢?”(《宋史》、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3】
北宋、西夏交恶之时,朝廷频繁征兵,一些官员趁机敲诈百姓。杜衍对百姓说:“我不能免除你们的赋税,却可以让你们不至于疲劳奔波。”随即根据路途远近,给予充裕的集合时间,让百姓们依次服役,最终比其它州节省了一半费用。(《宋史》、《杜衍墓志铭》)
 
【4】
杜衍任枢密使时,每次遇到宋仁宗不经中书省而私自下发的诏令,杜衍都搁置,前后搁置诏书高达十几次。宋仁宗后来对谏官欧阳修说:“外面的人都知道杜衍把我的旨意都退还了吗?那些来求我、而我每次都以杜衍不同意为由回绝的人,比杜衍封还的诏书多多了!”(《宋史》)
 
杜衍多次封还宋仁宗的诏令,以至于后来每次有人直接找宋仁宗时,宋仁宗说:“朕无不可,但这白须老子不肯!(我都可以,但杜衍这白发老头子不肯啊)”(北宋《孙公谈圃》)
 
【5】
辽国、西夏交战后,参知政事范仲淹想亲自率兵出战。杜衍说:“两国正在交战,军势正盛,不可轻易出兵。”范仲淹情急之下在宋仁宗面前与杜衍争议,并诋毁杜衍,言辞十分尖刻。而范仲淹曾以父礼服侍杜衍,此时又为公事朝堂纷争(比较失礼),但杜衍丝毫未挂在心上。庆历四年,杜衍拜相后,大力支持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而当范仲淹遭到保守派的攻击时,杜衍又毅然为范仲淹辩白,并因此被指责结党。庆历五年正月,杜衍被贬,担任宰相仅120天。(《宋史》)
 
【6】
杜衍为政清廉,平时从不置办私产,以至于连像样的房子都没有。他退休后寄居在应天府(河南商丘)回车院(招待所),一住就是十年,生活简陋却从无怨言。有客来访,也不过是粟米饭一盂,掺杂些饼饵,其它食物不过两种……(《蒙斋笔谈》)
 
杜衍在家,只用普通饮食,有人称赞他节俭,他说:“我本来就是一个穷措大(穷困书生),现在的名望、职位、穿着、日用都是国家给的。我的俸禄如果宽裕,就分给贫困亲族,常恐白吃国家俸禄,岂敢独自专用?哪一天我的名位被国家取消,我依然只是个穷措大,还拿什么来自我享受呢?”(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7】
杜衍拜相后,有天晚上召官员滕元发写文书。滕元发见到杜衍后叹息着说:“这是穷寒骨相,怎么是宰相之状呢?”随后杜衍命左右掌烛,把文书拿在手里看。滕元发这时看到杜衍的眼中有黑光投射在纸上,腾元发默然说:“杜公之贵者此也!(原来杜公的贵相在这里啊)”后来滕元发与王安石同事,二人夜值,滕元发又看见王安石展书烛光之下,同样眼中有黑光射于纸上。滕元发因此说起当年杜衍眼放黑光之事,并说王安石将来一定会做宰相。王安石说:“你别戏弄我了,我又岂愿作宰相呢!”(北宋·欧阳修《归田录》)
 
【8】
杜衍与好友张方平(北宋名臣)曾一起住在睢阳,当时有个叫朱承事的人,以医生的身份交游于他们之间。杜衍一开始总是嘲笑张方平深信佛法,张方平只是笑笑而已。有一次,朱承事对张方平说:“杜公天下伟人,可惜不了解佛法,你为什么不规劝、启发一下他呢?”张方平说:“你和他的缘分更胜于我,我只能助之。”朱承事答应了。
 
有一天杜衍着急喊朱承事把脉,朱承事对使者说:“你先回去告诉杜公,就说我《楞严经》还没看完,看完就过去。”杜衍听后沉默良久。等朱承事到了后,杜衍说:“我以为你明事理,想不到你也糊涂。所谓《楞严经》,都是些什么话,让你耽误到现在。圣人微言,无出孔孟之道,舍此取彼,是大惑也!”
 
朱承事说:“你未读此经,怎知不如孔孟?在我看来,似乎过之也(更高明)。”说完便拿出《楞严经》首卷说:“你试着读一下。”杜衍不得已拿来看,不知不觉一卷看完,大惊说:“世间怎会有这样的书呢?!”于是让人取剩下的经书来阅读,同时又抓着朱承事的手说:“你真是我的知识(知己、善知识),张方平知道(《楞严经》)那么久了,却从来不告诉我,为什么呢?”
 
杜衍随即又去找张方平说这件事,张方平说:“比如世人丢失东西,忽然自己又找到,只要这种失而复得的欢喜就好,不必追悔得之早晚。我并非不告诉你,是因为你的缘分和朱承事更熟,所以才这样。”(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9】
杜衍退休后十分低调,而且衣着朴素如农民。有人劝他穿居士服,他却说:“老而退休,哪能以高士自居呢!(《宋史》)”有一次杜衍穿着日常便装应邀赴宴。席间有位年轻得志的官员,见杜衍衣着普通而且没有起来作揖,这位官员厉声问杜衍:“足下前任甚处(你之前是个什么官)?”杜衍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北宋·朱彧《萍洲可谈》)
 
【10】
杜衍曾说:“我历任多职,不曾毁掉一个官员。如果官员中有不恪尽职守的,就派给他具体的任务让他执行,使他没有时间偷懒。那些行为不够谨慎的,就给他们讲明利害关系,让他们改过自新。因此那些人改过迁善的很多,不必绳之以法。官员中如果有在文学或政事方面有特殊才能或品行优异的,我就算不认识他们,也会大力推荐给朝廷。只要是有一件善事可称道,有一项才能可任用,我都会根据他们的才能而大力推荐。”(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11】
杜衍的一位门生当上县令后,杜衍告诫他说:“以你的才能当上县令是绰绰有余的,但你要善于韬光养晦,不要锋芒太露,要去掉棱角,稳居中游就可以了。不然,不但无益于事,反而会招祸。”门生不解:“老师你平生以正直忠信而受天下敬重,今天反而教诲我韬光养晦,这是为什么呢?”(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杜衍说:“我历任的官职多,做官时间长,为帝王所知,为朝廷所信,因此才得以伸展我的志向。现在你只是一个小小县令,官职的升迁、运气的好坏,都取决于上级官吏。一个优良的二千石官员,并不容易得到。我如果不告诉你这些,你又如何伸展平生的抱负与志向呢?只会徒取灾祸罢了。所以我才让你抹去棱角,稳居中游,不要冒进。”(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12】
杜衍曾对门生说:“做官第一要清廉谨慎,而且不求人知。如果自己清廉的名声想让别人知道,同僚中有许多忌恨者,这样很容易遭到暗算。上级如果不加明察,这样便会招来祸殃。只要处于众人之间,不声不响地奉行正道,自己觉得无愧于心就行。”(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13】
有一天杜衍面带忧愁,门生问:“老师今天为什么不高兴呢?”杜衍说:“刚才听说朝廷中正在施行某事,这件事处理得十分不当,因此心中忧愁。”又有一天杜衍面带喜色,门生还没来得及问话,杜衍就说:“今天看到某人已经被任用,朝廷任用此人,真是社稷之福啊!”(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14】
杜衍在宰相位上时间较短,有门生问他:“老师在相位不到一年就出京了,天下苍生因此不能承受您的福泽,百姓也很思念您。”杜衍说:“我自觉才能不够,长久妨碍了贤者晋升之路,能够卸任宰相其实深合我心。只有一件事让我觉得遗憾。”门生问:“什么事情呢?”杜衍说:“我平生遗憾的是,听说某人贤德,可以担任某职务,听说某人才能,可以如此任用,但却没能将他们都推荐上去,就离开了宰相之位,我常引以为恨。”(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15】
杜衍高寿八十岁去世,谥号“正献”。去世前,他告诫儿子要努力忠孝,丧事一切从简,只需一枕一席来装殓,只用低小墓穴安葬。他的遗言是:“不要因为长久平安而忽略边防,不要因为已经富裕就轻视财产节用,应早立太子来安定人心。”字里行间,只有公事、没有私事。(《宋史》)
 
杜衍有四子,长子杜诜,官至大理评事;次子杜䜣,官至太常博士;三子杜讷,官至将作监主簿;四子杜诒,官至秘书省正字。杜衍之孙杜绾,为北宋矿物岩石学家,著有《云林石谱》,为中国第一部论石专著。

校对:闫飞师兄、如烟师兄
超摹:广超师兄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二十四史因果录

二十四史因果录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二十四史因果录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二十四史因果录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二十四史因果录。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