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精进修行的生活方式,了解一下!
“结夏安居”是佛教僧团一年当中很重要的行法,又称为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九旬禁足、结制安居。
安,即是形心摄静;居,为要期在住;安居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静心修习,以求证悟。
在佛陀的故乡印度,夏季雨期达三个月之久,为防雨季时间,比丘外出会踩杀地面之虫类及草树之新芽,佛陀规定此三个月中,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并致力修行,此为安居。
大乘经典中所结集的言教,大都是佛陀在结夏安居时讲述的修行法门及宇宙人生的真理,众多僧人也会在此期间精进修为。所以,结夏安居也被认为是佛教丛林节日之首。
通常寺院于四月十五日受筹,四月十六日起正式安居结夏,七月十五日自恣解夏。
根据律藏记载,佛制僧人安居的因缘有三:
一、夏时游行,踩杀虫草;
二、疲弊道路,漂失衣物;
三、贻世讥嫌,坏众敬信。
中国安居制度虽承袭于印度,但并非完全沿用,而有部分变通之处。古德按气候及风俗民情的实际状况而定,一般以每年的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期,而此时期正值中国的夏季,故称夏安居,又称雨安居,或结夏、坐夏、坐腊、结制等。
中国行安居的制度是开始于姚秦时代,其时由于《十诵律》、《广律》等的传译,都详细解说安居的作法,中国僧人乃依之而行结夏。
唐宋以降,安居制度逐渐成为禅宗丛林道场的清规之一。此外,丛林寺院参照“结夏”的制度,以每年十月十六日到翌年正月十五日间,也进行“冬安居”。近代有些寺院道场更进一步实行“结冬参禅”、“结夏讲经”的“冬参夏讲”制度。
结夏安居是僧众修行制度之一,在安居之始,得举行一定的法会仪式,以公告安居开始。
元代以来,安居仪式都在安居开始前一天举办,由长老大德讲解各项礼仪,以令僧众于安居期内能专心精进修道。
近代安居仪式大多订在四月十五日当天举行,先行“受筹法”,其程序为:
一、洒扫敷座;
二、晨斋预白;
三、鸣钟集僧;
四、入堂恭摄;
五、受筹羯磨;
六、行筹白数。
受筹法圆满后,第二天为安居正式开始(四月十六日),也须举行一定的仪式,如受筹法一样,要洒扫敷座、鸣钟集僧、行筹白数等,然后大众依序入座。
首先由二位上座到别屋,互为答问,叙说安居事宜,其余人等再依序到二位上座处说安居之事;说毕返回大殿,等所有僧众作法圆满,共同礼佛回寮,如此安居正式开始。
安居期中,如遇下列情形,始可迁移,否则犯戒。即:
一、起火燃烧;
二、毒蛇骚扰;
三、水淹;
四、国土不准处;
五、盗贼;
六、眷属骚扰处;
七、有女难处等。
安居圆满则称为解夏、解制或安居竟。据《四分律》卷四十三〈迦絺那犍度〉载,安居结束时应作自恣。即安居九十日的最后一晚,大家仍齐聚一堂,检讨各人在三个月期间,言行有无违反戒律,也可互相指出对方的错失。若有犯戒者,则要当众忏悔,这一天就称为僧自恣日或佛欢喜日。
在安居期间如何护持僧众?
僧众结夏安居的内容主要是学习佛教的礼仪。学习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聆听方丈、“四大班首”等的开导,聆听法师或高僧讲经,加强学佛信念和佛学水平。
学习戒律和日常礼仪,懂得佛门规矩,便于弘法利生。
学习参禅打坐、讽经持咒、敲打唱诵及普佛等各种佛事,做一名如法的僧人。
结夏安居期间,僧众每天五堂功课,上殿、过堂、念佛、拜忏等,十分忙碌。
安居期间,若非特殊因缘需要邀请弘法或提供修学机会,尽可能不要邀约出家人外出。在家居士可以通过网络联系寺院佛事登记的方式,向僧众提供充足的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护持出家人安心修道。
结界禁足,放下万缘,是安心修行的基础。修行者在这三个月中不需为饮食住处费心,可以制心一处、勇猛精进、养深积厚,有望以身安而道隆。在佛陀正法的时代,结夏安居是大多数圣者证果得道的时候。
出家人聚会一处、封闭修行,各路菩萨讲法也很方便。菩萨讲经,弟子闻法,然后依教奉行,证果得道。
讲法有讲法的功德,修道有修道的功德,证道有证道的殊胜,所以佛陀说,三个月下来,“其德汪洋”。
结夏安居是佛陀给予修行人的一个大福报。要摒弃外缘、收摄身心,保持信心不退,清净增上,培养对戒律的好乐心以及对三宝的深厚信念,才不枉费佛陀的教导和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