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识的特质
《大乘庄严经论》所说善知识的十种德相:
一、调伏;二、静;三、近静;四、德增;
五、具勤;六、教富;七、达实性;
八、具巧说;九、悲为体;十、离疲厌。
曾经有人供养我师父一副对联,以我师父的法名来做上下联,叫“悟为众生皆可度,道是无边增上缘”。如果一个人开悟了,有了大智慧,就会发现每一个众生都可以度化。因为众生的体性是不定的,所以他也有机会彰显自己内在的佛性,但是这种彰显需要他的师父不懈努力,需要师父不放弃他。
为什么说师父的恩德大?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佛性,反被烦恼所困,浸泡在自己造作的轮回的苦海里,但是师父可以看到我们有闪闪发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佛性。
善知识的两种基本德性
业障是缘起法,是不定法,那怎样去忏悔、净化这些业障?就是你皈依的师父需要有诲人不倦、说法不疲、有大悲心的品格。所以有一些大善知识也说了,善知识要具足的德相有十种、七种、五种,但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有两种:第一,这位师父戒律清净;第二,这位师父有悲悯之心。
这两种德相实际上也有总括的意思。一个戒律清净的人能受持如来的法,戒就是佛的身体,守戒的人就是跟佛在一起,那么他在自利上就是没问题的,如果还有悲心的话,他就会流露出大乘种性。
比如,富和贵并不是一个概念,“富”更多的是偏重在物质层面,“贵”更多偏重在精神道德层面。一个人有能力,可能是他的精气神很饱满,但他不一定愿意帮助你,但如果他有悲心就不一样了。悲心,就是不忍众生苦,他愿意承担你的苦,叫悲能拔苦。
这就是善知识的两种最基本的德性,当然,善知识具足的德相越多越好,比如多闻又精进,又能知众生根…如果具足十种德相:善知法义、能广宣说、处众无畏、无断辩才、巧说便说、法随法行、威仪具足、勇猛精进、身心无倦、成就忍力,那是最圆满的,但是这样的师父非常稀少。
FORIQINGLIANGBAO
不管是小乘还是大乘,一位师父的身上如果能流露出这两种特质,他就堪做众生的皈依处:从世俗谛上为我们做择法,让我们戒恶修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我们知善恶,进而能对出世间给出涅槃之道。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