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之使谏,宣之使言
《群书治要三六〇》第四十八句:
【舜曰:“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故治国之道,劝之使谏,宣之使言,然后君明察而治情通矣。】
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四十四《潜夫论》。“弼”就是纠正过失。舜说:“如果我有过失,你们要纠正我。不要当面顺从,背后却又去议论。”所以,治国之道,就是鼓励人民进谏,要引导人们敢于讲实话,这样君主就能明察真伪而通晓治乱的真实情况了。
古代臣子尽忠职守的一个标志,就是看到君王有过失,能够不惜生命犯颜直谏。因为他们没有私心,他们不是不在意自己的利害得失,而是更在意君主的危亡、百姓的祸患。
《群书治要·后汉书三》中记载,东汉阳嘉三年,关中地区大旱,五谷遭灾。汉顺帝亲自主持策问,召集群臣听取建议。当时的尚书周举说:“阴阳闭隔,二气就不通;阴阳二气不通,人事就不昌盛;人事不昌盛,风雨就不及时;风雨不及时,就闹水旱灾荒。陛下居于唐尧、虞舜一样的君位,但却不能施行尧舜的政治;改变了文帝、光武帝的法制,而效仿亡秦的奢侈多欲之风;宫内积聚了很多不能婚嫁的怨女,宫外却有很多不能娶妻的旷夫。当今皇室缺少后嗣,东宫未立太子,伤和悖理,是断绝人伦所造成的结果。而且现在不仅是陛下您这样做,就是宦官们,也都是虚有其表,侮辱危害良家妇女,把她们娶来禁闭在家中,以致白头到死,实际上都无配偶,违背了上天爱人之心。古时候周武王取得殷商的天下,放出了充满内宫的怨女;成汤遭受自然灾害的时候,列举出了六件事来反省自己。”
“自枯旱以来,弥历年岁,未闻陛下改过之效,徒劳至尊,暴露风尘,诚无益也。又下州郡祈神致请,昔齐有大旱,景公欲祀河伯,晏子谏曰:‘不可。夫河伯以水为城国,鱼鳖为民庶。水尽鱼枯,岂不欲雨,自是不能致也。’”这些话说得很直接,对皇帝的批评确实是非常中肯。意思是,自从闹荒旱以来,已经经过了好几年,没有听到陛下有改过自责的举措,徒劳君上,暴露风尘,这的确是无益的。还下令各州郡祈神求雨。春秋时齐国遭受旱灾,齐景公准备祭祀河伯,晏子谏诤说:“河伯是以水为城国,以龟鳖为庶民。水尽了鱼鳖枯涸,难道河伯就不希望下雨吗?由此看来祭祀河伯也是徒劳的。”
“陛下所行,但务其华,不寻其实,犹缘木希鱼,却行求前也。诚宜推信革政,崇道变惑,出后宫不御之女,理天下冤枉之狱,除大官重膳之费。夫五品不训,责在司徒,有非其位,宜急黜斥。臣自藩外,擢典纳言,学薄智浅,不足以对。惟陛下留神裁察。”陛下的作为都是华而不实,就像是缘木求鱼,是自己不肯迈步行走,却希望能赶上前边的人。现今确实应推崇诚信,改革政事,崇信道义,改变迷惑,放出后宫没有配人的宫女,整顿天下冤枉的刑狱,取消大官海吃海喝的费用……臣才薄智浅,不足以应对策问,只希望陛下能留心裁决考察。
周举说了这些建议之后,汉顺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任周举为司徒,司徒相当于如今的教育部长。因此,要重教育,兴起道德教化,改变人心,从而改变灾荒,这才是抓住了根本。
在听取谏言方面,唐太宗也做了很好的榜样。有一次,唐太宗问长孙无忌道:“魏徵每次给朕提出建议,要是不采用,他就不答应。这是为什么?”长孙无忌还没有回答,魏徵就接过话说:“陛下,微臣之所以向陛下进谏,是因为陛下做错了。如果微臣顺从陛下的意思,没有坚持到底,就违背了微臣的初衷,陛下的错误也不能够改正,所以微臣一定要坚持到底,直到陛下接受为止。”唐太宗说:“那爱卿不能表面上顺从朕,不要在群臣面前忤逆朕,给朕一点面子,在私下里劝谏朕吗?”魏徵说道:“当年舜帝曾经说过,表面上顺从我,在背地里却阳奉阴违,诋毁我的过失,这不是一个忠臣所应做的事。微臣还是应该犯颜直谏。”魏徵就引用了舜帝的这一句话:“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即如果我有过失,你就要纠正我。唐太宗听后非常佩服他。
魏徵一生向唐太宗提了两百多次意见,唐太宗都非常诚恳地接受,这就使得唐朝逐渐兴盛,创下了“贞观之治”。所以,领导者一定要鼓励下属提意见,对于敢提意见的下属,还要给予表彰和奖赏。只有真正没有私心,一心想让领导好、团队好、国家好的人,才敢谏言献策,指正领导的过失,这完全是出于一片忠义之心,所以要褒奖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