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正念?
本文来源:正念研习
从东方禅修到心理治疗
正念源自佛学冥想中修炼心性的方法,这一词最早出现于佛教《四念住经》,是修习方法八正道之一。上世纪中叶,马哈希等缅甸禅师在西方各国讲学,东方禅修开始在西方盛行,也引起一些临床医生和心理学家的注意。
1979年,卡巴金(Kabat-Zinn)创立正念减压疗法,率先将正念训练引入医学界。这种起源于东方佛教中的“禅修方法”在西方的行为医学及临床心理干预中逐渐被运用起来。仅截止到1997年,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就有超过240家医院或临床治疗中心提供基于禅修的正念训练(mindfulness training)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正念指个人将注意力有意地集中于当下,并且带着不批判的态度。为了培养这种能力,大多数治疗方法训练个体清醒地觉知每一刻的内心体验,包括躯体感知觉、内心的情绪、想象和意象,在此过程中,强调以接受的、开放的、不加判断的态度来对待它们,不努力改变它们。
▲《时代周刊》2014年2月号以《正念革命》为封面作专题报道
定义正念(Mindfulness)
正念减压的创始人卡巴金将正念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此时此刻的、不加评判的注意”。
正念是有意的。它不是一种自动反应,是带着觉知去行动。
正念是体验性的。它直接聚焦于当下此刻的体验。
正念是非批判的。我们得以看到事物此刻的真相,并让它们如实呈现。
需要关注的是正念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1. 正念可以直接表示以正念为核心的心理干预方法,即正念训练或正念疗法。
2. 描述个体处在当下的觉知能力,通常称之为正念水平或正念能力。Baer等人将正念水平分为五个维度:观察、描述、觉知地行动、不判断、不反应。
正念的广泛效用
基于正念的心理疗法(包括正念减压疗法、正念认知疗法、接纳与承诺疗法等)对个体的干预效果得到了广泛的实证支持,可以适用于各类人群。
1. 普通人群
这部分人群没有明显的心理障碍,但是仍有改善情绪调节能力、缓解压力的需求,且可对其日常工作有积极影响、提高积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促进内心平静和情感平衡。如北京大学刘兴华研究员于2013年探索到“6次的正念训练能有效提升参与者主观幸福感”,2015年得到正念 “可以有效改善负性情绪、正念水平的提升是干预造成情绪缓解的重要因素”的结论。
2. 异常人群
包括癌症患者、焦虑障碍、心境障碍、进食障碍等,正念疗法可以有效降低参与者焦虑、抑郁等情绪。其中MBCT针对反复抑郁发作的患者,可降低其再次发作的可能。刘兴华研究员等人2011年的研究表明,以正念为基础的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有效治疗强迫症、降低抑郁情绪。
推荐阅读
内心丰盈,才是幸福的源泉
修行,其实是在和死亡赛跑!
肝好不好,看你的手就知道了!
打坐时,人体竟发生了“核聚变”!
春天必吃的12大黄金菜,一种菜调一种病
自古流传下来的“长寿菜”!这个春天一定不能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