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一)
《群书治要三六〇》第五十七句:
【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乎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亡也。】
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四十六《中论》。“大道”,指最高的治世原则,包括伦理纲常等;“远数”,指深远的谋划。君主最大的弊病,莫过于详察小事而忽略了治国的重要纲领;只看到眼前的事物,却忽略长远的谋划。从古至今,只要如此,没有不灭亡的。
隋朝的隋文帝很勤奋,而且常常从早晨到太阳落山了都在理政。那些侍卫站了一整天也无法离开,还得让别人送饭给侍卫吃。唐太宗的很多臣子都评价隋文帝很勤奋。但唐太宗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虽然很勤奋,但那是因为当时他对北周的周静帝,以及周静帝的母亲,不够善待,没有仁厚之心。但又担心自己的做法,会引起臣子的不满,所以很多事情都由他亲自决定。因为他事必躬亲,当然要从早晨忙到晚上。”唐太宗说:“假如他一天决定了十件事情,耗费了自己全部的心力,他可能有五件事判断得很不妥当,每天都有判断不对之事,那么国家迟早会败乱。所以,国君应该知人善任,依靠群臣的智慧来治理国家。”这就是唐太宗和隋文帝的不同之处。作为君主或领导者,不要事无巨细地亲自处理,而应该把重要的事情分派给大臣们去处理。
人君的大患:“莫大乎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即在细微的事情上很明察,却忽略了治国的重要纲领。愈是身处上位之人,愈要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上位者的工作就是以身作则,教化人民,而且还要做好决策,任用国家的栋梁,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他管理的事情过多过细,精力就会被分散,哪有时间静下心来做决策呢?《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人要知止才有定,有定才有智慧,才能够做好决策。作为领导者,特别是最高的领导者,管理的事情绝对不能太多,否则决策一定会有偏差。
很多领导者怕下属说他不认真,所以每天做很多事情,其实这样做,并不是尽本分。愈是身居高位,责任愈是重大,领导者就愈是要做好决策。不能因为担心被人说,做的事情还没有下属多,就凡事亲力亲为,那就等于跟下属抢事做。结果事情都被领导者做了,下属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了。所以,领导者应该充分地授权,让下属去做事,以促进他们的成长,这样领导者就能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提升智慧,做好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