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从生到死有多远.......
摘要:如众迹中,象迹为最,佛教之内,所有修行,观修无常,堪为之最。”
《涅槃经》中也说:“一切众生迹中,象迹为上,是无常想亦复如是,于诸想中最为第一。”
印光大师当年在他的佛堂里,就供一尊阿弥陀佛像,佛像后面贴一个大大的“死”字。其实想到自己要死了,还有什么放不下?哪样东西能带得去?
很多大德对修死亡无常特别重视,这也是他们修行得力的秘诀。
人在临终时,绝对有利的只有正法,不但可免除死亡的恐惧和痛苦,而且对生生世世步入光明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在漫长的生死轮回中,唯一可伴随我们的,也只有正法。其他的子女、财富、名声、地位、荣华富贵等,死后都要统统留在人间。
佛曲:醒来
01
时时有种无常观
是相当重要的
Śākyamuni
反观虽然修过一些法,但并不像前辈大德那样,对死后的去处很有把握。也想一想:你即生中有没有精勤行善?假如什么善法都没做,就这样离开世间了,真的很可惜。
在过去,很多大乘修行人活多少年,就会修持善法多少年。而现在,修行时间特别少,所以,务必要恒时不离正知正念,尽量空出时间来修行,认识到轮回的一切琐事无有恒常、无有实质,时常督促自己修持正法。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特别执著的许多法,实际上没什么可执著的。
就拿每个人最爱执的“我”来说,若以中观推理进行观察,五蕴的暂时聚合是无常的,没必要对其耽著不舍。
对于无常,世间人在亲友病逝时,才有一点感触,伤心以后再也见不到他了。
而作为修行人,即使两个人身体很健康,离别时也应该当成永别:“我们以后不一定能见面了,极乐世界再见吧!”时时有种无常观,这是相当重要的。
世间人或许觉得这不吉祥,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修行人之间需要一种观无常的微妙缘起。
02
人命无常呼吸间
Śākyamuni
其实珍惜时间很重要。如果你现在不珍惜,没有好好修习,以后不一定有这个机会。
明代的一元禅师说过:“西方故国早回还,人命无常呼吸间,有限光阴当爱惜,今生蹉过出头难。”
因此,明白这个道理后,要有一种出离心,觉得这个人身太难得,必须充分利用起来。有些刚刚出家的人,也许会有一点出离心,但这个需要长期保持,不然的话,一时的冲动、三分钟的热血并不可靠。
名誉地位是无常的,作为真正的修行人,没必要去希求这些,应恒常身居低位。
现在有些人活得特别累,为了小小的地位,一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实在是没有意义。当然,如果你有地位对众生有利,那有一些也可以。
但若对众生毫无利益,则应像往昔的大德们一样,内在虽有不可估量的功德,外在却甘愿默默无闻,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发心、做善事。
03
佛陀用生命求来的偈颂
Śākyamuni
《涅槃经》中记载:往昔,佛曾示现为一外道婆罗门,在雪山中修菩萨行。当时无佛出世,也无有教法。
帝释天为了试他的道心,化现为极其恐怖的罗刹形象,来到他面前宣说半偈法:“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菩萨听后,觉得此半偈为三世诸佛的正道,于是恳请他讲完后面部分。
罗刹不肯,要求他除非以血肉作供养。菩萨欣然答应了,于是罗刹宣说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得到法之后,菩萨欢喜异常,遂于石壁、树木上,处处书写:“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后为兑现自己的诺言,他攀上高树,纵身跳下。
此时虚空中传出美妙音声,帝释天恢复身相,接住菩萨,对其忏悔、顶礼、赞叹后返回天上。在《释尊广传》和其他本师传中,也讲过这个公案。
可见,无常法是真正的解脱之门,为了听闻此法,付出一切也值得。
佛陀曾这样赞叹观修无常:“多修无常,已供诸佛;多修无常,得佛安慰;多修无常,得佛授记;多修无常,得佛加持。
如众迹中,象迹为最,佛教之内,所有修行,观修无常,堪为之最。”
《涅槃经》中也说:“一切众生迹中,象迹为上,是无常想亦复如是,于诸想中最为第一。”
印光大师当年在他的佛堂里,就供一尊阿弥陀佛像,佛像后面贴一个大大的“死”字。其实想到自己要死了,还有什么放不下?哪样东西能带得去?
所以,很多大德对修死亡无常特别重视,这也是他们修行得力的秘诀。
04
归去来!三界无安不可住
Śākyamuni
尤其是观修无常,平时必须要经常串习。
宋朝有个人叫吴信叟,博学多才,一心向佛,他虽在朝廷身居高位,但深知诸法无常之理,从不贪慕荣华富贵。
他日日夜夜都观修无常,并请人做了一口棺木,晚上就睡在里面。
每到天亮时,要求家仆一边敲击棺木,一边唱道:“吴信叟,归去来!三界无安不可住,西方净土有莲胎,归去来!”他一听这个声音,马上就起来念佛。
后有一天,他在念佛的时候,家人听到天乐鸣空,他告诉大家:“金台已到,我也该走了!”说完即安然往生。
在家里修一个棺材,世人会觉得这不吉祥,但对修行人而言,却是观修无常的不共方便。
人身难得,寿命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