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也是活法,送给你十条最接地气的修行方法


大 圆 满 | 七 宝 藏

———  悲愿无尽  ———

多智钦·仁增·丹比尼玛仁波切唯一化身

将继续利益一切有缘众生

——————————————
点 击 ↑ 链 接


点击上方音频播放

修禅定谈空性,高深莫测
佛经典籍浩瀚,难以穷尽
佛法都是那么难懂的吗?
不!佛法有甚深般若
但也有接地气的部分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生活即是修行
来看看释迦牟尼佛所开示的
日常生活里的十种修行方法


在《佛说十善业道经》中
释迦牟尼佛开示了
十种应该奉行的善业 


其中,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四点,与“五戒”中相一致。所以,常将五戒与十善并称为“五戒十善”,那些特别精进的佛弟子,会将此作为自己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
十善 
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妄语

十善 · 不两舌

所谓两舌就是搬是非、挑拨离间的语言,由此破坏他人或团体间的友好关系。这种现象不仅在生意场上有,日常生活中也不少见,可能有些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却也有因自身习气而挑起事端的,纯属损人不利己。

全部符合以下四个条件的,两舌的罪业就构成了。一、通过挑拨,拆散或离间他人的友好关系;二、制造矛盾的语言或文字;三、对方理解了所说的内容;四、对方完全相信了这个说法。

大部分人不会刻意去“两舌”,但往往在转述一些事情的时候,不知不觉地渗入自己的主观意识,从而“添油加醋”。电视节目里那些“COPY不走样”的传话游戏中,一件事经过十个人转述就变得面目全非,这些都是提示我们,应该中肯地告诉别人我们所知道的事实,不要加入自己的感情渲染。


十善 · 不绮语

绮语,又名杂秽语、无义语,主要是没有意义的闲谈、被污染的语言。这些语言,不但浪费时间、没有利益,还会不知不觉的增长内心的无明烦恼。

绮语也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有染污心,说绮语的时候,往往是建立在染污心的基础上,也就是带着贪瞋痴的不良情绪在说;二、无意义的语言,那些无病呻吟、天南地北的闲聊、明星的八卦绯闻等等,与正见相违背的邪见邪论等,都属于绮语。

这个可能是日常生活中最难防范的一种了,闲聊有风险,吃瓜需谨慎。在信息爆炸的社会里,每天有层出不穷的新闻、电视剧、游戏......为了拥有可以融入周围人的“谈资”,我们很容易扮演“吃瓜群众”的角色,在不清楚事实的情况下,轻易去评论别人的是非,或是闲谈一些吃喝玩乐。言多必失,真修行就要少说多做,闲谈不如念佛。


十善 · 不恶口

恶口,也叫粗恶语,不仅仅是指骂人、脏话,也包括诽谤、讽刺、挖苦、攻击性的对他人构成伤害的语言。

具体什么情况算恶口,看四个条件:一、有心伤害他人,如果本身不存在恶意,也没有不文明的措辞,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对方却误以为是在讽刺自己,这种情况不算恶口;二、发出非爱语,也就是缺乏爱心,并且会伤害他人的粗暴语言,比如很多人的口头禅“你烦死了”,“你去死吧”;三、被对方听懂了,如果对方完全没听懂,还不算成立;四、如实接受,对方听到并接受到了你所说的话。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但在现代社会中,有的人性格张扬、口无遮拦,从网络“喷子”到现实中的语言暴力,很多人认为骂人又不犯法,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升级到双方骂战,严重的甚至导致伤亡,都是不懂得“好好说话”所致。从现实中屡见不鲜的例子来看,好好说话不仅是一个人礼貌和修养的体现,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上面这四项都属于“身口意”中的“口业”,后面三项则是更重要的“意业”了。一切烦恼皆因“贪瞋痴”而起,因此这也被称为“根本烦恼”。烦就是扰,恼就是乱,贪瞋痴就是扰乱我们内心平静,使人不得安宁的“三毒”。

十善 · 不贪欲

贪欲,主要表现为占有和贪著,总想占有更好的衣食住行,总想得到更高的地位名誉,总要追求更多的享乐,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自己的身体。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错,如果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水到渠成地得到这些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关键在于,不能被贪欲所驱使,不择手段地去追逐这些,就会造下各种罪业。若是已经得到,也要懂得欲望是没有止尽的,不去与更高的标准做攀比,同时也做好即使失去也能承受的心理准备。若是被欲望所系缚,即使得到再多,一生都不得自在。


十善 · 不瞋恚

瞋也是三毒之一,他的作用和贪正好相反,贪是将自己喜爱的占为己有的欲望,瞋就是对自己讨厌的强烈排斥,愤怒、嫉妒都是瞋的表现形式。

一言不合就起争执,看不惯对方怒目相向,这种愤怒还不会轻易消失,往往播下仇恨的种子,互相伤害、没完没了。然而,仇恨伤害最大的是谁,其实还是自己。看到他人事业有成,虽然对自己没什么损害,但总觉得别人都是靠背景、拍马屁得到的,心里酸溜溜的,甚至在背后予以阻碍,这也是瞋心作怪。

真正的修行者“不见人过”,也就是不刻意去看别人的过失,而是抱着真诚的心随喜对方。看到别人做好事,从语言到行动都给予赞叹和帮助,更坚定他们行善的信心;看到对方取得成绩,也是真诚的随喜,否则谈何利益一切众生。

佛法认为,真诚的随喜他人,能获得与行善者同样的功德。比如有的人捐出善款,有的人发心做义工、做志愿者,如果我们还不具备这样的财力和时间,只要真诚地随喜他们,就与他们所做的无二无别,真可谓“最高效”的修行方法了。


十善 · 不邪见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七宝藏

七宝藏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七宝藏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七宝藏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七宝藏。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