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大师:受菩萨戒之前,为什么应先受声闻戒?
01. 编者按
菩萨戒是否可以直接受,还是要先受五戒等声闻戒才可以受?看似非常简单,依经文抉择就好。但是莲池大师却另有开示,引人深思。我们可以由此开示作为线索,认真阅读有关菩萨戒的经典,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思考。
开办“引经据典”栏目的初衷不仅是为大家提供明师指导,而且要把这些思考回溯到大藏经,让师言与佛语接通,启迪智慧并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在“大德答问”之后,栏目认真提供了“延伸思考”“深入经藏”“留言讨论”等板块,敬请阅读并分享。
02. 大德答问
予著戒疏发隐中,言必先受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然后受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有讲师愤然不平曰:“何以不教人直受菩萨戒,而迂曲如是?佛记末法中,有魔王混入吾法而坏吾法,今其人矣!”予不答。讲师卒,其徒理前语,欲集诸僧诸宰官居士等,设大会而作辩难。予亦不答。有代予答者曰:“无以为也。不观彼所引菩萨善戒经乎?经云:‘譬如重楼四级,自下而上,次第历然,不可躐等。受戒亦然。’经语也,无以为也。”其人乃止。
——摘自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白话译文】
我在所着的《梵网经菩萨戒疏发隐》中,曾说明出家人必先受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然后才可以进受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有讲经的法师看到这一段文字后,愤愤不平地说:“为什么不教人直接受菩萨戒,何必这样拐弯抹角?佛曾预言末法中有魔王混入我法门中破坏正法,如今此人便是。”我也懒得回答。这位讲经法师死后,他的弟子又提起乃师以前的话题,并准备召集诸山长老大德及诸宰官居士,举行大会与我辩论。我仍不理他。其后有人代我对他解答说:“你别太自以为是。你难道没有看到人家所引证的是《菩萨善戒经》吗?经文云:‘不具优婆塞戒得沙弥戒者,无有是处。不具沙弥戒得比丘戒者,亦无是处。不具如是三种戒者得菩萨戒,亦无是处。譬如重楼四级次第,不由初级至二级者,无有是处。不由二级至于三级,不由三级至四级者,亦无是处。’这是佛经原文,你还要跟人家辩什么呢?”那人听了才没话可说了。
——演莲法师白话翻译
03. 延伸思考
看起来,莲池大师的《梵网经菩萨戒疏发隐》中的开示,很有道理,为什么讲经的法师很不满意呢?他去世后,弟子为什么还想要举办大会来辩论呢?那是因为梵网经菩萨戒的确是顿立戒,五戒等一切戒没有受过的人,都可以受。甚至连畜生,只要懂法师的话,都可以受。所以,仅从梵网经菩萨戒本身的规定看,莲池大师的说法的确没有根据。这就是讲经法师及其弟子不服气的原因。
那么后来,讲经法师的弟子为什么不再坚持要辩论了呢?因为其他法师援引了《菩萨善戒经》的文字,来为莲池大师主张受菩萨戒应该渐次受戒的主张辩护。这样,莲池大师的主张就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所根据了。
但是,《菩萨善戒经》的文字能否为梵网经菩萨戒的授受做规定?毕竟《菩萨善戒经》中的瑜伽菩萨戒,与梵网经菩萨戒是两种不同的菩萨戒。莲池大师或许是看到了许多人不先受相应声闻戒,直接就受菩萨戒,最后效果不好的实例。他应该是从实际经验中,看到了渐次受戒的必要性,然后再用瑜伽菩萨戒的做法来予以佐证。
这样做在教内不是孤例。中国佛教到了后期,最流行的菩萨戒是梵网经菩萨戒。然而,这个菩萨戒,经文中写得比较简单,戒相中少有依据不同情况开遮的规定。而实际修行过程中,在坚持菩萨戒的根本原则的前提下,又必须要依据不同情况灵活调整,否则就无法执行。古代高僧们,常常就会参考瑜伽菩萨戒来做开遮的规定。譬如,在家居士受梵网经菩萨戒,究竟是要断淫还是断邪淫?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梵网经经文明确说是要断淫,不分在家出家。古代不少高僧却解读为出家菩萨应该断淫,在家菩萨只需断邪淫即可,就是参考了瑜伽菩萨戒的相关规定。因此,即使没有受瑜伽菩萨戒的大乘菩萨,为了能够把握菩萨戒的开遮持犯的细节,其实也很有必要学习瑜伽菩萨戒。
这样说来,许多人会禁不住这样来思考:既然梵网经菩萨戒具体执行起来,许多方面要参照瑜伽菩萨戒的戒相,何不干脆就受瑜伽菩萨戒呢?事实上,民国高僧太虚大师大力推崇瑜伽菩萨戒,认为该菩萨戒的大乘菩萨精神表现最为突出,具体要求也充分考虑了凡夫菩萨的实际能力,相对来说容易持守,而戒相中开遮持犯的说明非常详细,便于遵照执行。可惜的是,迄今为止,对瑜伽菩萨戒了解的人还不太多,仍需遵照太虚大师的遗训大力弘扬。
04. 深入经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