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光大整个家族,又深信佛法领衔参与结社,共修净土
王旦,北宋名相。
【1】
王旦年幼时不爱说话,勤奋好学有文采。父亲王祐很器重他并说:“这孩子将来会当公卿宰相。”王旦23岁时考中进士,出任平江知县。此前相传平江县衙有怪物,住在这里多不安宁。王旦赴任的头天晚上,县里的守吏们就听到群鬼大叫说:“相君至矣,当避去!”此后怪事绝迹。(《宋史》)
【2】
王旦当上宰相后,名臣寇准经常说王旦的不足,但王旦却专门称赞寇准。宋真宗对王旦说:“你虽然说他好,他却说你不足。”王旦说:“理应如此。我在相位的时间长了,难免政事有所缺失,寇准对陛下无所隐瞒,足以见他的忠直,这就是我看重他的理由!”宋真宗由此更觉得王旦贤良。(《宋史》)
【3】
有一次中书省有文书送到枢密院,违反了诏书格式。寇准当时在枢密院,将此事上奏。王旦因此被责问,相关人员被罚。可不到一个月,枢密院的文书送到中书省,也违反了诏书格式。办事人员很高兴地拿给王旦看,王旦却让把文书退还枢密院(并没有上奏)。寇准知道后惭愧地对王旦说:“同年(同一年考取进士)啊,你怎么会有如此的度量?”王旦只是不言。(《宋史》)
北宋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杨时,也记录了这个事件。王旦问手下的官员:“你们说,枢密院因为我们格式不对来责问我们,做得是与不是?”官吏们回答说:“他们做得不是。”王旦于是说:“既然是他们的不是,我们就不可以再学他们的不是!”(杨时《龟山语录》)
【4】
寇准被免去枢密使后,私下求王旦做宰相。王旦惊异地说:“将相任命,怎能强求取呢!我不接受私人请托!”寇准觉得很遗憾。可是不久,寇准即出任宰相。寇准拜谢宋真宗时说:“如果不是陛下了解我,怎么能至此呢?”宋真宗却说:“这都是王旦的举荐。”寇准这才惭愧感叹,认为自己真的不如王旦。(《宋史》)
寇准有一次生日十分奢侈,用度都超过规定,结果被人告了。宋真宗很生气地对王旦说:“寇准每件事都想要效仿朕,这行吗?”王旦缓缓地说:“寇准确实很贤能,但是他蠢又有什么办法呢!”宋真宗这才怒气消释地说:“对,这就是蠢而已!”也就不再过问。(《宋史》)
【5】
宦官刘承规因忠心谨慎而受宠,临死前想求个节度使的官职。宋真宗对王旦说:“刘承规要当节度使才能瞑目。”王旦坚持认为不行,并说:“如果以后有人请求要做枢密使,怎么办?”宋真宗于是叫停,并且从此宦官官职不得超过留后(虚职)。(《宋史》)
【6】
王旦为宰相时宾客满堂,但无人敢因私请托。王旦考察那些有才能的以及素来知名的人,几个月后才召来谈话,询问四方治理利弊,或让他们陈述进言。有才能的人,王旦则秘密记下他们的名字,其人再来则不接见,当有合适职位时才秘密上奏。例如已故参政李穆的儿子李行简,有德行,升任太子中允。但朝廷使者不知道李行简的住所,宋真宗让人问王旦,人们才知道李行简是王旦推荐的。凡是王旦所举荐的人才,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是被王旦举荐的。直到王旦去世,史官修撰《真宗实录》时看到内廷奏章,才知道这些人才多是王旦举荐。(《宋史》)
宋仁宗时期,王旦举荐的吕夷简、王曾等二十多人遍居朝廷要职,终使小人不能得志,也因此成就了宋仁宗的盛世伟业,而这些都是王旦昔日的功勋。(《吕氏家塾记》)
【7】
宋真宗曾经把自己写的《喜雨诗》拿给重臣们看,王旦把诗放进袖子里回去后说:“陛下诗里有一字误写,是不是要提出来改一下?”宰相王钦若说:“这也没有害处。”但王钦若随后却秘密上奏。宋真宗不高兴地对王旦说:“昨天诗里有误字,为什么不来上奏?”王旦也不辩解,只是说:“臣得到诗后没有时间再阅,有失上陈。”随即惶恐跪拜谢罪。这时枢密使马知节却看不下去了,据实上奏并说:“王旦毫不辩解,真是宰相之才!”宋真宗这才看着王旦而笑。(《宋史》)
【8】
有一年天下蝗灾,宋真宗派人捡回死蝗虫拿给群臣看。谁知第二天就有执政大臣拿着死蝗虫说:“蝗虫确实已经死了,请在朝廷公示,百官庆贺!”只有王旦不同意。几天后奏事时飞蝗满天,宋真宗说:“假如百官刚庆贺完,蝗灾却如此,岂不被天下笑话吗?”(《宋史》)
【9】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荣王宫(荣王赵元俨住所)失火,大火快速蔓延到皇宫,烧毁了许多建筑和财物。宋真宗说:“两朝积蓄我都不敢浪费,一朝烧毁殆尽,实在可惜!”王旦说:“陛下富有天下,财物不必忧虑。所忧虑的只是政令赏罚不当而已。臣位居宰府,却发生这样的天灾,实在应该罢免我!”宋真宗因此下“罪己诏”,并命各级官员讨论治国得失。有人上奏说,这次大火是荣王宫先起火,再蔓延到宫中,并非天灾。因此请求严查,这一下就要牵连一百多人判死罪。王旦单独上奏说:“火灾发生后,皇上都已经下了罪己诏,而且百官都上表领罪。现在又归罪于他人,将如何取信于天下?就算大火有迹可循,难道就不会是上天的谴责吗?”这一百多人因此全部得以保全。(《宋史》)
【10】
王旦侍奉寡嫂有礼有节,与弟弟王旭友爱甚笃。王家子弟生活朴素节俭,婚姻不求门第。家人曾打算用丝绵装饰毡席,王旦也不同意。有人卖玉制腰带,弟弟王旭觉得很好,献给王旦,王旦让弟弟系上玉带后说:“还能看见好不好吗?”王旭说:“系着它,自己怎么能看见?”王旦于是说:“自己负重而让看的人称赞,这不是劳烦吗!”王旭赶快还了回去。(《宋史》)
【11】
王旦自己也不购置田地、屋宅,而且还说:“子孙要自立,何必购置田宅,令他们争斗陷于不义。”宋真宗因为他住的地方太简陋,想为他修缮,王旦却以这是先人旧宅为由辞谢,宋真宗只好作罢。(《宋史》)
【12】
王旦的家人从来没有看见他发怒,饮食不干净,最多只是不吃而已。家人曾经试着故意把烟灰放进肉汤中,王旦看见了也不发火,只吃饭不喝汤。家人问他为什么不喝汤,他委婉地说:“我偶尔不喜欢吃肉。”后来家人又把烟灰放到饭中,王旦只是说:“我今天不想吃饭,可以另外备点稀饭。”(《宋史》)
【13】
王旦一直用朴素的生活要求家中子弟,希望他们在富贵的情况下也不要骄奢。王旦的侄子王睦想考进士,王旦说:“我常以太昌盛而恐惧,我们怎么可以和寒门之士争着做官呢?”而直到王旦去世,他的儿子王素都还没有做官。(《墓志铭》)
王旦当年任中书舍人时,因为贫穷,和兄弟们一起借钱度日。后来偿还不起,不得不用平时骑的马作抵偿。许多年后,王旦的侄子王质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了当年的借据。为此,王质召集子侄们说:“这是我们家向来的家风,你们可不要忘了!”(《宋史·王质传》)
要知道,中书舍人是皇帝近臣,可王旦到了这个位置依然生活拮据!
【14】
王旦病重时,宋真宗派人探望,有时一天高达三四次。宋真宗还亲手和药,并赐粥给他。王旦告诫家中子弟说:“我家盛名清德,应致力于节俭朴素,保守门风,不得奢侈,不要厚葬,不要把金银财宝放入棺柩中。”而王旦在最后的奏章中写道:“益惧多藏,况无所用,见欲散施,以息咎殃。”意思是,更加害怕家中多藏财物,况且也没什么用处。现在就想散施出去,以平息祸殃。(《宋史》)
【15】
王旦61岁去世,赠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朝廷录用其儿子、弟弟、侄儿、外孙、门客、常从,十几人被授予官职。他的儿子们守丧期满,又各自官升一级。等到建造墓碑时,宋仁宗亲自用篆书题写:“全德元老之碑。”(《宋史》)
【16】
宋太宗淳化年间(990-994),佛教净土宗第七代祖师省常大师,仰慕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净土宗初祖)风范,计划结集莲社,刻阿弥陀佛像。后来由于刺血书写《华严经·净行品》,因此把莲社改称为“净行社”。当时士大夫读书人参与“净行社”盛会的有120人(一说为132人),皆称为净行弟子,而这些居士之首,正是王旦!(《佛祖统纪》、《净土圣贤录·省常》)
王旦临终时,嘱托同样笃信佛教的杨亿依僧制将自己火化,但因王旦位居“三公”,终不能如愿以僧人身份入殓。
【17】
更令人钦敬的是,王家连续七代,持不杀生戒!王旦的曾孙王古,笃信佛法,发心放生一百万生命,同时弘扬西方净土。王古平日起居,念珠从不离手,行住坐卧之间,都修习净土世界的观想,从不间断。宋徽宗时期,王古官至户部侍郎,后因朋党之祸被罢官,不久后即往生。当时有一位僧人在禅定中神游净土,看到王古已在西方极乐世界了……(《净土圣贤录·王古》)
史料出自《宋史·王旦传》、《宋史·王素传》、《宋史·王质传》
校对:闫飞师兄、如烟师兄
附王旦父亲的事迹——
◆《我的后人,必定要官至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