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修持,你佛法讲得同释迦牟尼佛一模一样也是没有用的。
上次提到我们刚上坐时,两条腿一盘好,第一念之间,没有特别刻意去做功夫,比较清净的这个阶段。我们把它分成两个部分来讲:一部分是知觉的,一部分是感觉的。
知觉的状态偏向于精神、思想;感觉的状态则偏向于身体。
上次在五蕴方面,已经作了一个大概的说明。后来有位同学提出异议,他说,老师,您平常不是讲,知道的这一个“知”是毛病,是无明吗?现在在定中,假定还有这一知,这一知不也是最大的毛病吗?
上次我曾说过,知道自己在散乱、在昏沉的那一知,不属于散乱,也不是属于昏沉,要保持着那一知。现在这位同学提出来:知道自己散乱、知道自己清净的那一知,应该属于不究竟,比如《心经》上不是说无智亦无得吗?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对,这一知的确是一个问题。拿现实来研究,比如我们不管有修持或无修持,我们现在这一知很清爽,或坐在那里得定。但是,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这个生命还存在,肉体还没有毁坏,脑神经还健康,所以才可能有清楚的这一知。假定我们的脑神经毁坏了,这一知还存不存在呢?如果说我们死亡了,或者脑神经毁坏了,这一知跟着脑神经的死亡而死亡,那么我们说了一辈子的佛法,不是自欺了一辈子吗?那又何必去做这么一个功夫呢?把一生的时间、精力都投资进去,结果是没有用的。
假如说,我们的脑神经或身体死亡以后,这一知另有超脱的境界,那么可以讨论这个问题了。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不需要拿佛学、禅学的道理作解释,那些解释太虚玄。你说,你死后一定到那里,别人可以不接受你这句话,因为你现在是活着讲的。死后究竟如何解脱呢?那么你说,到时候你证明给我们看,但是你给我们证明,我们又看不见,你已经死了,我们又无法找你,那么这个证明如何办呢?这是值得注意的。
我们现在活着的这一知,灵明清净的这一知,就是靠我们这个色身、四大、五蕴在绝对健康状态里头形成的。问题来了,比如道家修气脉的人,密宗专注于气脉修持的人,气脉修持好了,就是保持现有的生命绝对的健康、绝对的清净,甚至于超乎平常的健康、清净。所以,你有这么一个清净的境界,是由于你的色身,也就是说,这个境界是由生理来的,靠这个生命——四大、五蕴存在来的。
如果四大、五蕴毁坏了以后,这一清净、灵明也都没有了,那么这就不是唯心了。如说那个时候我清净灵明,而且离开这个生理,离开这个物理世界后,仍会另外的存在,对于这个说法,如何拿出证明,是个重大的问题。
目前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初步只好保持这一知。当然这一知是第六意识清净面,这一知也是第六意识,而非究竟的。
换句话说,这一知在唯识中属于“思”的方面。这一知,我们在静定中,有个清净灵明的这一知,昏沉来,知昏沉;散乱来,知散乱;烦恼来,知烦恼。
这一知在《楞严经》上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
过去有一位禅师,因看《楞严经》而悟道,他就是看到这一句话。他看到这里时,突然有个灵感来,把标点另外点过: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标点一改,就变成了:有一个知见存在,有一个清净的境界存在,这一个知这个清净的,就是无明妄想;知见无,这个所知的境界都空了,连这一知也空掉了,有人见到这样,就叫悟道。他自己因此悟了,所以后来他的法号就叫“破楞严”。现在来讲修证的功夫。前面提到过,分两面处理,一个是知觉方面,一个是感觉方面。
已经证到的人,或任何一个完全没有入门,甚至连静坐都没有经验的人,应该从哪一方面开始修持才好呢?答案是从知觉部分。悟了道的人,还必须要经过这个修持,再来求证;没有悟道的人,更需要经过这个修持,以求真修实证。
问题是怎么样去修证呢?首先就要把我们第六意识这一知,自己假造一个所缘境界,先假造一个能把握住、能抓得住的事物或境界。
为什么叫它是假造呢?拿佛学唯识的名词就叫作意。(换名词就好听了,所以我们学佛学道,不要被名词所骗。)先要作意,比如念佛,这一句佛号是作意来的,因为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这个方法,我们听过以后,接受了这个方法,自己在意识上建立一个佛号,这是作意。
学密宗的人念咒子也好,(差不多所有的咒子有三个基本音:嗡、阿、吽。嗡(音ong)现在大家都念成唵(an),阿字都念成ㄜ(e)。
为什么演变成这样?有个原因,我们现在不管它。)观想也好,这都是作意,造一个所缘。乃至学禅人的参话头也好,甚而完全达到三际托空的境界,统统都是第六意识在作意。在第六意识中,自己认为这是清净,这是空。连天台宗的止观听息,或观音耳根法门等等,这些所有的方法,综合起来,都是唯识学五遍行的“作意”。天台宗所谓“假立”,就是空、假、中三观的“假观”。
假观是建立一个所缘,本来没有,由无中生有。意识中原本没有,而去假立的一个东西,这种假立的方法,就产生了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
比如道家修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女人决不可守下丹田,稍作意下丹田,会出毛病,很严重的。假定女人要作意身体上,只能够守中丹田,也就是胸部以上。)及守窍、守光、炼气、存想,统统是作意,真是八万四千法门。但不管如何,都是先找一个作意。尤其在座一些老修行们,稍有所得,半途打了退票。
学佛法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最基本的就是最高深的;最初的一念也是最后的一念。我们没去注意这一点,往往得一点境界,得一点道理上的体会后,反而把最初的丢掉了,不会回头来,从基本上踏实做起。所以佛家有一句话:“出家如初,成佛有余。”第一念发心:我要出家,如果出家几十年,都像第一念那么诚恳的话,早就成功了。修行也是这个道理,基本在于作意,要先找一个所缘作意。
我常劝大家走念佛法门的路子,照十六观经的修法去修,不管你修禅宗、净土、密宗,或其他任何宗派,都是一样的,只有一个法门——止观,也就是定慧。先求止,把第六意识先拴在一个缘上,求到止。所以,有许多人觉得自己悟了这个理,认为对了。
老实讲,你检查一下看,你的思想没有停止过,都在散乱中,你必须要把第六意识这一“知”,拴在一个缘上,自己假立这个缘,看你能不能做到“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假如你观想阿弥陀佛,或者观音菩萨,任选一尊,如果观不起来,可观想佛印堂前面这一点亮光,或者顶上一个圆光,或胸口的卐字,先抓住一点,这是假立。
我们修持怎么修呢?三个步骤。第一,照静坐的姿势,把身体坐好。第二,训练自己把自己的意识,所有的思想习惯都排除了,排除得一干二净。(这句话讲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难。)排除了也好,排除不了也好。第三,意识构想一个东西,当然最好是想佛像,想光明点,想象一个东西摆在前面或者上头,永远不动。
比如你观想一个球在前面,忘记了身体,意识上只有这一缘。假如想到这个佛像时,哎呀!佛对我笑了,或者佛摸我的头了,那是第二个念头了。你只要想一个佛,或者观想一个日轮,或观想一个星光,只有这一缘,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这才叫作得止,得定。
没有经过这样的修持,你佛法讲得如同释迦牟尼佛一模一样,也是没有用的。抵不住生死,也脱不了轮回,不能超凡入圣。
观想下方也有道理的。你说观想下面不恭敬,十方三世都有佛,下方也有佛,怎么叫不恭敬?笑禅录里有一则笑话:一个小孩尿急了,跑进大殿,当着佛,把裤子一拉,撒尿。和尚气得骂,他却一本正经地说:十方三世都有佛,你叫我向哪里屙?这笑话里头含有真理,可也不是笑话。
我当年学道时,有一个年轻的和尚朋友,教我一个外道法子——顽空修法。一边念佛号,一边观想自己的身子往下沉,一直向下沉。这个虽然是外道法,但这个方法救了很多高血压的人,以及神经快要爆炸的人。我们打坐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血压反而弄高了,因为在用心,都向上走,可用这个法子对治。
我当年什么都去学,不管有道无道,都要向他们摸索一下。另外有一个方法,对于高血压、老年人、有病的人或失眠的人都有好处。上座,心里头什么都不想,只念一个“空”字,一路空下去,把神经都放松了,脑子也放松了,有人就用这个法子治好了紧张的毛病。总之,不管走哪个路子,先要建立所缘。唯识叫“作意”,天台宗叫“假观”。
换句话说,你真把假观修成功了,同《楞伽经》的意生身有关。
学禅宗的人悟道后,如果不懂意生身,是没有用的。悟了那个空的境界,不知道功夫修持,不证意生身,你那个悟到的空性,一点用也没有。所以必须要找个所缘。
现在一般人学禅,盘起腿来,坐上半个钟头也好,一个钟头也好,都在内守幽闲,也就是大慧杲骂的默照邪禅。再不然就是空心静坐,连顽空都不如。所以修持要有成就,必须要有所缘。这个有所缘,就是知觉部分,就是把第六意识知觉部分,缘在一点上面。假定有大根器、大气魄的人,就这么一路下去就成了。因为这一所缘当中,就包括了三止三观。先是这一念无中生有,观起来是假观,就是作意。把它观成了以后,身心忘了以后,再把自己造作的所缘空掉,就是“空观”。那个空就不是我们现在意识所想象的空,因为我们现在意识想象的空,离不开脑子心理所造作的空。到空观现前,放下万缘的空,才是真正的空。然后要空就空,要有就有,再把它翻过来,空有双融。
在学理上叫做“中观”;在道理上叫作能真空,能妙有;在修证上就是法、报、化三身成就,变化无量。
总之,非经过这个修持不可。但是,话又说回来了,那个同学说:初步这一知,是第六意识造成的,非究竟。我们也可以换句话说,知道这一知,而不执著这一知,就是究竟。讲这一知非究竟是对小乘而言;讲这一知是究竟,是对大乘菩萨而言。讲这一知即是无明,是对凡夫而言;讲知与不知都无所谓在,是对大觉、大正菩提而言。理论到此为止。
——《如何修证佛法》
上次提到我们刚上坐时,两条腿一盘好,第一念之间,没有特别刻意去做功夫,比较清净的这个阶段。我们把它分成两个部分来讲:一部分是知觉的,一部分是感觉的。
知觉的状态偏向于精神、思想;感觉的状态则偏向于身体。
上次在五蕴方面,已经作了一个大概的说明。后来有位同学提出异议,他说,老师,您平常不是讲,知道的这一个“知”是毛病,是无明吗?现在在定中,假定还有这一知,这一知不也是最大的毛病吗?
上次我曾说过,知道自己在散乱、在昏沉的那一知,不属于散乱,也不是属于昏沉,要保持着那一知。现在这位同学提出来:知道自己散乱、知道自己清净的那一知,应该属于不究竟,比如《心经》上不是说无智亦无得吗?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对,这一知的确是一个问题。拿现实来研究,比如我们不管有修持或无修持,我们现在这一知很清爽,或坐在那里得定。但是,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这个生命还存在,肉体还没有毁坏,脑神经还健康,所以才可能有清楚的这一知。假定我们的脑神经毁坏了,这一知还存不存在呢?如果说我们死亡了,或者脑神经毁坏了,这一知跟着脑神经的死亡而死亡,那么我们说了一辈子的佛法,不是自欺了一辈子吗?那又何必去做这么一个功夫呢?把一生的时间、精力都投资进去,结果是没有用的。
假如说,我们的脑神经或身体死亡以后,这一知另有超脱的境界,那么可以讨论这个问题了。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不需要拿佛学、禅学的道理作解释,那些解释太虚玄。你说,你死后一定到那里,别人可以不接受你这句话,因为你现在是活着讲的。死后究竟如何解脱呢?那么你说,到时候你证明给我们看,但是你给我们证明,我们又看不见,你已经死了,我们又无法找你,那么这个证明如何办呢?这是值得注意的。
我们现在活着的这一知,灵明清净的这一知,就是靠我们这个色身、四大、五蕴在绝对健康状态里头形成的。问题来了,比如道家修气脉的人,密宗专注于气脉修持的人,气脉修持好了,就是保持现有的生命绝对的健康、绝对的清净,甚至于超乎平常的健康、清净。所以,你有这么一个清净的境界,是由于你的色身,也就是说,这个境界是由生理来的,靠这个生命——四大、五蕴存在来的。
如果四大、五蕴毁坏了以后,这一清净、灵明也都没有了,那么这就不是唯心了。如说那个时候我清净灵明,而且离开这个生理,离开这个物理世界后,仍会另外的存在,对于这个说法,如何拿出证明,是个重大的问题。
目前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初步只好保持这一知。当然这一知是第六意识清净面,这一知也是第六意识,而非究竟的。
换句话说,这一知在唯识中属于“思”的方面。这一知,我们在静定中,有个清净灵明的这一知,昏沉来,知昏沉;散乱来,知散乱;烦恼来,知烦恼。
这一知在《楞严经》上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
过去有一位禅师,因看《楞严经》而悟道,他就是看到这一句话。他看到这里时,突然有个灵感来,把标点另外点过: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标点一改,就变成了:有一个知见存在,有一个清净的境界存在,这一个知这个清净的,就是无明妄想;知见无,这个所知的境界都空了,连这一知也空掉了,有人见到这样,就叫悟道。他自己因此悟了,所以后来他的法号就叫“破楞严”。现在来讲修证的功夫。前面提到过,分两面处理,一个是知觉方面,一个是感觉方面。
已经证到的人,或任何一个完全没有入门,甚至连静坐都没有经验的人,应该从哪一方面开始修持才好呢?答案是从知觉部分。悟了道的人,还必须要经过这个修持,再来求证;没有悟道的人,更需要经过这个修持,以求真修实证。
问题是怎么样去修证呢?首先就要把我们第六意识这一知,自己假造一个所缘境界,先假造一个能把握住、能抓得住的事物或境界。
为什么叫它是假造呢?拿佛学唯识的名词就叫作意。(换名词就好听了,所以我们学佛学道,不要被名词所骗。)先要作意,比如念佛,这一句佛号是作意来的,因为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这个方法,我们听过以后,接受了这个方法,自己在意识上建立一个佛号,这是作意。
学密宗的人念咒子也好,(差不多所有的咒子有三个基本音:嗡、阿、吽。嗡(音ong)现在大家都念成唵(an),阿字都念成ㄜ(e)。
为什么演变成这样?有个原因,我们现在不管它。)观想也好,这都是作意,造一个所缘。乃至学禅人的参话头也好,甚而完全达到三际托空的境界,统统都是第六意识在作意。在第六意识中,自己认为这是清净,这是空。连天台宗的止观听息,或观音耳根法门等等,这些所有的方法,综合起来,都是唯识学五遍行的“作意”。天台宗所谓“假立”,就是空、假、中三观的“假观”。
假观是建立一个所缘,本来没有,由无中生有。意识中原本没有,而去假立的一个东西,这种假立的方法,就产生了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
比如道家修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女人决不可守下丹田,稍作意下丹田,会出毛病,很严重的。假定女人要作意身体上,只能够守中丹田,也就是胸部以上。)及守窍、守光、炼气、存想,统统是作意,真是八万四千法门。但不管如何,都是先找一个作意。尤其在座一些老修行们,稍有所得,半途打了退票。
学佛法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最基本的就是最高深的;最初的一念也是最后的一念。我们没去注意这一点,往往得一点境界,得一点道理上的体会后,反而把最初的丢掉了,不会回头来,从基本上踏实做起。所以佛家有一句话:“出家如初,成佛有余。”第一念发心:我要出家,如果出家几十年,都像第一念那么诚恳的话,早就成功了。修行也是这个道理,基本在于作意,要先找一个所缘作意。
我常劝大家走念佛法门的路子,照十六观经的修法去修,不管你修禅宗、净土、密宗,或其他任何宗派,都是一样的,只有一个法门——止观,也就是定慧。先求止,把第六意识先拴在一个缘上,求到止。所以,有许多人觉得自己悟了这个理,认为对了。
老实讲,你检查一下看,你的思想没有停止过,都在散乱中,你必须要把第六意识这一“知”,拴在一个缘上,自己假立这个缘,看你能不能做到“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假如你观想阿弥陀佛,或者观音菩萨,任选一尊,如果观不起来,可观想佛印堂前面这一点亮光,或者顶上一个圆光,或胸口的卐字,先抓住一点,这是假立。
我们修持怎么修呢?三个步骤。第一,照静坐的姿势,把身体坐好。第二,训练自己把自己的意识,所有的思想习惯都排除了,排除得一干二净。(这句话讲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难。)排除了也好,排除不了也好。第三,意识构想一个东西,当然最好是想佛像,想光明点,想象一个东西摆在前面或者上头,永远不动。
比如你观想一个球在前面,忘记了身体,意识上只有这一缘。假如想到这个佛像时,哎呀!佛对我笑了,或者佛摸我的头了,那是第二个念头了。你只要想一个佛,或者观想一个日轮,或观想一个星光,只有这一缘,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这才叫作得止,得定。
没有经过这样的修持,你佛法讲得如同释迦牟尼佛一模一样,也是没有用的。抵不住生死,也脱不了轮回,不能超凡入圣。
观想下方也有道理的。你说观想下面不恭敬,十方三世都有佛,下方也有佛,怎么叫不恭敬?笑禅录里有一则笑话:一个小孩尿急了,跑进大殿,当着佛,把裤子一拉,撒尿。和尚气得骂,他却一本正经地说:十方三世都有佛,你叫我向哪里屙?这笑话里头含有真理,可也不是笑话。
我当年学道时,有一个年轻的和尚朋友,教我一个外道法子——顽空修法。一边念佛号,一边观想自己的身子往下沉,一直向下沉。这个虽然是外道法,但这个方法救了很多高血压的人,以及神经快要爆炸的人。我们打坐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血压反而弄高了,因为在用心,都向上走,可用这个法子对治。
我当年什么都去学,不管有道无道,都要向他们摸索一下。另外有一个方法,对于高血压、老年人、有病的人或失眠的人都有好处。上座,心里头什么都不想,只念一个“空”字,一路空下去,把神经都放松了,脑子也放松了,有人就用这个法子治好了紧张的毛病。总之,不管走哪个路子,先要建立所缘。唯识叫“作意”,天台宗叫“假观”。
换句话说,你真把假观修成功了,同《楞伽经》的意生身有关。
学禅宗的人悟道后,如果不懂意生身,是没有用的。悟了那个空的境界,不知道功夫修持,不证意生身,你那个悟到的空性,一点用也没有。所以必须要找个所缘。
现在一般人学禅,盘起腿来,坐上半个钟头也好,一个钟头也好,都在内守幽闲,也就是大慧杲骂的默照邪禅。再不然就是空心静坐,连顽空都不如。所以修持要有成就,必须要有所缘。这个有所缘,就是知觉部分,就是把第六意识知觉部分,缘在一点上面。假定有大根器、大气魄的人,就这么一路下去就成了。因为这一所缘当中,就包括了三止三观。先是这一念无中生有,观起来是假观,就是作意。把它观成了以后,身心忘了以后,再把自己造作的所缘空掉,就是“空观”。那个空就不是我们现在意识所想象的空,因为我们现在意识想象的空,离不开脑子心理所造作的空。到空观现前,放下万缘的空,才是真正的空。然后要空就空,要有就有,再把它翻过来,空有双融。
在学理上叫做“中观”;在道理上叫作能真空,能妙有;在修证上就是法、报、化三身成就,变化无量。
总之,非经过这个修持不可。但是,话又说回来了,那个同学说:初步这一知,是第六意识造成的,非究竟。我们也可以换句话说,知道这一知,而不执著这一知,就是究竟。讲这一知非究竟是对小乘而言;讲这一知是究竟,是对大乘菩萨而言。讲这一知即是无明,是对凡夫而言;讲知与不知都无所谓在,是对大觉、大正菩提而言。理论到此为止。
——《如何修证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