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我们的生物多样性,我们的食物,我们的健康”。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省林业局充分履行生物多样性保护职责,采取多种措施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省共有各类野生动物689种,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其中梅花鹿、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8种,穿山甲、黑熊、斑羚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97种,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名录》70种,是极危物种中华凤头燕鸥最重要的繁殖地、濒危物种海南鳽的最大野外繁殖种群,以及极危物种华南梅花鹿和濒危物种黄腹角雉的最重要栖息地。同时,浙江沿海湿地是濒危物种黑脸琵鹭的重要迁徙停歇地和越冬地,浙江西部和西南山区是濒危物种黑麂两个分布中心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全省约有高等植物460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1种,二级保护植物42种,在我国东南植物区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约有130余种正处于濒危甚至灭绝的状态,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有52种,浙江特有种28种。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分类,其中百山祖冷杉、普陀鹅耳枥、天目铁木等12种为国家一级保护,金钱松 、羊角槭 、天台鹅耳枥等43种为国家二级保护。
省林业局高度重视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工作。“十二五”期间,制定了《浙江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规划(2010-2015)》, 2016年实施了小物种保护项目,并在当年审议通过了《浙江省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工程行动方案(2017-2020年)》,2017年开始组织实施了重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工程,对 29 个重点珍稀濒危物种(类),其中:朱鹮、华南虎、扬子鳄等12 种(类)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百山祖冷杉、普陀鹅耳枥、天目铁木、羊角槭等17 种(类)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开展抢救保护。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项目,原生地(栖息地)保护、生境恢复和改善、人工繁殖(培育)、野外种群重建、集中迁地保护等技术不断完善,种群数量得到扩大,物种濒危程度得到了有效缓解。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有序推进朱鹮、华南虎、扬子鳄、华南梅花鹿等19个动物种群繁育、保护和栖息地保护项目。2008年我省从陕西引进10只朱鹮,目前朱鹮种群数量达到323只,其中人工圈养种群236只,野外种群87只,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人工孵化成功27只,野外自然繁育23只,并在余杭北湖出现了朱鹮的身影;1979年建立了扬子鳄自然保护区,扬子鳄已从最初的11条,通过人工繁育目前达到 6691条,其中2018年扬子鳄新增445条,野外放归150条,野化放归的扬子鳄也已自然产卵繁殖,野外总群数达840条;杭州野生动物世界从2014年9月开始,从河南、贵阳等地引进华南虎,用繁殖年龄阶段的华南虎进行配对,开展华南虎人工繁育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共繁育成活9只小华南虎;2009年建立了野生獐种源繁育基地,2015年首次实施了人工獐繁育野外放归,2018年在宁波慈溪、余姚举办浙江省獐易地保护和宁波种群重建,共放归獐40只,至今,人工繁育獐野外放归共94只;2013年开始,在象山韭山列岛和舟山五峙山列岛连续数年成功实施“中华凤头燕鸥繁殖种群招引项目”,种群数量逐年回升,2018年在五峙山列岛和韭山列岛共招引中华凤头燕鸥77只,成功繁殖25巢,两地中华凤头燕鸥个体数量达到了102只,繁殖个体数量和育雏数量均创历史新高;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南梅花鹿种群扩繁技术研究,组建了圈养种群繁育基地,目前共有华南梅花鹿53只,2019年计划野外放归20只。
二是积极开展天目铁木、银缕梅、浙江安息香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原生境调查及档案建立,就地和迁地保护工作。通过保护项目的实施,保护物种的原生地环境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原生植株的动态监测和管护力度得到了加强,原生地的土壤和植被条件得到改善,为原生植株创造了天然更新的立地条件。部分植株人工繁育和野外回归取得重大突破。百山祖冷杉团队成功实现了世界首例百山祖冷杉胚胎培养,育出世界首例百山祖冷杉幼苗,并实现少量植株野外回归;普陀鹅耳枥子代苗木已经达到3万余株,回归定植总数已达1200余株,逐步建立以老母株为中心一定规模的普陀鹅耳枥人工回归种群,初步缓解了普陀鹅耳枥濒危状态;天台鹅耳枥苗木培育上万株,合计造林60亩,用苗3000株;景宁木兰大规模种子繁育成功,并且开始野外回归试验;天目铁木目前仅剩5株原生株,除此之外另有一株为原生株移栽,1986年开始对天目铁木进行引种,近期进行了天目铁木实生容器苗培育试验,在杭州市和丽水市分别营建天目铁木试验林1亩和4亩。
编辑:张敏
文章归属: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