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超越生老病死的沟坎和束缚
《心经》浅释(二)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分析了色法,其实受想行识都是了不可得。“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就是说,
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
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
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想亦是空,我们比较好理解,我们都有念佛的体验,心里想念佛,结果不自觉地就游离到其他事情上了,这说明想本身就是不坚固的,那为什么能够想?就是因为你的如来藏性,你的佛性,展现了佛性的面目。
受,受分为触觉、感受。眼睛会领受色法,耳朵能领受声音,鼻子会领受香味,意能领受法尘。眼耳鼻舌身意,这些都有一个受。以触受为例,我们用丝绸和麻布的布料分别摩擦皮肤,会感觉到丝绸的光滑柔软,麻布的粗糙生硬。说明受也要依仗因缘而生,因缘是无常的。所以这触受,也是不真实的。
萍萍居士唱诵心经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行,我们以太阳升起和落下为一天。当你在飞机上,看到太阳落下升起,这时候时间就不一样了,时间就不再是一天。所以行阴也是虚妄的,不真实的。行阴虽然是虚妄,但它也不是空,它也是妙有,是你的佛性的彰显。
无量光无量寿从哪里体现?当你有照见五蕴皆空的智慧,照见色受想行识都是自己佛性的显现,都是自己佛光的时候,无处不是佛光,这时才开始无量光。
我们单纯追求快乐,排斥痛苦,这正是我们痛苦的原因。修行人面对痛苦,也能百分之百的接受。因为了解这也是我的佛性。看到一切显现的法,都能够从中看到自己的佛性,但同时不住色生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其心。所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都摄六根,就是在六根门头,常能看到佛性。这是《心经》的第一关。找到佛性之后,就不会迷失在眼耳鼻舌身意的境界里。眼,非眼,是名眼,所以无眼耳鼻舌身意。
当眼耳鼻舌身意对外尘色声香味触法,你能安住佛性中,就不会迷失于外境。
也就是古人所讲“我若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的境界。你觉悟到眼耳鼻舌身意都是佛性的显现,你觉悟到色声香味触法,都是佛性的另一个名字,自然不会有爱恨取舍之心,色声香味触法,非色声香味触法,是名色声香味触法。所以无色声香味触法。
DASHENGWUTAISHAN
你的心意识也是没有边界的。所以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无明就叫愚痴,愚痴有体相吗?有形状吗?没有的。正因为没有本质、没有体相,所以无无明。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我们把灯打开了,黑暗就没有了。黑暗真的有生和有灭吗?黑暗只是光的对比度。我们误认为有黑暗,实际上只是光的对比度而已。你的车稍微旧一点,别人的车比较新,对方的车光就会比较亮,经过对比,你会觉得你车光是暗的,这只是我们自身的一种分别念。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这其实就是打破我们的狭隘的分别。
“无老死”,当我们肉体死亡,身体像一件衣服一样被舍弃,但是你的佛性有老死吗?你的佛性会长皱纹吗?你的佛性会长白头发吗?它会死亡吗?不会的,所以无老死。
为什么普贤菩萨说:虚空有尽,众生业尽,我愿无穷。因为如来的体性无尽, 所以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学佛之前我们在生死轮回,生、老、病、死的重重障碍中挣扎,学佛之后,我们了解在生老病死当中,有一个不生不死的,只要我们能安住在清净如来本性中,依法修行,生命就可以告别生老病死,超越生死的沟坎和障碍,呈现别样的风貌。
古文殊寺简介
古文殊寺佛像随喜
古文殊寺原创短片合集
文殊菩萨智慧灯共修活动通启
沉浸在这样的状态,一句佛号也足以安顿他的身心
一个具足福报、因缘、智慧的人才能看到的世界
在不断修正中,获得修行的圆满
弟子想吃肉,师父却让他看了一场戏
【清凉福城】什么是生命中最宝贵的?
恭迎佛陀圣诞〡这是人间最美的相逢,生命最好的开端
甘露醍醐 | 被批评时,能否保持情绪不被波动?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