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三)


像司马光这些贤者为什么能够做到“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

第一个原因就是不忍百姓苦,不忍圣教衰。贤者不忍心看到百姓因为不明理而生活得非常痛苦;也不忍看着圣教没有人宣讲而衰落下去,所以才不敢懈怠,不改易自己的志向。


《群书治要》中记载着季文子的故事。季文子作鲁国的宰相,要求妾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食。有一位仲孙大夫看了之后劝他说:“你是鲁国的上卿,妾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食,别人会认为你吝啬,而且会使国家不光彩。”季文子说:“是这样的吗?我看到国人的父母还穿粗衣、吃蔬菜,因此不敢奢侈。而且我听说君子是靠高尚的道德使国家光彩,没有听说是靠妾和马为国增光的。所谓的德,是既能使我有所得,也能使他人有所得,所以才能够推行。如果放纵自己,尽情奢侈,沉迷于五欲六尘的享乐,不能反躬自省,怎么能够守卫国家?”这位仲孙大夫听了之后很惭愧地退了出去。由此可见,季文子之所以能够节俭,是因为看到老百姓还吃不饱、穿不暖,如果自己过得很奢侈,于心不忍。

第二个原因就是贤者在道理上看得透彻明白。用儒家的话来讲,“孝”字代表的是一体的观念,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上一代和下一代自始至终都是一体的,假如有代沟、有对立,这个一体的观念就不存在了。儒家从纵向讲对父母要孝,从横向讲兄弟之间要友悌,又把这种友悌之心推而广之,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甚至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所以,这一个“孝”字所代表的就是道家所说的“天地与我同根,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正是因为贤者明了自己与他人、万物都是一体的关系,所以就懂得“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贤者明了这一真相,就能做到“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就知道不能懈怠,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就能做到爱人如己,甚至爱人超过爱自己。

当贤者真正明了道理时,他就认识到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物质的享受。因为如果要享乐人生,往往就会蒙蔽自己的明德,灵性就很难提升,这是得不偿失、因小失大。颜回能够做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的行持说明,一个人的幸福喜悦与物质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与明德开发的程度有关系,能够人能体会到这种闻道、明明德的喜悦,那么世间的享乐对他就失去吸引力。这些是能够做到“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的真正原因。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刘余莉

刘余莉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刘余莉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刘余莉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刘余莉。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