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段珍贵录音内容并未收录于已出版的《圆觉经略说》一书中,南怀瑾老师在当年讲《圆觉经》结束之前,特意讲解了唐代华严宗初祖杜顺和尚《华严义海》片段,以此诠释一乘圆教的精髓和圆觉境界的修持要点。现首次将本段录音和恭录文字呈现如下。
《圆觉经》是圆教法门,在大乘佛学里有个名称,叫做一乘圆教。《法华经》、《圆觉经》、《华严经》等等,都是一乘圆教法门,都是华严经的境界。一乘圆教是圆满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现在我们用的这个讲义,是《华严义海》抽出来的,这本著作是唐代的时候华严宗的祖师杜顺和尚所作的。什么叫一乘圆教?佛法没有三乘,也没有五乘,只有一乘,佛与众生都是佛,提出这个问题,这是跟《圆觉经》有关的啊!原文:【生佛交彻。问:众生与佛迷悟不同,生则六道循环,佛则万德圆满。如何有说即生即佛,二互相收。浑乱因果,全乖法理。】“众生与佛迷悟不同,生则六道循环,佛者万德圆满,如何有说即生即佛二互相收,浑乱因果全乖法理。”这是问题,所以诸位青年同学注意,今天讲中国文化,这就是中国文化,你们看到白纸黑字,每个字都认得,每个字都不知道。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所以现在没有资格谈中国文化,中国字都没有搞清楚,不要认为你们认得字,搞不清楚的。所以我说几十年天下大乱,教育的失败,中国人不晓得自己的中国文化。教育普及了,大学、研究所、学位越来越多了,程度越来越差。我现在还在教博士班,我已经告诉他们下学期不教了,程度太差了。像这些,你看是白话文,不是古文,你们研究佛法,这个不懂就不要谈佛法了。所以特别注意,青年人赶快努力,不然中国文化的根断了。我常讲,亡国不怕,一个国家民族亡掉了文化,永远不会翻身的,亡国可以拿的回来没有关系,绝不能亡掉了文化。民族国家的灵魂就是自己的文化。这就是中国文化,佛教的衰落,就是佛教没有了灵魂。现在白话的佛学,一般年轻人研究佛学都是毛病百出的,这些地方都看不清楚的。现在提了个问题,“众生与佛迷悟不同”,众生跟佛一个迷一个悟,悟了就是佛,众生悟了就成佛,迷了佛也变众生。“生则六道循环”,众生有六道轮回。“佛者万德圆满”,成了佛就不会再入轮回,入轮回也没有关系,万德圆满,万德庄严,这是佛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如何有说即生即佛”,为什么一乘圆教、《圆觉经》、《华严经》都说众生就是佛呢?“二互相收”,这两个矛盾的观念摆在一起。“浑乱因果”,这个就是无所谓前因后果喽。“全乖法理”,这种观念我不懂,同佛法两样。原文:【答:夫真源莫二,妙旨常均。特由迷悟不同,遂有众生及佛。迷真起妄,假号众生。体妄即真,故称为佛。迷则全迷真理,离真无迷。悟则妄本是真,非是新有。迷因无明横起,似执东为西。悟称真理而生,如东本不易。就相假称生佛。约体故得相收。不见此源,迷由未醒。了斯玄妙,成佛须臾。经云:法界众生界,究竟无差别。一切悉了知,此是如来境。如来才成正觉,普见众生已成正觉。众生正在迷中,向佛心中受苦。冀希玄之士无舍妄以求真。谨对。】“答:夫真源莫二,妙旨常均。”我告诉你,古文你这样看就搞不通,我们小时候不是这样读的,要念出来就背了,叫读书。现在没有读书人,现在从小时候开始是看书人,认字的,读书要怎么读?“答:夫真源莫二,妙旨常均。” (师念诵)这样念出来的,我们小时候是摇起来念,因为摇起来很舒服啊,这一摇不要用头脑,脑子又运动了,眼睛不近视。“夫真源莫二,妙旨常均,特由迷悟不同,遂有众生及佛。”(师念诵)为什么那么拉长声?不是在唱歌,脑子在想。“夫真源莫二”,真正的佛法,根源没有两样,众生跟佛,不二法门。“妙旨常均”,佛法最妙的宗旨,最高的,是永恒平等,佛跟众生平等。那么为什么众生跟佛有差别,“特由迷悟不同,遂有众生及佛”,迷者即是凡夫众生,悟了即是佛。“迷真起妄,假号众生。体妄即真,故称为佛。“(师念诵),这样一念就懂了,迷真起妄,迷掉了真心,不知道,心里迷掉了,起了自己的妄想,一妄想,假号众生,本来是佛,变成众生了。体妄即真,体认这个妄念本身即是真如,没有什么叫妄念,妄念本空,就是真如,故称为佛,这个凡夫变成佛了。“迷则全迷真理,离真无迷。悟则妄本是真,非是新有。” (师念诵),迷的时候,全迷真理,真如之道整个迷掉了。譬如我们房间里找东西,没有灯光什么都看不见,全迷真理,整个房间都看不见;离真无迷,怎么迷掉的?因为有眼睛所以看不见,离开眼睛我也本来不看,也无所谓迷掉了。悟了的时候,妄本是真,这个妄想本来就是空的,非是新有,悟道这一悟不是新东西,不是对面新光百货公司买来的啊,妄本是真,非是新有。“迷因无明横起,似执东为西。悟称真理而生,如东本不易。”(师念诵),迷的时候是我们不明白,叫无明横起,似执东为西,把方向搞错了。譬如我们走错了路,有时候很熟的路,一下不小心就走错了,迷东为西,方向迷掉了。悟的时候呢?悟到了,哎呀!我走错了!倒转来回那个旧路,真理而生,如东本不易,东本来就在东方,西本来就在西方,方向本身没有迷,是我们自己“误”了,耽误了,迷悟了。“就相假称生佛,约体故得相收。不见此源,迷由未醒。了斯玄妙,成佛须臾。”(师念诵),就相,你们光指外相妄想,假称生佛,以现象界来讲,有众生有佛,从现象来讲。约体,讲本体呢?众生跟佛一个,故得相收,没有矛盾,众生就是佛,二个不矛盾,彼此都是容纳,是一个的。不见此源,不懂这个道理,迷由未醒,迷掉等于人睡觉没有睡醒。悟了呢?了斯玄妙,睡醒了,成佛须臾,醒来就是,(师打一响指),一下就醒了,醒了就是醒了,悟了就是悟了。所以“经云”,《华严经》上说,“法界众生界,究竟无差别。”悟道了,佛称为法界,没有悟道的一切众生称为众生界,这两个法界众生界本来是一样,都是这个虚空,究竟没有差别。“一切悉了知,此是如来境。”悟了道的人,众生的心理也懂,佛的心理也懂,明心见性,这就是佛的境界。《华严经》上这四句话:“法界众生界,究竟无差别。一切悉了知,此是如来境。”“如来才成正觉,普见众生已成正觉。”所以佛一悟了以后,看一切众生个个都是佛,没有一个不是佛。“众生正在迷中,向佛心中受苦。”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大家是佛,可是现在没有悟道,受一切的烦恼痛苦,那真是端着金碗,手里有个黄金的饭碗,向人家讨饭吃,你本来就是富人,本来就是佛,所谓众生正在迷中,向佛心中受苦,本来就是佛,没有痛苦,没有烦恼,可是现在没有悟道,没有悟到自己本来。“冀希玄之士无舍妄以求真。”冀,就是希望。希玄之士,将来学佛的人,学这个玄妙不可思议法门的人,不要说断了妄想,再去求一个道,天天想把妄念我怎么样空了,妄念你空它干什么?妄念它自己本来空啊!不是你去空它的。你去空它,那个也是妄念。妄想是即有即空,所以说“冀希玄之士无舍妄以求真”,道在哪里?道就在妄想中。佛在哪里?佛就在凡夫的心里。“谨对”,这样答复你,这就是佛法,这就是中国的佛学。现在特别提出来,这就是圆觉境界。原文:【十信圆妙。问:十信为初,智满为后。合抱虽因毫末,毫末尚未凌云。妙觉虽由信成,信心岂能摄位。今云信中摄位,圆妙顿彰。虽闻斯言,未晓斯旨。仰陈所以,用遣疑情。】所以下面,“十信圆妙。问:十信为初。”大乘道分五十位,也可以讲五十四位,也可以讲五十五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信是初步的,十信为初,现在我们信佛,就是一个信,只要一信了就成得佛,但是要正信哦!这个正信,我们现在都在迷信,什么是正信?没有悟道以前,没有明心见性以前,都是迷信,证悟了就是正信。所以学佛开始皆由信做主,你看我们刚才《圆觉经》讲完了, “信受奉行”四个字第一个字就是信,要正信。十信是菩萨的初道。“智满为后。”成佛是智慧成就,不是工夫,佛者,就在智慧上。“合抱虽因毫末,毫末尚未凌云。妙觉虽由信成,信心岂能摄位。”合抱是什么?大树,合抱之木,一个大树两个人拉手来抱都抱不过来,那么大,这叫合抱之木。那么大的树怎么来呢?由小树开始,那个树苗是一点点,合抱之木虽因毫末,毫末是什么?毫是身上的细毛,很细的毛叫毫毛,就像婴儿身上的毛;毫毛已经很细了,末,是毫毛的尖尖,那个更细了。这叫毫末,这就要懂中文了,中文懂了,这些文字一看就懂,合抱虽因毫末,合抱之木怎么来的?要很细的一颗种子慢慢长大,长了几百年就变成一棵大树了。毫末尚未凌云,当那个最小的种子种在地下,它就没有几十丈高,可以跟云比,没有那么高。换句话说,你刚刚学佛,从信受奉行,真正信的时候,虽然是学佛第一步的根本,根本就是最后,要注意哟!根本就是最后,没有这一棵树苗,哪有几十丈高的神木啊!所以毫末尚未凌云,虽然这一点苗还没有长到几十丈高到空中,“妙觉虽由信成,信心岂能摄位”,他说不错,悟了道,文殊菩萨的境界,妙觉,悟了,怎么悟?要信,《华严经》第一步就是信,信为道源功德母,正信。悟道由信来,信很简单吗?我们现在也信就是菩萨吗?信心岂能摄位,这一念信就算是菩萨啦?怎么包括了菩萨这些位置呢?“今云”,这是问题,疑问,你现在讲“信中摄位,圆妙顿彰。”只要你一信就成佛了,包括了五十位的程序。圆妙,圆觉境界。顿彰,当下统统包括了。“虽闻斯言,未晓斯旨。”虽然听到了这个道理,但是这个道理我不懂。“仰陈所以,用遣疑情。”这两句你们写古文信给人家就用的到了,仰陈所以,对不起我还不懂,所以想向你请教,仰,对上面来讲,陈,我把我的疑问向你请教个所以然,用遣疑情,希望你答复我,使我的心里的疑问疑团要解决。原文:【答:夫教有浅深,根有胜劣。从微至著,渐教诱于劣机。初心顿圆,圆教被于上士。既圆信圆解,万行圆修,顿悟顿成,万德圆备。若朝为越女,暮作吴妃。夕产王宫,旦称太子。岂要阶降,方为人君。谨对。】现在问的是什么?一信就可以成佛吗?有那么简单吗?“答:夫教有浅深,根有胜劣。从微至著,渐教诱于劣机。初心顿圆,圆教被于上士。既圆信圆解,万行圆修,顿悟顿成,万德圆备。若朝为越女,暮作吴妃。夕产王宫,旦称太子。岂要阶降,方为人君。谨对。”(师念诵),答复完了,懂了吧?青蛙跳井,不懂(噗通)!中国人不懂中国文化,怎么学佛?真正佛法,都在这种文字里。告诉青年人注意了!“老师啊!真看不懂,最好你把它翻译成白话。”我生来给你翻白话的啊!岂有此理!你是中国人,为什么不懂中国文字?即使我把它翻成白话了,这个几十年懂,再过一百年,白话又变成古文了,将来我再来投胎,又翻译一次白话的白话,去你的!这个年轻人,你说我骂的对不对。可是我不是骂,要努力啊!中国文化不要断根了。他的答复说,佛教教育我们的经典有浅有深,为什么有些浅的教育,有些深的教育?根有胜劣,一切众生的根器,有好的,有智慧高的,胜是好的,劣是差等,但是笨尽管笨,你不能说他没有智慧呀,智慧笨一些就是了。从微至著,从小小微末开始最后到了显著,渐教诱于劣机,所以渐教,叫你慢慢地修,先吃素先拜佛先忏悔先修功德,慢慢来,一步一步来,等于爬楼一样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渐教,这个教育就是诱导性的,把你慢慢引导上来,诱导骗你上来,尤其那些笨人就要这样教。那么圆教呢?《圆觉经》呢?顿悟成佛。“初心顿圆,圆教被于上士”,直指人心的禅宗,同这个华严圆教,顿教,一顿悟就圆满,一了百了,一悟百悟。老实讲,你真悟了,禅宗的人,没有读过的书拿来一看都会了,都懂了,没有看过经典就会讲了,像六祖一样,“初心顿圆,圆教被于上士”,被,我们冬天要盖被子,被就是加被,大被子要盖起来,统统把它盖住了。盖什么?盖于上士。不是当兵的那个上士,上士道,就是大菩萨,大根器大智慧的人。“既圆信圆解,万行圆修”,大智慧的人,学禅直指人心,见性顿悟,顿悟不是渐修,言下顿悟,一句话就整个大彻大悟了。那么就是圆信,一信是一切信,都到了,一解是一切解,怎么理解都知道了。万行圆修,你明白一悟了,一切修行功德也圆满了,叫圆教。顿悟顿成,这一悟,咔哒一下,什么都懂了,就顿成,万德就圆备了。这就叫圆教,就像昨天我们吃的汤圆,吞下去就会消化了。圆教,譬如“若朝为越女”,朝就是早晨,“暮作吴妃”,这是什么典故啊?西施。对了!你看我们大家都懂了,中国文化,西施不过是浙江诸暨乡下山里头的,那个时候是越国的一个乡下姑娘,在那里洗衣服,给范蠡发现了,这个女子漂亮,选美选上了,把她教育了好多年,又学画画又学跳舞又学唱歌,什么都学,然后再送去吴国,送到吴王面前就变成吴妃,还是她,乡下姑娘也是她,后来成王妃也是她的。顿悟悟个什么?成佛悟个什么?悟的就是,我们一切众生自己自性,就是德韶国师讲的,心外无法。所以说“夕产王宫,旦称太子”,譬如皇帝的儿子,夜里一生,刚刚生出来哭一下,问宫女生的什么,太子,皇帝儿子就称太子,他命好,夕产王宫,早晨就称太子。顿悟成佛就是这个样。“若朝为越女,暮作吴妃。夕产王宫,旦称太子。岂要阶降,方为人君。”(师念诵),他不是一步一步上来的,“嗖”坐“直升飞机”就上了,智慧的人顿悟就是圆教,《圆觉经》讲的就是这个法门,所以这是一个大秘密。“谨对”,你们诸位是皇帝,杜顺和尚就是这样答复你们诸位。谢谢!下台一鞠躬,就是这个意思。原文:【止观双运。问:于佛法中,智为上首,但应修智,六度万行,皆证菩提。何以经中偏明定慧或说双行。双行之相,云何可见。】那么《圆觉经》后面到了第十位菩萨,是讲修止修观修禅,叫止观双运。双运就是车子有两个轮子一起在转动。止观双运,福慧双修,学佛的人要福慧双修,光想做功德,不研究教理,智慧不会成就;光想研究教理,不修功德,光想贪图打坐修行,不做功德,也不会成佛。所以要止观双运,福慧双修,要这个样子才能成佛。现在问的问题,是止观双运,“问:于佛法中,智为上首”,成佛是智慧的成就。“但应修智,六度万行,皆证菩提”。这要般若成就,般若波罗蜜多,智慧成就了,包括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度,万行,各种戒行功德都会成就,一下就成佛了。“何以经中”,为什么大乘经典里,“偏明定慧或说双行”,特别提出来要修止修观,要修定修慧。大乘不谈戒,为什么?一得定,戒就在内了,不要守戒自然守戒了。有意去守戒哪守得住啊?得定,自然戒在其中。偏明定慧或说双行,这两个要并重。“双行之相”,止观双运,“云何可见”,怎么样才做得到?看得见?原文:【答:智慧虽尊,非定不深其照。万行虽广,此二独尊。其犹易之乾坤。亦似天之日月。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故寂智双流,方成佛果。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谨对。】“答:智慧虽尊,非定不深其照。”学问好,智慧高,不得定,工夫不到有屁用?!那个智慧就是妄想。“智慧虽尊,非定不深其照。万行虽广,此二独尊。”(师念诵),修行,就是修一切的行,一切行为多的很,最好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万行。修定修慧,是众善里的一善,是大善,万行虽然很广,此二独尊,只有定慧这两样最重要。“其犹易之乾坤。亦似天之日月。”等于易经里面的乾坤两卦是第一位,等于我们仰头看天上的太阳月亮,没有它们不行,定慧等于天体上的太阳月亮那么的重要。“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故寂智双流,方成佛果。”(师念诵),禅定,死死地打坐没有用,要闻思修,要智慧,禅没有智慧永远证不到涅槃寂灭,空不了。智慧怎么来呢?智慧就要修禅,禅定打坐来,智慧没有禅没有定,永远不能够大彻大悟,照见五蕴皆空就做不到。所以修定的目的,是达到空的境界,寂智双流,这两个要并流并照,才能成佛果。定慧到了就成佛了。所以“经云”,《华严经》说,“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师念诵),佛永远住在大乘的境界,那么佛法,他自己自得自悟的,定慧的力量圆满庄严,因此自度度众生。以此度众生,佛以什么度众生?以什么神通什么功德?两样东西:定慧之力。怎么样达到定慧呢?《圆觉经》上提到,止观禅那,双运就是这个道理。原文:【动寂自在。问:契夫寂理,内外并冥。何能施为更起大用。】那么达到了以后,到菩萨道的境界,是不是躲开了一切世间专门去自修呢?不是!“动寂自在”,大乘道不一定讲出世,入世就是出世,并不一定要躲到山里,也并不一定要出家,也并不一定要在家,在家也可出家也可,这就是大乘。“动寂不二”,动静都是一样,出世入世不二法门,出家在家都是一样,不二法门。“问:契夫寂理,内外并冥。何能施为,更起大用。”(师念诵),真正学佛的人,一念即空,得了定、寂灭这个道理,到达内外并冥,内在妄想也不起了,外面也不想动,什么都没有,空空洞洞的,何能施为,怎么样起来做事啊?最好在那打坐,永远坐下去了,大乘菩萨不主张这样,永远打坐是小乘,那不能成就的。但是得了空的人,怎么起有的作用呢?所以得大机大用的是菩萨境界。原文:【答:声闻事寂,事外求真,动而非寂。菩萨体理,即事而真,动而无动,不碍常寂。故不起灭定而现威仪。谨对。】“答:声闻事寂,事外求真,动而非寂。”声闻,小乘道的人,事寂,没有得到大机大用,只以为清净空了就是道,专门做这件事,所以是声闻事寂,事外求真,他不懂那个清净也是心造出来的,这个心无所谓清净不清净,本来清净,他在这个本来本事以外,另外求一个道,所以变成小乘了,他怕动怕入世,只好跳出红尘,动而非寂,因为一动了就乱了就不空了,这是小乘罗汉境界。“菩萨体理,即事而真,动而无动,不碍常寂。”(师念诵),大乘菩萨境界,体会到那个真理的根本,即事而真,妄想就是空的,妄念即是真如,动中就是静,动没有妨碍,所谓动,动了就没有了,所以叫做动,是即事而真。道在哪里求?就在行动中求,即事而真。动而无动,一切行动做完了等于没有做,等于我们在座的人,年轻的都活了二十几年了,老的都活了六七十年了,哪里动过?当我们妈妈生下我们的时候,我们现在还在睡觉呢,几十年的往事都没有了。昨天的事今天还有没有?你有没有?没有,这位虽然不讲话,她摇摇头,是不是?过后即空。动而无动,不碍常寂,你本来就在常寂光土中,这个光土就是佛土,那是真正的净土。佛住在哪里?一切诸佛住在常寂光土,就是真佛土。“动而无动,不碍常寂,故不起灭定而现威仪。”(师念诵),因此,诸佛菩萨尽管化身千百万亿,于三世十方,随时都来度众生,你说他动了没有?没有动,他本来就在灭尽定中,他没有动过,所以叫不动如来,不起灭定而现威仪,现千百万亿化身度众生。《圆觉经》圆觉境界的重点要点,就是这几个道理。把这个道理懂了,参透了十二圆觉,就恭喜诸位,《圆觉经》到此圆满。感恩您对本公众号的慷慨赞赏(请识别下图二维码)。不论多少,是心意也是鼓励!南怀瑾文化繁体版新书《刘雨虹访谈录》,请识别下方图片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文章转载可开白。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相关文章均由“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整理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