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和出家师父,应该如何相处?


犹如蜂采蜜,为法化缘已,
如昔未谋面,淡然而处之。

这个偈颂是针对出家人的。作为一个出家人,外出化缘乞食时,应像蜜蜂采蜜而不恋花一样,取得所需的食物之后,对施主应视为素昧平生,与他们淡然相处。

当然,从世间人情来讲,这可能有点说不过去,有些人说:“我对这些出家人做了供养,但他们从来也不理我,连一个电话都不打。”很多人可能有意见。但按照佛教原则来衡量,这种行为一点也不过分。因为在家人供养出家人并不是世间交易,如果是世间交易,那我今天给你食物,明天你就要回报我,互相可以有一种约定。但以佛法来观察的话,此举对自他毫无利益。为了避免诸多过患,出家人应像蜜蜂采蜜那样与施主们打交道。

大家应该清楚,在夏天,蜜蜂随意在花园中飞舞,见蜜就采。对蜜蜂来讲,不会执著“这朵花很好看,蜜汁丰富,花粉较多,所以我天天都到这里来”;作为花朵,也只是给蜜蜂提供养分,根本不会贪著它,认为:“蜜蜂你老人家要常常到我这里来,千万千万不能去紫色花朵、蓝色花朵那里。我就是你的花朵,你就是我的蜜蜂!”蜜蜂与花朵之间没有这样的约定。同样,出家人跟居士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然而现在是末法时代,正如堪布根霍所说,施主把上师执为己有、上师把施主执为己有,令人不满的现象非常多无论到汉地还是藏地,居士和上师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上师把弟子执著为自己的。前段时间,日本有位居士说,他对根本上师很有信心,对另一位上师也很有信心,他想请那位上师传一个法,后来被根本上师发现了,就痛斥他一顿说:“你是我的弟子,为什么要请别的上师?” 若按《毗奈耶经》的观点,这种说法恐怕是解释不通的。

现在泰国、斯里兰卡、缅甸等几个国家,仍保持着托钵乞食的传统,让人深深感受到僧人的清净生活,除此以外,化缘的现象在大多数城市中是没有的。以前在佛陀时代,比丘每日要外出化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施主,都会接受他的供养,以解决当天的饮食问题。在接受供养以后,彼此之间没有贪执,不会认为“你一辈子就是我的施主,我就是你的上师”,然后留下电话,一直不断地联系。

因此,出家人与居士的一些关系,双方应该重新发心、重新认识。有些上师不太懂某些民族的传统,出去时带着一位外交部部长——翻译官,这个翻译官往往是不懂佛理,随便给居士们信口开河:“从此之后,你对任何一个上师也不能供养。他就是你的根本上师,根本上师说什么就要听什么,所以你的财产就是上师的财产。”而且这个上师也是每年冬天都来,已经成了那里的常客,久而久之,如果没有正知正念,很容易出现一些违缘。藏地也有一首民歌唱道:“原来的上师哟,现在的丈夫哟……”

这样的结局,不但是现在的社会中存在,包括佛陀时代也有。大家可能记得吧,《百业经》中有位叫角宿大象的比丘(他在角宿日降生,以此而得名),他虽然先有家室,但因为对三宝有信心,自己又有出离心,于是在佛的教法下出家,后来精通三藏,摄受了五百弟子,常带他们入城化缘。他原来的妻子一直想他还俗,回来跟自己一起生活。(我忘了她当时同不同意他出家。现在社会上也有这样,有些妻子本来是同意的,后来又好像后悔了。也有些妻子非常支持,成全对方圆满一生的修行。)


于是她每天到僧众应供的地方去观察,看丈夫有没有得果,假如得果了,她就没有希望了。后来经过多方观察,得知丈夫并未得果,她暗自高兴,告诉角宿大象:比丘你老人家非常非常殊胜——叫他比丘还是什么,不知道她当时怎么称呼的。现在有些人出家后,家人称之为“老师父”。

以前我们那边有个人出家,有一次在僧团里面,他的孩子叫他“爸爸”,他非常不好意思,下来之后就教训他:“从此之后,在僧众或者人群里面,不能叫我爸爸,一定要叫我师父。”孩子说:“知道了,爸爸师父、爸爸师父。”然后他再次地教训他:“凡是爸爸两个字不能出来。”有一次我碰到那个孩子,他满口都说师父什么什么,我问他师父是谁啊,后来说来说去,我慢慢才知道原来是他的爸爸,他现在已经习惯了。当然,有家庭的人出家,不能认为这不合理,如果真的生起了出离心,那么妻子也可以出家,孩子也可以出家,父亲也可以出家。

刚才的话说回来,角宿大象的妻子说:“我现在的财富非常圆满,一个人也用不完,祈求您和您的眷属天天来我家应供,让我也培些福报、积累资粮。我们以前关系那么好,为什么不给我一个机会呢?”比丘想来想去,还是照顾他原来的“老菩萨”。后来他们每天都来应供,他妻子想方设法令其随行眷属逐渐减少,最后一天,只有角宿大象一个人去。

当天,她私下秘密地找一些人,嘱咐道:“等一会儿给我传法时,你们就来欺负我。”之后她在丈夫面前委屈地说:“自从你离开以后,当地的人如何如何欺负我、害我、打我……”开始时角宿大象半信半疑,但后来在传授佛法时,果然来了一群人,冲进屋扯住他妻子的头发,狠狠地摔打。他顿生嗔恨之心,操起附近一把刀,猛扑过去欲杀人。这时妻子抱着他哀求:“您已受了戒,舍戒再杀不迟。”他觉得言之有理,便舍弃比丘戒。妻子马上告之事情真相,角宿大象只得顺从妻子,重新与她一起生活。

《佛子行》中有一段文字是:“为求利养相互争,失坏闻思修事业,故于亲友施主众,根除贪执佛子行。”大概在二十年前,拉西堪布给我们讲这一段时说:“施主们可能觉得这个出家人很没有良心,但我们出家人应该这样做,不管施主高兴不高兴,以后不要跟他们交往很多啊!”他们这些老修行人一辈子以身作则,真的已经做到了这样,最后的修行也是非常圆满。而我们现在这一代人,有没有真正做到呢?自他确确实实都是没有的。但是依靠一个施主互相执著,产生烦恼争执,对我本人来讲也是没有的。


在学佛时,出家人和在家人的关系应该有一定分寸,如果没有掌握这个分寸,不了解这个尺度,互相舍弃、制造违缘、争斗诋毁的情况会时有发生。尤其是末法时代,很多施主把上师当作自己的家人,一方面可能是为了方便得受佛法的加持,另一方面,现在的生活状况跟佛陀时代比起来,有些地方我们也做不到,但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想尽办法令自己的修行如法。

施主与出家人之间的交往,不仅是释迦牟尼佛这样要求,过去七佛中的一切胜佛(又名一切救护佛),在半月诵戒的偈颂中也说:“犹如蜜蜂吸花汁,不坏花色而飞离,行者于城乞食毕,无贪无嗔而返回。”这些如来的教言,平时在生活过程中,我们应当尽量去做。

当然,原原本本能做到,对末法众生来说也有一定的困难。就我自己而言,有些居士对三宝信心非常大,对我的帮助也非常大,从世间人情来讲,好像置之不理说不过去。但如果一味地去执著,这也不合理,毕竟我们出家人与居士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佛法,除了佛法以外,私人感情不会长久的。前段时间我在课堂上也讲过,信心和感情一定要分清楚。以信心为前提进行交往,对自他的今生来世都有利益。但以贪心或其他目的来接触,这是没有丝毫意义的。

米拉日巴尊者说过:“山上的修行人和城里的施主,这两者都有成佛的因缘,主要的因缘在于回向。”所以施主们供养出家人时,不要再记账了,不然你记的帐太多,到时候会算账的——“我在某某时候供养你什么什么,你现在为什么不理我啊?”在电话里开始用刺耳的声音来呵斥,这是没有必要的。作为出家人,用其他方式来报答施主的恩德,也不符合佛教的原则,应该对他宣说佛法或以诚挚的心来作回向。我可能也说过吧,原来有个藏族活佛到美国去传法,他对下面的信众讲:“你们需要的就是法,我所有的法全部传给你们;我需要的就是美金,你们要给我多多供养。”这种做法很不好,贪执钱财而跟施主沟通非常不如法。

现在很多人做事情各怀目的,有些居士迎请一个上师,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或者借此来成办其他事情。而有些上师到居士那里去,动机就是想获得一些钱财。但以这种目的与居士结缘的话,有些问题可能最后会暴露无遗,那个时候怨天尤人也没有多大意义。

因此,作为真正的大乘修行人,理当明白与人怎么样沟通、怎么样交往,交往完了以后,也不要太执著。上师是所有众生的上师,就像刚才比喻中所说,花朵不能对蜜蜂有严格的要求:“你不能去别的花朵那里,你就是我的蜜蜂!”同样,施主也不应该说:“上师你必须要住在我家,我家有大的双人床,你一直要睡在那里,千万不能去别人家。否则我不同意,你去了的话,我再也不认你这个上师了。”哪有这样的道理?这样真的不好!

任何一个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如同太阳一样,应该普照所有众生;任何一个有财产的施主,可以对十方僧众平等供养,哪里有应供处,自己都可以发心,都可以与上师结缘,这是每个人的信仰自由,佛教中如此,政策里也是这样。

现在很多人的沟通经常出现一些问题,关键是自己不懂这些道理,不具足善巧方便,如果具足善巧方便,不会出现这种后果。所以,大家在交往的过程中,彼此应当淡然处之,不要过于密切了,这一点大家务必要记于心间!

敬摘录《入菩萨行论》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国际佛学网

国际佛学网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国际佛学网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国际佛学网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国际佛学网。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