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人活着离不开这两件大事,过分乱来就会给自己惹麻烦


我们晓得,这个世界的众生有两件事很重要,也最难解决--“饮食、男女”,即吃的、喝的以及男女之间的问题。所以东方圣人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两件事是欲界众生的基本需求。中国俗语也讲:“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个世界的众生之所以造诸恶业,都是为了求食、求生存,强有力的就吃小的,人是最坏的动物,什么都吃,连老虎、老鼠、蛇、狗……等等都可以弄来吃。

 

坐在这里的人大约都没有尝过饥饿的痛苦,但是你要知道,这个世界有一半的人类在受没有饭吃的痛苦,不要认为人人都有饭吃,那是因为我们太有福气。佛家有一句话:“法轮常转”,法轮未转先要转“食轮”,如果三天不吃饭,厨房饭锅没有锅铲的声音,你看法轮怎么转?那你的“肠轮”就开始转,咯咯咯……饥饿的信号就叫起来了。因此,这个世界的众生从古至今都是为饥饿所苦恼,都为了求生存而造诸恶业,生存的第一个基本要求就是饮食。

 

我们这个世界之所以闹了那么多事,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你打过来,我打过去,这里拆房子,那里盖房子,就是两个人闯的祸,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人如果到了无男无女,无饮食需要,不知可以减少多少烦恼。世界上众生有两件大事:饮食、男女。饮食是基本的欲望,男女是奢侈的欲望。中国文化有两句成语,也是真话:“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一个人吃饱了没有事干,就要思淫了。一个人饥饿到极点,快要死了,强盗的心念就起来了。饱暖、饥寒,是中国文学中很简单的两个字,却都是真理。保暖,吃饱了就暖,尤其是冬天,就不感觉冷;饥寒,饥饿了就冷;因为身体上的热能烧完了,就感觉寒冷。饭一吃,热能就增加。但是,生活安定了,保暖就思淫欲。饥寒,为了生存就去抢人家。统而言之,非但人类,整个宇宙的生命过程,就是为这两个问题而繁衍出许许多多的事情,由生到死,没有第二件事。所以,假设世界上没有饮食男女这两个问题存在,就比较清净,不是一向清净,一向清净是个人的修养,而不是外在的环境。

 

《药师经的济世观》(东方出版社)

------------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确是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讲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性的问题,一个生活的问题。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有时候看到有关中国文化的文章说“食色性也”是孔子说的,错了,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是与孟子同时的告子说的。以后引用文章,不要将错就错,一错再错。

 

 读《诗经》的第一篇,大家都知道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拿现在青年的口语来讲,“追!”追女人的诗。或者说,孔子为什么这样无聊,把台北市西门町追女人那样的诗都拿出来,就像现在流行的恋爱歌“给我一杯爱的咖啡”什么的,这“一杯咖啡”实在不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得曲折、含蓄。由此我们看到孔子的思想,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迂夫子。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一定要吃饭,一定要男女追求,不过不能乱,要有限度,要有礼制。所以他认为正规的男女之爱,并不妨害风化,这也叫“为政”,正规的。那么他把文王——周朝所领导的帝王国度中,男女相爱的诗列作第一篇,为什么呢?人生:饮食男女。形而下的开始,就是这个样子。人一生下来就是要吃,长大了男人要女人,女人要男人,除了这个以外,几乎没有大事。所以西方文化某些性心理学的观念,强调世界进步,乃至整部人类历史,都是性心理推动的。

 

人不能没有思想,只要是思想不走歪曲的路,引导走上正路就好,譬如男女之爱。如果做学问的人,男女之爱都不能要,世界上没有这种人。我所接近的,社会上普遍各界的人不少,例如出家的和尚、尼姑、神父、修女,各色各样都有,常常听他们诉说内心的痛苦。我跟他讲,你是人,不是神,不是佛,人有人的问题,硬用思想把它切断,是不可能的。人活着就有思想,凡是思想一定有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思想,孔子的“思无邪”就是对此而言。人的思想一定有问题,不经过文化的教育,不经过严正的教育,不会走上正道。

 *****

 

讲到《诗经》的男女相爱,有一句话要注意的,孔子在《礼记》中提到人生的研究:“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知道人生的最高境界,但是却往往避而不谈,偏偏谈到最起码的、最平实的这两件人生大事。

 

我们曾经说过,一般人引用的“食色性也”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是与孟子同时代的告子说的,两人的话相近,但观念完全不同。男女饮食不是“性”也,不是人先天形而上的本性,是人后天的基本欲望。一个人需要吃饭,自婴儿生下来开始要吃奶,长大了就需要两性的关系,不但人如此,生物界动物、植物都是如此,因此人类文化就从这里出发。

 

说到这里,我们就联想到,影响这个时代观念的两种思想,一个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影响了这个时代;另一个也是近代西方文化的重心,弗洛伊德的性心理观,认为人类一切心理活动,都由男女性欲的冲动而来,这一思想对现代文化影响也很大。弗洛伊德原来是个医生,后来成为一个大心理学家。比如西方的存在主义,也是几个医生闹出来的,有人依据弗洛伊德的性心理观点,来看历史文化(这个性不是我们所说人类本性的性,是男女性行为的性。)认为历史上的英雄创业,就是一种性冲动,乃至说希特勒是性变态心理。我们现代思想界受这说法影响的也很多,乃至把旧的历史写成的小说,多半都加上这种观念。甚至许多戏剧、电影故事,总要插上一些性——医学上的性;而文学上改用一个好听的名词——爱,等于一个人穿上外衣、结上领带,好看一点,也礼貌一点而已。

 

在中国古老的文化中,我们懂不懂这方面的道理呢?孔子也早已提出了,所以《诗经》第一篇选了《关睢》,根据“饮食男女”的基本要求,指出人生的伦理是由男女相爱而成为夫妇开始的,所谓君臣,父子、兄弟、朋友,所有社会一切的发展,都由性的问题开始。

 

曾有一位学者对我说,他有一个新发现——“性非罪”论要提出讨论,他所指的这个“性”是狭义的,指男女性行为的性而言。我没有立即答复这个问题,他把文章留下来,后来函电催问,我始终觉得碍难直接答复,后来我写了一篇文章,大概谈了一下,但还是避开了他那个观点。我认为这是人生哲学上最高的问题。究竟这是本能的冲动吗?这个本能又是什么?不过我告诉他,世界上的宗教家,都认为性是罪恶的。中国文化中,过去的思想——万恶淫为首;西方的基督教思想,亚当和夏娃不吃那个苹果,一点事都没有,上了魔鬼的当去吃苹果,他们也认为性是罪恶的。曾经听过一个笑话,说西方文化是两个半苹果而来的:第一个苹果是亚当夏娃吃了,闯了祸,所以我们人类到如今那么痛苦。第二个苹果,启发牛顿发现了地心吸力,中国人吃了很多苹果都不晓得。另外半个苹果,是木马屠城记所表现的英雄思想。这是西方文化来自两个半苹果的笑话,当然这不是偶然说说的。

 

西方与东方宗教家都认为性是罪恶,哲学家则逃避这个问题。我们现在看孔子,他可以说是哲学家、宗教家,又是教育家。我认为现代观念的什么“家”、什么“家”都可以给他加上。反正孔子,集中国文化之大成。我们中国人自己对他的封号最好——大成至圣先师,我们不要跟外国人走,给他加上了一个“家”字,反而不是大成,而是小成了,所以不要上西方文化的当。孔子认为“关关睢鸠”男女之间的爱,老实讲也有“性非罪”的意思在其中。性的本身不是罪恶,性本身的冲动是天然的,理智虽教性不要冲动,结果生命有这个动力冲动了。不过性的行为如果不作理智的处理,这个行为就构成了罪恶。大家试着研究一下,这个道理对不对?性的本质并不是罪恶,“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只要生命存在,就一定有这个大欲。但处理它的行为如果不对,就是罪恶。孔子就是这个观念,告诉我们说,关睢乐而不淫。

 

大家要注意这个“淫”字,现代都看成狭义的,仅指性行为才叫淫,在古文中的“淫”字,有时候是广义的解释:淫者,过也,就是过度了。譬如说我们原定讲两小时的话,结果讲了两个半小时,把人家累死了,在古文中就可以写道:“淫也”;又如雨下得太多了,就是“淫雨”。所以关睢乐而不淫,就是不过分。中国人素来对于性、情及爱的处理,有一个原则的,就是所谓“发乎情,止乎礼。”现在观念来说,就是心理的、生理的感情冲动,要在行为上止于礼。只要合理,就不会成为罪恶,所以孔子说关睢乐而不淫。

 

《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

-----------

欲界中的众生,最重要两件事,就是饮食和男女,孔子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也说过“食色性也”,注意!这可不是孔子说的!众生都是被这两件大事驱使。所以修定做功夫要断五盖,财、色、名、食、睡,这是小五盖,大五盖是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因为这五盖把我们的清净心遮盖住了,所以不能得定。例如贪欲,不只是指财富或男女之欲而已,打坐学佛求健康都算是贪。又如小五盖中的食很难戒,不只是戒吃荤,想吃的念头就已经是了。但你可不要随便去断食,如果不知道正确的方法,小心被送进医院


广义的欲包括一切的贪嗔痴,狭义的欲只两样东西:饮食、男女。欲界众生的生命就这么来的要想得定,必须从生命起头的饮食男女而来,如何能在欲中离欲?这就是如“火中生莲”,是很难的。因此在家修行就特别难,要加好几倍的功力才行。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东方出版社)

-----------


生命活下去,是人类最大的欲望,最基本的要求,即使给一个人千万元,要他去死,也不会有人接受,因为活着是无价的。可是人的欲望,却有比活着更大、更重要的。例如,死后可以成仙,另得一个永远不死的生命,人人都愿干了,那就舍生而去。所以人还有比贪图活着更大、更重要的欲望。历史上有很多造反的人,社会有很多作奸犯科的人,虽冒生命危险,在所不惜,所谓“大不了丢掉六斤半,二十年又是一条好汉”。这种思想,就是莫名其妙地被欲望所驱使,忘记了自己生命的宝贵。由此可见人类欲望的可怕,善的一面是想要生到天堂,生到极乐净土;做坏事的人,观念一样,死就死了,死了再说,非要达到痛快的目的不可。

世界上的人,活下去的方法很多,如果他最大的欲望是活着,为什么不用可以活下去的方法?例如说,吸烟会得肺癌,抽烟的人就是不去戒烟;或者说学习静坐可多活几年,他也明明知道是真的,但又推说太忙,不去修习。同样的,人人都怕死,但对于有危险性的事情,偏偏不小心谨慎,偏要去做,人这就很奇怪了。由此可知,有些人明明知道改了坏习气,可以长寿,他却宁可保留坏习气,结果就死了。有很多例子,如犯死罪的人,何必去犯这个罪呢!在医院中,也有许多本来可以不死的,因为自己不保重而死了。人的欲望,似乎比生命更重要,其实生命真的很重要,可是却被欲望骗住了。

这个生死之间的道理,从正反两方面来说,不但有修养,有学问的人,把生死看得很淡,其实每个人都把生死看得很淡,都莫名其妙。有些爱喝酒、爱打牌的人,都是欲望超过了对生命的重视,所以有人打牌打到一半,就死在牌桌上了。只有贤明的、明了道的人,对于生死的意义认得清楚,始终保持自己的本性本心,建立自己的人格,不受嗜好、欲望的影响。


摘编自《孟子与滕文公、告子》(东方出版社)

******
赞赏 
感恩您对本公众号的慷慨赞赏(请识别下图二维码)。不论多少,是心意也是鼓励!
******
南怀瑾文化繁体版新书《刘雨虹访谈录》,请识别下方图片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
******
文章转载可开白。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相关文章均由“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整理首发。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

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