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险峻的华山——1934年由洛阳至华山的故事
1934年,在那国事窘迫,海内不靖的年代,林散之先生从南京一路北上,在徐州转而向西,经历艰险,饱览中岳嵩山胜景,泼墨绘画。
游览嵩山之后,他没有停住脚步,而是继续向西,由洛阳而潼关,由潼关而西安,由终南而太白,由太白而峨嵋…….
林散之先生
在那个年代,他为提升艺术修养而旅行,那时的旅行是艰苦的,对我们今天的人也是陌生的。
这里,我们继续随着他的文字,继续旅行……
原文发表在《旅行杂志》1935年12期
一、 洛 阳
洛阳东城门(1934年)
由偃师至洛阳一百余里,车行两小时已到,在东车站下车,寓大东旅馆。稍憩,急问茶房,觅浴池,一洗积垢。
盖自孝义登山,即入崎岖丛莽之地,所宿之处,多在洞中地下,几如畜类,身上虮虱丛生,积千累百,无事则坐山泉,自濯自漱,捉虱扪虮而已。回想平时,所谓卫生清洁,至此未尝不哑然失笑。
洛阳全景(航拍,1934年)
饭后,入洛阳城。洛阳即成周洛邑,东汉故都,为我国五大古都之一,四方凭险,颇擅形势,街市甚整,商业亦盛。
入城访清太史林东郊、郭锡林两先生,未遇;复至县前街,访李振九先生,亦未遇;遂至东街旧书肆内,东翻西阅,碑拓累累,多龙门新旧石刻,欲购一二份,寄赠故友,未能。
二、 伊 阙
晨起阴雨,未出门,整理积日残稿。第三日早饭后,携囊访伊阙之胜。伊阙,即龙门,伊水之所出也。
洛河(1907年)
出洛阳南门,渡洛河,登岸,从沙中行一里,经安乐窝左。安乐窝,为宋儒邵康节先生故里。村中有康节先生祠堂。全村邵姓可数百家,子孙甚繁。其前为天津桥,再前为洛河桥,均残毁,只余数孔,峣峣然立洛水之上。
关林(1907年)
关林(1935年)
南行十五里,为关帝陵,陵囿极广,殿陛亦隆,曲栏走槛,左右周达。殿中祀关羽像,极庄严伟大。后殿为关羽陵,土山高十余丈,广亦数十丈。
陵前有石刻曰“汉寿亭侯关羽之陵”。陵上多植松柏,苍绿沉沉,而园内松柏尤多,森森似乎百数。余起敬百拜,肃瞻久之。
出关羽陵,再南十余里。有一小镇,卖面包、干馍等食物,余在此稍憩,买面一饱。
伊阙(林散之先生作)
出镇右趋,从伊水右岸行,三里即至龙门。崇石峨嵯,丹黄剥落,崖壁上多凿石佛造像,大小以千万计。
龙门石窟(1921年)
龙门石窟(1934年)
龙门石窟(1921年)
宾阳洞佛寺,据兹山胜处。洞外齐洛州城乡老人佛碑,最俊古。而老君洞石像最高大,可十丈,坡磴危滑,不易上,攀附登之。石壁峭崿,苔藓斑驳,景最奇,有开元十年造像记,宋天圣二年丁裕题名,刻佛座后,惜不能一一摹拓之也。
龙门摆渡(民国时期)
香山寺远望(1921年)
香山寺在伊水之东,自龙门舟渡,沿山而登,凿壁诸洞,有武后时刻经,宋真宗《龙门铭》,贞祐四年(1216年)张谷等摩崖题记。
龙门石窟(1921年)
登顶望伊川之水,悠悠自去,而隔河诸洞,巉峭摩空,倪、黄粉本也。
循岭入寺,寺半废圮,松木樵伐无遗,想乐天之石楼风月,又不禁怆然矣。老僧炊麦饭充饥,借破榻宿。
三、 白 马 寺
出洛阳东二十五里,为白马寺。
白马寺建于东汉,为寺最古。民国二十一年(1932),与少林寺同毁于冯军,荒废已甚。近戴季陶先生发愿重修,庀工方始,寺内有至顺四年(1333年)洛京祖庭碑,甚工。殿前魏造像及宋元石刻甚多。有古柏二,婆娑之至。
白马寺(1907年)
欲至礼方塔,未果,出白马寺北行十余里,为成周故址,荒丘一片,无所睹。
再北为唐明皇陵,古冢荒凉,亦无所见。遂南趋十余里,返洛阳东车站之大东旅馆。
翌日,复访李振九,振九留余饭,谈半日方去。
在洛阳留七日,待家报不至,焦急甚,适去之日,忽家信到,知家母与小儿女念我深,不欲我西去,岂知浪游人之不能已哉!遂于四月二十八日买车至潼关,险窥西岳之奇。
四、 崤 函
洛阳至潼关五百余里,车过观音堂,即入崤山中。
河南境内铁路桥(1935年)
三十里至硖石关,盘道极峻。车在轨上行,逶迤转折,缓缓西来,隧道数十,逢急涧高峡,架十余丈钢桥以度,路虽险,景自奇也。
窑洞(1935年)
道中人民生活最苦,多穴居,凭山高下,层列如蜂房。车至站时,妇女老幼,携烧鸡粗面饼唤卖,蓬发黧面,苦苦求售,艰难之状,不能下视,何意西北人民之苦,一至于此!此关心民瘼者所以亟亟开发西北者耶?是可念矣!
三门峡中流砥柱(1935年)
三门峡在陕州北五十里,有砥柱山之胜。砥柱在黄河中流,禹治洪水,凿穿三门,两峰相距,拱立如柱,故谓之“砥柱”,谓之“三门”云。
三门者,中曰神门,北曰人门,南曰鬼门。鬼门最险恶,水行其间,声激如雷,舟筏一入,鲜能脱者。
欲在陕州下车,一窥三门之奇,会大雨,不果游。
函谷关(1936年)
西行五十余里,为函谷关。函谷关在灵宝西,乃秦之东关。关城据险,幽邃如函,车行谷中,险仄逼勒,不可仰视。昔王元谓:“以一丸泥,东封函谷。”不虚也。
其西为阌乡。又西为桃林寨,即武王克殷休牛之地。
函谷关附近的地形(1934年)
车行原上,右俯黄河,左依崤谷,高轮宛转,如在半空。时已入暮,车中旅客甚稀,且皆西北土人,披老羊皮短袄,戴高毡帽,其势汹汹可畏。而车甚窳劣,无电灯,只一二煤油吊灯,虚悬车内,荧荧之火,暗不能照举四顾,不觉旅情怅触矣!
五、 潼 关
潼关火车站(民国时期)
夜行八九十里入潼关。陇海车至此已终,在潼关城东门外下车。车中遇一偃师人刘姓,业商,至华州访其友人,邀余同宿悦来店,遂在悦来店宿。
潼关市内(民国时期)
悦来店为一小旅店,甚龌龊,无小房间,数十人同卧一炕,倒锁其门,无窗牖以通空气,庞杂之气,紧闭一室,促促不可终夜,其难堪犹有不可议者。
晨起,急坐院内,向天呼吸,夜间之气,犹在鼻端,令人欲嗤。甚矣!西北之难堪也。
与偃师人出店,买面包一饱,纵览潼关之险。
潼关(民国时期)
潼关,居黄河南岸,西扼秦,东临豫,北与晋省隔黄河为界,实三省要冲。
潼关(民国时期)
关城据险,邃岸天高,渭水从西来,经其关入,与河水合流东注,横流奔浪,乃为天险,而西北商旅,往来毂辏,亦一繁盛之区也。南为商岭,西延太华,东接崤函,峻岭高峰,横列无际。隔河有层阜巍起,孤峙独秀,为风陵渡。
潼关黄河渡口(民国时期)
有女娲墓,在黄河滩上,虽河流暴涨,未尝漂没。是日大风,黄沙卷天,未得渡。偃师人为余言,恐难尽也。
偃师人知余善画,持一纸命余画,遂于晚间作小画并题小诗赠之。
翌日,同趋西岳庙。
六、 美 蓉
西岳庙亦名岳镇,距潼关三十里。
五月一日,晨起与偃师人觅面一饱,同赁驴行。
华山远眺(晚清)
十里至钓桥,即见太华三峰,兀出云表,美蓉片片,孤削层悬,时隐时藏,不穷颠际,惊羡无已!
在罂粟田里辛勤劳作(民国时期)
十余里至传店,途中田地,遍种罂粟,一望弥际,灿烂之色,炫耀头目。因念民生所重以生者粟耳,不知此粟与彼粟,其生生亦相同耶?噫!谁之咎欤?
再七、八里至岳镇,日已午。
岳镇成一小市,商务以药材为大宗,沿街露布立幕,置设药栈。盖太华山产药最盛,此地土人多以采药为生,然多在春季,斯时正采药之期,往来买卖者麕集如云,全市都是药香,亦异镇也。
偃师人别余趋华州路,再三致意而去。余留李家老店,买面果腹去,寻西岳庙。
西岳庙万寿阁(民国时期)
西岳庙在镇西,近已改机械厂,不可入,而层楼巍殿,只于堧(nuò)墙外见其一角而已。瞻前仰后,徘徊不置,深惜西岳残碑,不能一相见也!
西岳庙述圣碑(1921年)
日暮,返宿李家店。
七、 入 山
晨起,将行李存李家店,只携一雨伞,一油布囊,觅导者,导入山路。
华山脚下(1935年)
由此抵太华山麓,可二十里,从镇西南行十余里,即闻水声潺潺,为玉泉入渭之水。
涉涧,七、八里至玉泉院。依山上下,院宇及山店可数十家,上山下山者,均在此休息,有如小市。院右有亭有园,竹木丰蔚,泉从亭畔出,甚清泚,是为玉泉。
华山(民国时期)
过玉泉院即登山,攀行半里,入谷口,高嶂崇崖,蔽亏日月。两壁直立如削,高千余仞,谷底阔不盈尺。
四里许,有巨石突塞,辟为石门,是为第一关。
逾关四里至方洞。洞石陡崖,高悬百尺,名希夷峡,铁索残断,不可上。
再进为五里关,桃花坪在其上,山色四围,掩映霄汉。
莎罗坪(林散之先生作)
又数里,至莎罗坪,土旷而夷,莎罗庵踞其西,鸣瀑数十丈。悬壁而下,有莎罗树(菩提树)两株。坪西有峰插天,浮苍点翠,导者曰:“北斗坪也。”
华山青柯坪(民国时期)
升莎罗坪为十八盘,山最陡,孤危错落,十有八折乃得上。逆十八盘为青柯坪,入山至是已半,夷者唯此,游者须停舆以步。华阴县有示日:“自华阴乘舆至此,每人四千串。游者自度,若能登山,可挽铁索上之;若不能登,请返,勿为舆人所欺。”
华山上的轿子
(民国时期)
阅此,始知由此登山,全凭自己本领,非人力所能代也。
在坪稍息,即偕导者由坪左上,曲磴回陀,崎嵌侧塞,有“青柯坪”之大字,镵(chán)坪东悬岩上。
华山天梯(1935年)
再里许,至回心石,路皆斜削,绝壁千寻,攀铁索自此始。
横上数里,至千尺幢,阔仅尺许,高逾百丈。卧石塞道,中隆旁杀。人自隙中抚石窦手铁索以上,俯瞰断崖,绝壁中裂,划焉如线,下临无极,行者至此,几惊在鼠隙木空中矣!
八、 望 仙
百尺峡在千尺幢上,险如幢。
东北转一里许为百丈崖,中乃崩裂,夹壁益狭,皆须攀索拊葛摩石壁以行。有巨石衔峡上,若崩若坠,镌之曰“惊心石”。
华山挑夫(1935年)
出峡,登望仙台,方丈平石,高旷孤悬,借以稍坐。仰视莲花、玉女两峡之间,悬瀑直下三百余丈,垂至山腰水帘洞,潜伏不见,至青柯坪,从石隙中散布而出,而细松短柏,古藤修萝,翠影摇摇,飘浮天外,真奇观也!爱不忍去。
度峡东北二里许,面崖执铁索,横行百步曰二仙桥。桥西有车箱崖,行里许,有壁奇峭,为“猢狲愁”岭。岭畔有石室,祀铁猿其中。
老君犁沟在岭左,石壁插天,若划若削;水霤(liù)一道,自上而下,直若绳引,深若踞曳,挽铁索摸石壁以上,险逾百丈峡,而高过百丈崖,惊心落胆,无逾于此。
云台峰(林散之先生作)
过犁沟里许,至云台峰,孤峰峨峨,四面悬绝,嶷然独秀,有若云台。云台,即北峰也。峰北五十步有坊曰“白云仙境”。
北峰(1946年)
又数百步为北峰顶,广袤三丈许,平衍如掌,有石门如窗,可望南峰,玉女明星,琼台别馆,云影无光,斑斑可见。至此日已下,力已疲,遂偕导者宿于北峰之云台观。
华山上的道士(1935年)
观中有炼师清纯者,百又四岁,神气清癯,睹之若五十许人,以余只身远来,甚爱余,晚间与余谈太白、武当之胜。
清纯师笑曰:“孔仲尼先生谓登泰山而小天下,惜其只登泰山,若使登太白,不知所小为谁?”言讫而笑。
余曰:“太白可去否?”
清纯师曰:“子于山岳有根缘,可去;唯兹山太高,终年积雪,无人迹,一人不可游,必觅熟此山道者,携粮糗襆被之属,方可去。”
余曰:“老师何时去?”
清纯师曰:“余去时年甚轻,才六十岁,结一二道侣去;时方盛夏,犹服棉衣,万岭争高,空寒兀兀;满目松雪,百物绝迹,实非人境。较之华山之犹近人间,相去远矣!幸子一游之。”
华山道士(1935年)
听其言,声清若磬,观其所处,亦无他异,叩以导引采补之术,隐几卧,笑而不言。
九、 壁 削
晨起,辞导者下山,酬以钱,余以登太华山,攀索扶磴,全凭自己能力,导者毫无裨助,故力辞之。遂在观中晨餐,独登五云峰,清纯师嘱余返时,可宽留观中,余起敬致谢。
出观从左登,经擦耳崖,路仅容趾,下临绝堑!行则攀索扪石摩擦以度。循崖东转,名“阎王碥”。又攀行数十步,名“阎王峡”。路不盈尺,鸟道一线,下视微茫,不辨水石,行者过此,人鬼关也。
过阎王碥为“日月崖”。崖如斩块,挽索而上。又百余步,一石直立如屏,为“上天梯”。
苍龙岭(林散之先生作)
攀索过此,西南行三里许,为“苍龙岭”。岭为山脊,长凡数里;两旁壁削,阔仅二尺,悬临万仞,窥不见底。沿脊石栏,半就腐坏,近易新索,粗便游者。人行过此,须骑岭抽身,蛇伏猱升,乘索渐移以进。
韩愈投书处(林散之先生作)
昔韩昌黎游此,不能下,视其险绝,心悸目眩,痛哭投书,示以永诀。后经华阴县丞多方设计,用厚毡包裹,巨索垂之以下,始得脱险,今龙口崖尚有石刻“退之投书处”五大字。
苍龙岭(1935年)
盖入华山二十余里,外环巨壑,众峰俱隔,只苍龙岭一线可通,余无上处。噫!天之设险,如此哉!如此哉!
度苍龙岭至其巅,路忽绝,循崖凿磴,折身反度,为“金锁关”。
再进为“五云峰”,古松怪柏,参差上下,五云观踞其顶,俯视以下诸峰,烟笼云埋,俱在脚下。
华山松树(1935年)
先是,余在莎罗坪,仰看云台峰,是在天半,如至云台顶,方知始居半山,而仰视五云峰,复在天空,亦如在莎罗坪之望云台之时。今至五云,又仰望莲花、落雁、朝阳三峰,高插云表,隐约无际。其高山仰止之情,为何如哉!
宿五云观。山高多大风,夜中尤紧,振五云松柏,如万顷波涛,山颓海立。
十、 万 松
华山云雾(1935年)
晨兴,犹未息,看四山云起,来去甚疾,落雁莲花诸峰,半隐半现于杳霭间。
日午,风渐微,在五云观饭。出观,由左侧上为登玉女峰路。玉女峰即中峰。里许至中峰北路口,沿路皆大松。右进为二十八宿潭;潭在山凹,居玉女、莲花之间,潭水寒沏可鉴,下坠成壑,演为巨瀑,即前坐望仙台所观数百丈之悬泉者。五将军树在潭上,皆十人围,松果大如升,其一枯萎,仅存其四。
华山松(1935年)
始余在半山时,见太华诸峰,细草蒙茸,不辨何物,至此则万松遍岭,掩蔽霄汉,岂胜惊诧!由玉女右登为西峰路,左登为东峰路。余欲先至西峰,从潭左仰上,行万松间,盘折三里,至西峰顶。有观新遭于火,殿陛初构。
莲花峰(林散之先生作)
道人导余至最高处,指其石一一示余,有石层悬片立,曰此“莲瓣”。有石昂首却立,曰此“灵龟”。有石凹入尺许,宛如足印,曰此“巨灵之迹”。
华山西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