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者的瑰宝 --- 『 菩萨戒 』


菩萨戒,修行者的瑰宝。


和本文的一次“偶遇”,带您初识菩萨戒,并在一次阅读中,纵览菩萨戒的整个框架和要点。愿您细心体会、珍藏。

三世诸佛反复研究以后,发现菩提心对众生最有利。所以,发起菩提心、受持菩萨戒,是人生最重大的事情。佛经中讲过,只要有菩提心或菩萨戒,修行或解脱道路上最大的问题就已经解决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发菩提心、受菩萨戒。

我们一定要清楚,世俗享受不是我们的生存目标。我们的追求目标,是菩提心——成佛并利益众生。

成佛实际上是一种方法,就像计算机升级以后,可以更好地工作一样,成佛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假如没有菩提心,建立在菩提心基础上的所有事情,包括成佛在内,都无法成功。

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如果还是没有菩提心、菩萨戒,这一生就白活了,来之不易的人身也就空耗了,那是非常可惜的!

戒律是佛陀为了规范佛弟子的日常行为而制定的条款。

因规范程度的不同,而分为在家戒、出家戒等各种层次的戒律。作为佛教徒,如果不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规范,而毫无顾忌地杀、盗、淫、妄,则所谓的学佛就不会有什么效果。佛陀也讲过,只有先将一块布洗净,才能为这块布染上颜色。如果布上满是污垢,就不可能染上纯正的颜色。同样,如果要学佛,就要先将行为规范以后,才能在此基础上修行。

大乘菩萨所受持的戒律
就叫做菩萨戒。

菩萨戒可以归纳为三种,

禁恶行戒 、摄受善法戒 

和 饶益众生戒。

这三种菩萨戒里面,

包含了所有大乘佛法的修持。
很多佛教徒会说
自己学的是大乘佛法。
而大乘佛法的基础,
是发菩提心。
没有菩提心,
就不叫大乘佛法。
要发菩提心,
就要守菩萨戒。

没有菩萨戒的戒体,

菩萨的修法、智慧、

基础就不存在。

所以,大乘行人

不仅要发菩提心,

还要受菩萨戒。

对一个修行人来说,

守戒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我们往往自以为

念念仪轨就有了菩萨戒;

或是参加一个

仪式隆重的受戒法会,

就深信能得到菩萨戒。

其实这很难说。
因为是否有菩萨戒,
与菩提心具备与否有很大关系。

如果有菩提心,

就要让菩提心变成戒体;
要变成戒体,
就必须通过释迦牟尼佛和菩萨
所制定的特殊仪轨;
一旦成了戒体,
我们就正式步入了大乘解脱道,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不受菩萨戒的话,
菩提心就无法变成戒体;
如果不是戒体,
菩提心就只是一个发心而已,
谈不上是大乘的菩萨戒

所以,仅有菩提心是不够的,
必须通过仪轨受戒,
才能得到真正的菩萨戒。
就菩萨戒而言,
首先是通过四无量心的修法
生起世俗菩提心,
再通过受菩萨戒的仪轨得到戒体。
受戒时如果有上师在场
当然最圆满,
即使没有的话,
也可以凭自己的观想与发心
自受菩萨戒,
如此即可得到完整的大乘戒体。

一旦成了戒体,

我们就正式步入了大乘解脱道,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不论接受别解脱戒、菩萨戒还是密乘戒,都应当事先了解其学处,这才是理智的做法。
戒律都是这样。

比如受居士戒,要根据自己的能力,能守持哪几条戒,就受哪几条戒。

菩萨戒也是可以选择的,钝根者只需受持一条愿菩提心,其他的可以暂时不受;中等根机者可以受无著菩萨著作中所讲的四条根本戒(分开有八条),其余的可待将来再受;利根众生则可以受持龙树菩萨所讲的二十条根本戒(也可以说十八条)。

所以,受完戒出坐后,立即就要去学习自己选择的那些戒条。

如果受菩萨戒后不马上学习戒律,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犯戒。


了解了菩萨的学处后就要开始真正去实践菩萨的行为。

什么是菩萨的行为呢?
从刚开始发心到最后成佛之前,

也就是十地以下所有菩萨的行为,

均可归纳为六种,

即布施、持戒、忍辱、

精进、禅定和智慧,

或称六度。

从布施到智慧,

包含了所有菩萨的行为。

真正开始行持时,

从闻思的角度而言,
最好能学习
《入菩萨行论》与《集学论》,
此二者都是寂天菩萨的著作,
足以了解菩萨的所有行为。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藏传佛教宁玛巴

藏传佛教宁玛巴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藏传佛教宁玛巴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藏传佛教宁玛巴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藏传佛教宁玛巴。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