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一天十二时辰的修行真义(必读的《十二时颂》)
大家都知道,我们历史上南北朝梁武帝信佛非常虔诚,他的师父是大名鼎鼎的宝志和尚,亦称志公禅师,我们读《济公传》这部传奇小说,里面有些故事并不是济公本人的,而是套用志公禅师的故事。志公禅师出身如何?史无明载,只《五灯会元》提到有位东阳的民妇,听到树上一个鸟窝里有婴儿的啼哭声,便将他抱回扶养,七岁就依钟山沙门僧俭出家,究竟是谁家的孤儿?还是个问题。
志公禅师的神通广大,梁武帝十分恭敬他,怕他年纪大了,将来一涅槃,再也无法朝夕相见,便诏画工为他画像,以为日后留念。画像很苦,你们大都没经历过。以前我们看祖父母这一辈请人画像,要四、五天坐在那里不动,随画师摆布,好苦。那个大画师画志公禅师,怎么画都画不起来。原先鼻子这样,画到一半,又不一样了,改过来后再看,竟又变成另一副模样,其他部位亦是如此。这下把这个“画龙点睛”声誉崇隆的大画师搞得焦头烂额,汗流浃背,不得已将笔一摔说:“师父啊!你老人家慈悲慈悲好不好,不要这样,不然我画不成的。”
志公禅师说:“我没有逗你玩啊!是你自己画不来。”画师说:“请你老人家的德相暂时稳定下来好吗?”志公禅师说:“你真要画我吗?好,就画吧!”画师拿起画笔,重新要画,仔细一看志公禅师,不得了,竟是十二面观音的庄严宝相。所以日后我们看到的十二面观音像,也可以说就是志公禅师的庄严宝相。这个故事就是观音菩萨能现“众多妙容”的实例。
志公禅师在齐、粱之际,以神异的行径,行使教化,这是他处乱世行正道,和光同尘的逆行方式,正如老子所说“正言若反”的意义一样。而他对于大乘佛法的正面真义,却有《大乘赞》十首、《十二时颂》与《十四科颂》等名著留传后世。说了半天,大道本来平常,志公禅师这《十二时颂》,是南北朝中国文化的精华。当时达摩尙未东来。志公禅师初一露脸,便震动一时,他融会了儒释道三家的精华,而以高明的文学境界,明明白白地将菩提大道表达出来。菩提大道在哪里?就在这里:
《十二时颂》(一)
平旦寅,狂机内有道人身。
穷苦已经无量劫,不信常擎如意珍。
若捉物,入迷津,但有纤毫即是尘。
不着旧时无相貌,外求知识也非真。
“日出卯,用处不须生善巧”,天亮了,人生之道就在平常日用之间,不要玩弄聪明,老老实实,不要取巧,直心是道场。并且老实就是老实,也不要故意假装个老实人的模样。
“纵使神光照有无,起意便遭魔事娆”,即便让你修练成头顶放光,给大家都看到了,一身神通变化,时空时有,非常奇妙,那也只是心所造作,是心的一种变相而已,并非心的本相。如果你执此变相,那么这个变相就是魔;魔者,磨也,就是磨练、折磨你自己的意思,你一起心动念,便为这些境界所欺, 光影门头上自损精神,无有了期。道就在目前,平常心就是道,有一个用功之心,我一天念一万声佛,拜佛一万拜,把那听念佛珠计数般地哒哒掐拨起来,好像是要到邮局或银行存钱一样;你这不是贪心吗?名为修行, 实际上比谁都贪。这个世界上的东西,贪不到了,还要贪另外一个世界的东西。这样以有所得之心,求无所得之果,心中的人我是非如何能免?
万法本来无我,心中有人就有我,有我就有你,有你就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烦恼。所以自己竟日以用功之心来求道,必然“日夜被他人我拗”,卷入是非利害关系里,不能了脱。其实你只要“不用安排只么从,何曾心地生烦恼”,人生一切本来好好的,顺境逆境本就不怎样。凡事你不用计较安排,这样就是这样,又有何烦恼不烦恼的呢?
“食时辰”吃早饭的时候,“无明本是释迦身,坐卧不知原是道”,无明的这一念,也就是成佛的这一念,人人本来行住坐卧皆在道中,只是不自知而已,所以才“只么茫茫受苦辛”,这样自寻罪受,茫茫受苦。“认声色,觅疏亲,只是他家染污人”,有人打坐看到光啊,听到声音啊什么的,美妙的不得了,然后又是怎样一道剑光出去了,成为武林高手。这些都是见鬼的话,自欺欺人。你真练成飞剑,你真有神通,甚至有些听说本事大的很,在外面传道,你不听我的话,我指头一比、一划 ,你就会死。我说:来!叫他对着我的脸,试试看,看我死不死!除非我自己要死,否则,全是胡扯,世上有谁能替你作得了主呢?
你“ 认声色,觅亲疏”,看到什么光、见到什么佛 ,然后升起更大的无明我执,认为这样才是道 ,那样不是道,扯出一大堆是是非非, 这不就“只是他家染污人”吗?都是依他而起,为外境所骗,自己在心上多涂一层染污。“若拟将心求佛道,问取虚空始出尘”,假使你说:我心在修道,要成佛;那你何不问虚空看看,哪—天成佛?!心同虚空,本来就是佛,难道虚空还要修出另一个虚空来啊?!不要求了,“自助天助”,你本来是佛,圆满无缺,应当自尊、自重、自信,别再妄想从上帝、菩萨那里得到好处,甚至连自尊、自重、自信本身也了不可得啊!
《十二时颂》(四)
禺中巳,未了之人教不至。
假使通达祖师言,莫向心头安了义。
只守元,没文字,认着依前还不是。
暂時自肯须追寻,旷劫不遭魔境使。
“禺中巳”,指日近中午,巳时这一段, 即九点到十一点。“未了之人教不至”,那个不懂的,硬是不懂, 脑筋不清的人,你永远也教他不醒的;“假使通达祖师言,莫向心头安了义”,你光会讲经、会说法有什么用呢?那是释迦牟尼佛的,不是你的;他成他的佛,与你何干?你把经典都背会了,又能如何?《阿弥陀经》你们都会念,很好!但莫忘了“心净即国土净”的道理。如果你真领会了古德祖师们的言句,那就别在心中执持, 而死于句下。那些经典论著,好比明灯,指示你认清路头,你懂了,看清楚了,就算了啊!等于吃饭一样,吃饱了就算了,你还端到这个饭碗干嘛?!
“只守元,没文字”,你只要自自然然,不费吹灰之力守着本来清明自在的心境,就好了嘛! 原来就是这个样子,没得另外一个道理的、没得文字言语的,若有那也只不过是个方便的形容罢了。“认着依前还不是”,你还心中有个道理、有番境界、有个什么工夫,那就不是道;“暂时自肯须追寻,旷劫不遭魔境使”, 你说:我懂了。这就不要修了吗?要修,自肯即是修, 即此现前一念,保持此心清净,就是个好的开始,但这仍在追寻阶段,假使你能够把握住自己,且不为任何心的变相和外在环境所欺,那么便自然在修行中 。
“旷劫不遭魔境使”,你认为有个道、有个佛,你已经着魔了。佛在《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一切心的作用是暂时的,乃至这个世界的存在,譬如你跟我俩是夫妻,他跟你是父子,都是暂时性的,毕竟这个关系并非属于自己 。所以大家不要笨!那样都教不醒,七情六欲一点都舍不得,还来打坐、修道,有什么用呢?
《十二时颂》(五)
日南午,四大身中无价宝。
阳焰空花不肯抛,作意修行转辛苦。
不曾迷,莫求悟,任尔朝阳几回暮。
有相身中无相身,无明路上无生路。
“日南午”,到了中午,“四大身中无价宝”,你不要看不起我们这个身体,它虽是四大假合,生下来第一天就开始老化,也是假的,里头还是有真东西。“阳焰空华不肯抛,作意修行转辛苦”,我们此心的种种变化,好像在演傀僵戏,玩玩耍要便了,像空中虚幻的花朵,像太阳照下来的光影,千万不要认真,不要执着。它本来虚妄不实,你若刻意要去修行,那你自找烦恼,白忙一场。
“不曾迷,莫求悟 ”,究竟你几时迷过了?你本来不迷嘛!头脑这不就清清楚楚的吗?偏要求个悟,一求个悟反而就迷掉了。“任你朝阳几回春,有相身中无相身,无明路上无生路”,志公大师的文字实在好得很。怎么叫“任”?这个太阳永远在天上,你看它今天下山, 明天又出来了,天黑就天黑了,而明天又亮了 ,明与暗就在这么一下,迷与悟就在这么一念,任我们现在这个有形的灵体再怎样,你不要在这上面乱翻乱找, 在这个身心当中,自自然然有个无相之法身,不生不灭, 不用他求。那是本心,你认清了,心就是道,就在虚幻不实的无明轮回之中,当下即是清净的涅槃境界。
《十二时颂》(六)
日昧未,心地何曾安了义。
他家文字没亲疏,不用将心求的意。
任纵横,绝忌讳,长在人间不在世。
运用不离声色中,历劫何曾暂抛弃。
“日昧未”,即中午以后,一至三时这段时间。“心地何曾安了义”,了义是佛学名词 ,意即彻底圆满的道理。真正学佛,心上不要有个什么了义不了义的分别。
“他家文字没亲疏,不用将心求的意”,释迦牟尼佛的话,什么祖师爷的语录,跟你什么相干?他成他的佛,你自己不成啊!不要以为那是佛的法语,我恭敬恭敬就算,你怎么不恭敬自己?就算你把佛经死抱到棺材里去,你还是没有成道。“不用将心求的意”,“的意”,就是那个真正的意思,你何必硬在他人的一言一行中探求,那会愈求愈远的。“任纵横,绝忌讳,长在人间不在世”,“啪”——(师拍桌一声)大家能够用到这一句,就是大丈夫,就成了。人生原是游戏, 做个女子,嫁给人家,就要当个好太太;做了男人,讨了媳妇,就要当个好丈夫;做了人家的儿女,不可不善尽儿女之道;当了和尚,又何能逃避修行与济世之责呢?然而可别忘了“长在人间不在世”,这个世界只是玩玩而已,自由自在,能屈能伸,没有任何莫名其妙的禁忌,毫不疑神疑鬼,虽在尘世不为世法所困。如此,道又何在?又如何修道呢?“应用不离声色中,历劫何曾暂抛弃”,这个灵明清净的妙觉,他从来没离开过你,声色便是他的应用,无始劫来未曾暂离,不必另外再觅个什么道了。
(未完待续)
《定慧初修》《禅话》《十方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