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真正含义,读懂者寥寥无几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
一、“舍利子”是什么?
“舍利子”就是《阿弥陀经》中的“舍利弗”。“舍利”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是“鹜鹭”两个字。“弗”字就是“子”。
水中有一种鸟叫“鹜鹭”,这种鸟的眼珠又明亮,又清净,看起东西来,又尖又利。舍利子母亲的眼珠,和“鹜鸾”鸟一样,所以就取“舍利”两个字做名字,她所生的儿子就叫“舍利子”。
“舍利子”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在佛的许多弟子中,“舍利子”的智慧
最是第一。因为他最有智慧,才能够有这种的“问”,没有智慧的人,就不会“问”。就是告诉了他,他也不会明白的。所以观自在菩萨在许多菩萨和比丘中,独叫了“舍利子”。
二、什么是“色”?什么是“空”?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观自在菩萨对“舍利子”说道:你们不要误会:“色”是有“形相”可以看得到的,不是“空”的。
要晓得凡是看得到的“相”,都是“虚”的、“假”的,都是众生的“虚妄心”中变出来的“虚妄相”。“色”的“相”、“空”的“相”,一样都是虚妄的,一样都是“空”的,什么东西都没有的,还有什么“色”和“空”的分别呢?
既然“色”和“空”没有分别,那就是一样的了,没有什么两祥的了,所以说“色不异空”,既然“色”和“空”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两样的,那么反过来说,“空”和“色”也是一样的了,也没有什么两样的了,所以又说“空不异色”。
并且既然说“色”和“空”,没有什么两样,那么就是“空”了,所以说“色即是空”。
既然“色”和“空”没有两样的,那么反过来说,就是“空”和“色”也没有两样的了,所以说“空即是色” 。
“色”和“空”,“空”和“色”既然都是一样的,那就可见得这个“色”和“空”都是“虚假”的,都是没有“体性”的了。
“色”和“空”既然都是没有“体性”的,一样是“空”的,那么自然可以说“色”就是“空”,“空”就是“色”。
三、“色”和“空”的真实关系
不过,“凡夫”执着在“有”的一边,不论什么境界,都算是真“有”的。所以只看见“色”,不看见“空”。“二乘”明白了 “空”的道理,又偏在“空”的一边,所以只看见“空”,不看见“色”了。
观自在菩萨讲的是“大乘法”,圆通自在,没有一些滞碍的,所以说“色”和“空”、“空”和“色”都可以圆通融合的。
我们用海中的“水”和“波”来比喻,就明白了。“色”譬如“波”,“空”譬如“水”;“水”就是“波”,“波”就是“水”;离了“水”就没有“波”,离了 “波”就没有“水”,所以叫做“即”。
“色”并不碍“空”,“空”并不碍“色”。并不是有了色就没有空;有了空就没有色。也并不是色的外有空,空的外有色。
譬如水和波,波并不碍水,水并不碍波。并不是有了 “波”就没有“水”,有了“水”就没有“波”;也不是“水”的外有“波”,“波”的外有“水”。“水”就是“波”,“波”就是“水”,名称虽然有两种,其实都是在海中现出来的。
譬如“色”和“空”,一样都是 “虚妄心”中现出来的。
所以观自在菩萨说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还怕没有智慧的“凡夫”和智慧浅薄的“小乘”不明白,所以又切切实实接连地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