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宏达:教育的实验



公众号后台回复“问道南师

获得今天与你有缘的一段“南师嘉言

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思维的陷阱》,是自己最近的一些思考,拿来做一个陈述,不是严谨的报告,只是漫谈,想到哪里说到哪里。

南老师在的时候,说过好多次,好多老同学可能有印象。他说泰戈尔当年,大概一百年前吧,在印度办了一所森林学校,它在十几年内,发展成一所由很多国家的学生、教师加入的国际性大学。学生也是老师,老师也是学生,大家可以互补。南老师很赞成泰戈尔的这个办学方式。

说到文化教育,我是外行,就勉强胡说些外行话吧,诸位也不要当真。

中国有两句古话一句是“尊师重道”,一句是“教学相长”。一方面要讲师道尊严,学生尊敬老师如父母。因为老师是学生智慧、品行与知识技能的再生父母,尊师就是重道,就是尊重智慧与知识。不尊师,禽兽不如。做老师的,也因此而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

另一方面,教学相长,教与学相互促进的。老师带学生是先进带领后进,先觉引导后觉。但毕竟老师和学生也都是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抛开了职业身份不谈,每个人都是学生,都需要向别人虚心学习,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呢。同时,每个也都是老师,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心得或教训给别人。分享,彼此就会更加丰富。但落脚点要落在做人做事的成长上,而不是卖弄知识,比较人我高低是非,更不应彼此求全责备。学问是学加上问。知识是学问的一种。真的会做人做事,才是真学问。很多人的心理,一定要找一个完美的老师或者专家,偶像一般,站在上面给大家传道、授业、解惑,他就是真理的化身一样,然后大家听了课就自动长进了。这样点石成金的童话般幻想,是一厢情愿的思维陷阱,也是人性中固有的宗教情绪使然。好的老师当然非常重要,但学生的自觉自立自强更加关键。

所以,太湖大学堂有两个层面,一是以南老师为核心,等于传统书院的山长导师兼领袖,他老人家身教言传,讲学不辍,把心得经验分享给大家,然后通过记录变成图书,分享给社会上更多的人。另一个层面,就是大家来学习的同时,也分享各自的经验心得,然后回到生活工作中,各自努力,提升自己,影响社会。至于大家听了课,读了书,彼此分享心得以后,各自改变了多少,只有看个人的努力与造化了。

南师虽然走了,但是这种尊师重道、经世致用、分享互动、重在成长的精神,社会上可以广泛借鉴。形式可以多样化,乃至不用学校的形式,每个人与亲人、朋友之间的分享、互动、成长,或者读书会、研讨会、分享会、交流会,等等,只要把握了回归教育本质的精神,尤其是培养随时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习惯,就可以达成事实上的可持续教育与提升。

说到书院,传统的书院是以山长导师为主,导师和学生们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随时面对各种事,随时都是身教,绝不是单纯传授理论知识。这对导师的要求就非常之高了,绝非“学富五车”便可胜任,因为身教最难。

现在社会上新兴一些书院,反映了大家对传统书院的“心向往之”,但师资就难办了,学生也难办。譬如南师创办的太湖大学堂,兼具传统书院的特点,山长与导师就是南师,他老人家的身教言传做到了极致,极难企及。可是学生却不是传统书院的学生了,因为这个时代的因缘,几乎每个学生都外务缠身,文化底子又很薄,而且各有动机,各有因缘,各有程度,很难做到诚恳专精用功。所以,由于师资和学生的现况,今后相当一段时期之内的书院,不大可能重复古代书院的模式,但却可以走分享、互动、成长的路线,落实在自我教育为本,外部启发熏陶为辅,大家相互激励、分享、互补,目标在于不断地自觉、成长、提升综合修养、安身立命与经世致用。

再者,之所以叫“太湖大学堂”,而不叫“太湖书院”,是希望不止于传统书院的方式,而能因应时代的因缘,寻找相应的人才来配合,包括东西方人文文化与自然科学人才,着眼于人类未来的福祉,融合并传播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为消弭人类未来的部分忧患而贡献力量。这个理想,南师从几十年前创办东西精华协会,就开始努力推动了。老人家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义所当为则为之,也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何这样说呢?因为他老人家早就知道,因为时代的关系,才难!能够搭手实现理想的人才,太难找到了!

南师他老人家独资创办了太湖大学堂,并非做投资哦!注册这个机构,是我办理的,从法律上来说,就获得了在内地长期私人讲学的合法地位,受法律保护的,这是外形。内容呢?是以他老人家为主体,为主导,回归教育的本质,重在做人做事的身教,重在真实智慧的启发与心得分享,重在安心立命、身体力行与经世致用,而绝非单纯理论知识或学历学位。也不是偏重佛家或哪一家的学问,也不是偏于民族主义,而是着眼于人类未来的忧患与福祉,入世出世、古今中外,“自他一体视”,平等看待,一视同仁,兼容并包,经纶济世。老人家考虑的,不是自己,不是投资,而是文化大业,不仅仅是中华文化断层的接续,还有人类未来的祸与福。


而且,法与财双手布施,是南师数十年来的行愿之一。他老人家这些年在内地办学,我跟在旁边亲眼看到的,老人家随时在布施。譬如他讲课,素来不收费,在大学堂还免费请大家吃课间餐呢。不仅如此,我们连同往来的客人与同学们,多年以来,吃的都是他老人家的饭。大部分人并不知道,从台湾到香港,从上海到庙港,来来往往的客人们与学生们,吃的都是他的饭哦!这对他老人家而言,只是天天在布施的一件小事,可是他老人家从来不说。而且他岂止是财与法双手布施,他老人家是用十波罗蜜的修养来行大布施(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无时无刻不在布施。这个谁做得到?谁学得到?看之容易做之难,太难!太难!

太湖大学堂是面向成年人的教育。后来,2008年,南师又创办了一所小学,也就是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为什么要创办这个小学呢?因为多年以来,南师在海内外提倡儿童中英文经典诵读,还加上心算,利用孩子13岁以前如种子汲取营养般的强大记忆力,给孩子们的记忆银行,存储东西方文化经典的财富,供他们毕生受用。心算,则是数学素养。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给孩子们从小打下这个人文文化与自然科学的基础,是希望将来出现很多大学问家、大科学家、大政治家、大企业家,出现应对这个古今中外碰撞时代的栋梁之材。当然,这个基础是个本钱,怎么样用这个本钱,又是一回事了。

后来果然发现,社会上有些孩子在知识丰富的同时,骄傲了,看不起人,又不懂做人做事,生活自理能力也没有。所以《礼记·学记》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理论知识再丰富,不懂得运用,不懂做人做事,也还算不上真学问,此其一;还有的,认为只要读经便可,不学现代知识,不学谋生技能,与时代脱节,与现实脱节,此其二;还有每天连续读经很多个小时的,过度了,此其三。

南师提倡的诵读经典,只是每天一二十分钟而已,而且要快乐诵读如同唱儿歌,甚至舞之蹈之以悦之。鉴于社会上出现的这些问题,再综合一些其他因素,创办了这个小学。其办学精神是古今结合、中外结合、文武结合、生活生存能力与学习能力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三结合,希望培养适应古今中外文化交融的这个时代,又会做人做事的人才。指导思想是这样,大家一起努力,做了很多尝试。课程中的中英文经典诵读只是一小部分,每天只诵读吟唱二十分钟而已,日积月累已经很可观了。当然并非说它就成为标准了,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探索、改进。老人家辞世以后,很多因缘都变化了,教师队伍也变化很大,今不如昔了。但这个办学的精神与指导思想,社会上可以借鉴。

老人家这么大年纪回国,为了文教大业,只争朝夕,燃烧掉最后的生命,非常非常不容易。他一辈子讲了很多课,办了很多学,鞠躬尽瘁,牺牲了自己和家庭,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做投资,而是天下为公,探“路”、修“路”给大家走,给“人类”走。诸行无常,缘聚缘散,虽然老人家在与不在时一切都不一样了,但老人家这些教育思想,社会上可以借鉴,发扬光大,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因缘,创造性地办教育,改善现行教育。


——《恒南书院讲演录(第一辑)》东方出版社

欢迎扫描二维码,加入

东方出版社“南怀瑾东方读书会”微信群,

我们一起问道南师365天。

 

南怀瑾东方讲堂

东方出版社南怀瑾项目组官方公众号

南师有声书喜马拉雅主播:南怀瑾大学堂

人生难题问南师

第一时间发布东方社南师新书、有声书消息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南怀瑾东方讲堂

南怀瑾东方讲堂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南怀瑾东方讲堂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南怀瑾东方讲堂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南怀瑾东方讲堂。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