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图文】藏传佛教北方四大名寺


  在青海东部,有四座格鲁派寺院曾经具有深远的社会历史影响,藏族佛学家、历史学家通称它们为北方四大名寺,分别是:广惠寺、却藏寺、佑宁寺、夏琼寺。

  一、广惠寺

  广惠寺,俗名郭莽寺,藏语叫“赛科贡巴”,意为“赞波具喜圣教洲”。位于西宁大通县东峡乡衙门庄村北侧,距县城桥头镇30余华里。据史记载,广惠寺创建于清顺治七年。雍正十年(1732)清政府令其修复,并赐题“广惠寺”,一度衰落的广惠寺又恢复兴旺。乾隆年间,敕赐“法海寺”匾额一面。

  广惠寺背靠自东向西连绵起伏的黄伯垭山麓,面对郁郁葱葱、四季常青的鹞子沟松林。周围土地开阔平坦,良田沃野相间。过去,寺的左侧是“大拉浪”花园,占地20余亩,对面是“布拉浪”花园,占地10余亩。右侧是平地兀起,气势雄伟的三层碉楼,直插云霄,使人顿生“壁垒森严”之感。对面的东峡河,碧波滚滚,直泻峡口。过河就是上下两层的千亩平台,群众称其为“鹤子沟台”,与寺门遥遥相对。

  据《史记载,广惠寺创建于清顺治七年,建寺者是西藏哲蚌寺喇嘛端智嘉措,法号称隆巴端智布。当时名为郭莽寺(郭莽,藏语是“多门”的意思),属于西藏哲蚌寺郭莽扎仓系统。建寺初,只有显宗经院,康熙初又设密宗院,遂成了显、密双备的寺院。当时和塔尔寺、佑宁寺、隆务寺、夏群寺等齐名,为青海著名黄教寺院,是敏珠尔呼图克图的驻寺,在甘肃、内蒙等地颇有影响。康熙末年有喇嘛700余名,经堂、僧舍600余间。

  雍正元年(1723),青海蒙古和硕特部罗布藏丹津附同准噶尔部策旺阿拉布坦反清,寺僧在个别上层喇嘛唆使下,援助叛兵,遂“使修行之区,转为藏奸之薮”。年底,清将年羹尧、岳钟琪收复西宁、大通,破广惠寺,杀广惠寺法台却藏仁波切等大小僧众700余,毁圣塔,焚烧佛殿、经堂。


  雍正十年(1732)清政府拨银10万两,令其修复,并赐题“广惠寺”。这样,一度衰落的广惠寺又恢复兴旺。乾隆年间,敕赐“法海寺”匾额一面。乾隆四十七年,敕赐“大利进殿”匾额一面。


  同治五年(1866),又遭到第二次劫难,和却藏寺、郭隆寺(佑宁寺)均毁于兵燹。同治十三年(1874)筹划重修,重建工程始于光绪初,历时三年,共费银57000两,修筑僧舍500间以及大经堂、五层木结构大楼、厢房等。大殿飞檐翘角,丹栋虹梁,回廊画壁,十分壮丽。僧舍、厢房小巧玲珑,新颖别致。

  民国初年,有僧众700余人,经堂、僧舍600间,附有祁家、龙曲、松番、朱固、班固、多家、洞塔、张家八寺和兴马、向化、新顺、归化、那龙五族,共管辖僧俗群众6000余。


  寺内设有参尼札仓(显宗经院)、居巴札仓(密宗上院)、居梅巴札仓(密宗下院)、迪科日札仓(文学、天文学院)、曼巴札仓(医学院),有固定仁波切管理的12处“拉浪”、大拉浪由寺主敏珠尔管理,布拉浪由显灵佛管理。


  广惠寺大僧官曹通温布于清乾隆元年(1736)被补授第一位大通川土千户,到民国20年(1931)国民政府下令改土归流止。五族土千户共历二十二任,管理五族民户约400余户。清代该寺领地包括今大通、门源、祁连、互助四县的东峡、朔北、向化、宝库、桦林、南门峡、克图、仙米、朱固等地,东西长约200里,南北宽约30里,耕地达4万亩,牲畜有羊1500多只,牛300余头,马120余匹,骆驼20余峰、林产约35000余田。


  每年正月十五、六月十五有两次大型的“观经”活动,四月和九月也举办“观经”。宗喀巴诞生和圆寂之日以及年终还举办“法会”。六月“观经”规模甚大,届时举行“赛马会”,当地各族群众前来瞻仰,不少信教群众还烧香叩头,顶礼膜拜,以祈祷四季平安、人寿年丰。解放前夕,广惠寺备受侵夺排挤,僧众减少到250名,仁波切10人,拉浪管家13人,干巴5人,大管家祁旦增,千户阿安珠。共有经堂6所、僧舍420余间。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惠寺也未能幸免十年动乱的浩劫,其所有经堂、僧舍拆毁一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座松林古刹又有了新的生机。1981年寺院正式开放,不少僧众开始回寺,新建了僧舍、经堂、厢房等。不少珍贵文物如“永乐八年二月初一日大明皇帝颁赐灌顶圆顶修净慧大师大国师孛索隆逋瓦桑儿加领具……,衣料等的圣旨一轴”、“法海寺”匾额一方、九世班禅大师至广惠寺弘法时写给广惠寺藏文长挂轴三幅、敏珠尔“净明禅师之印”和广惠寺全景照片及僧舍、经堂、照片等,光彩焕发,又与广大僧俗群众见面了。


  广惠寺自第一世敏珠尔仁波切作为寺主至第八世敏珠尔圆寂共转八世,期间37年没有寺主。广惠寺僧众从1994年开始提出要求并逐级上报了《关于寻访敏珠尔第八世转世灵童》的专题报告。1995年7月13日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局以青宗字(1995)第018号文批复,同意寻访第八世敏珠尔仁波切转世灵童。1995年10月4日上午在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按照佛教仪规,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青海省佛教协会会长、省政协副主席、塔尔寺寺主阿嘉·洛桑图旦久美嘉措(呼图克图)主持举行了“金瓶掣签”仪式,认定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沙沟乡多隆村牧民桑杰尖措和南措吉之子洛桑华旦益西为大通广惠寺第八世敏珠尔仁波切的转世灵童,属鸡,时年15岁。


  1995年11月14日上午11时,九世敏珠尔仁波切坐床典礼在广惠寺大经堂举行。1998年在原寺院大门口246米处修建了两座宝塔,塔身高为8.9米。一座命名为“菩提塔”,为四方型塔;一座命名为“殊胜塔”,为圆型塔。1999年7月23日筹集4000余元资金重新建树了清雍正敕赐广惠寺碑和重建清雍正勒赐广惠寺碑记。

  二、却藏寺

  却藏寺,藏语称“却藏具喜不变洲”,后易名“佛教宏扬洲”。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城北约20公里处,在今南门峡镇政府所在的本朗扎西滩(亦称却藏滩)。寺院东西有二山环抱,右如盘龙绕卧,左似凤凰展翅,山上松柏苍翠,寺前良田千亩,一片翠绿。


  却藏寺由一世却藏南杰班觉(1578一1651 )始建于清顺治六年(1649)。清雍正元年因罗卜藏丹津事件被毁,以后重建。乾隆三十(1765)年,清廷赐“广教寺”(亦云广济寺)匾额,许建九龙壁1座,不久再赐“祥轮永护”匾额。清同治年间,再次毁于兵燹。


  光绪十三年(1887),五世却藏罗桑图登雪珠尼玛(1859一1913)重建,僧侣人数曾达270余人。1958年前,常住寺僧150余人,有大经堂、小经堂和千佛殿,并有却藏、章嘉、赛赤、归化、莲花、丹斗、阿群、麻干、夏日等仁波切的拉让(府邸)和吉哇昂,建筑宏伟。

  全寺设有显宗、时轮学院,采用哲蚌寺郭莽扎仓教程,下辖有化隆县的夏琼寺、湟源县的扎藏寺、海南州贵德县的白马寺、海西州乌兰县的都兰寺和新疆焉耆县哈拉沙的却藏木寺和靖县的夏日苏木寺等众多属寺,在青海海东、海西、海北藏、土、蒙古族中很有影响。寺院所在的南门峡、海北门源县的黄城、苏吉滩,刚察县及海西都兰等地的藏族、蒙古族、土族群众为其主要信仰者。

  寺主却藏仁波切,其第一世南杰班觉(西藏堆垅人,为哲蚌寺高僧),二世罗桑丹贝坚赞(1652一1723),三世阿旺图登昂秀(1725一1796),四世罗桑图登热吉(1797一1858),五世罗桑图登雪珠却吉尼玛(1859一1913),六世罗桑丹贝昂秀(1914年生,省佛协副会长、佛学院副院长等职)。却藏寺除却藏昂和章嘉昂的一部分外,其他建筑于1958 年拆毁。1980年6月批准开放,现重建经堂1座,僧舍24间。近年又仿照原却藏拉让的4柱经堂重修千佛殿(觉康)该殿系砖木结构,分上下两层,共42间,在青海东部新建诸寺中堪与循化县文都寺大经堂媲美。


  却藏寺全年的主要经事和学经活动有农历正月初四日至十七日举行的正月祈愿法会。其间初八日、十四日有晒佛、跳欠活动,十五日酥油花供。二月初十日至三月初十日为春季学经期,举行辩经活动。二月二十一日至三月二十二日为时轮金刚修供会。其间初七日和十四日分别称“萨嘎”、“乔嘎” ,为观经日。四月初一日至十四日为大威德金刚修供会。四月十五日至五月十五日为夏季学经期。五月十一日至二十五日为集密金刚修供会。六月初二日至初十日举行六月祈愿法会。其间,初三日辩经考试,初四和初八两日为观经会,内容同正月。六月十五日至七月三十日住夏学经。八月初一日至十四日为胜乐金刚修供会。九月初一日至三十日为秋季学经期。其间有为期7天的法王铁城修供活动。


  十月十五日至月底为五供节诵经会。十一月全月为冬季学经期。腊月,由28僧做酥油花14天,一般有5个花架,于正月十五日在千佛殿前展出。届时周围及湟源、湟中一带群众纷纷赶会拜佛,热闹异常。现在,这种群众性的宗教活动逐渐成为兼具民族贸易和文娱活动的庙会,其他经事活动也有所简化。2006年05月25日,却藏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三、佑宁寺

  佑宁寺位于青海省互助县以东35公里的五十镇,藏语全称“郭隆弥勒洲”,简称“郭隆寺”,寺主为第七世嘉色仁波切,已转世13世。原有20多位仁波切,主要为章嘉、土观、松布、却藏、王佛等五大昂仁波切和九小昂仁波切,五大昂仁波切在清代均受封为呼图克图,地位甚尊,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五大昂仁波切精通藏、汉、蒙、满文和佛学典籍,著作颇多,声誉卓著。该寺现藏有印度造释迦牟尼佛像,挖掘出土的三位一体铜佛像和佑宁寺护法神天王神各一尊,寺后半山坡一世章嘉坟墓一处等,均属稀世之宝,每年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举行祈愿大法会。


  佑宁寺曾历经三次大的灾难,但现仍保持着“湟北诸寺之母”的地位。伴随旅游业的发展前来朝觐,了解宗教文化的游客逐年增加,为了适应各界群众的需求,在充分保护好佑宁寺现有规模的基础上,经规划建设以宏扬宗教文化为内容的佑宁寺高僧大德纪念馆,佛学成果艺术陈列馆。修建历代高僧大德纪念馆、展览馆、修复维护现有殿堂,修建大门、停车场及相关配套的服务设施。

  佑宁寺是青海较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号称“湟水北岸诸寺之母”。该寺由三世dalai授记,四世dalai和四世班禅指派西藏第七世嘉色仁波切在当地土、蒙古、藏族头人协助下,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修建,海拔2500多米,占地面积6公顷,有殿堂7座。因地处郭隆地区,故又称“郭隆寺”。清代康熙年间,寺院规模宏大,包括大小经堂、僧舍等2000多个院落,寺僧达7700多人。设显宗、时轮、密宗、医明四个学院。


  佑宁寺依山傍水,环境幽静,气势恢宏,寺与山层层叠叠,浑然一体。寺前一佛塔高耸入云,入寺便是大经堂,沿山间小路拾级而上,便通向了山腰的各个殿堂,它们镶嵌在陡峭的山崖上,造型奇特,蔚为壮观。远远望去,苍翠的松柏参天挺拔,郁郁葱葱,寺院点缀在山间,甚是美观。山岭、古树、殿堂交相辉映,更增添了寺院的庄严、肃穆和恬静的气氛。

  佑宁寺建筑风格融土、藏、蒙古、汉族艺术为一体,可谓多种民族艺术的结晶。殿堂中的雕塑、绘画作品艺术价值较高。沿着石阶缓缓而上,犹如置身于云雾之中,有飘飘欲仙的感觉。历史上佑宁寺学风浓厚,名僧辈出,享誉中外。该寺三世章嘉若贝多杰、三世土观罗桑却吉尼玛、三世松巴益希班觉等都是非常有名的学者。由于名僧辈出,该寺声誉极高,被土族人民奉为圣地。


  佑宁寺原有大小20多位仁波切,尤其章嘉仁波切是青海驻京呼图克图首领,封为大国师,与dalai、班禅和哲布尊丹巴并称为“黄教四圣”。佑宁寺在历史上学经风气很浓,涌现出大批海内外有声誉的高僧哲人,被宗教界公认为佛学研究胜地。尤其是第三世章嘉、土观、松布学识渊博,著述颇丰,对藏传佛教、历史、医学、藏学、历算等渚多方面研究造诣极深,是我国佛教界、青海历史上的名人。


  历史上佑宁寺的影响曾一度超过了塔尔寺。“文革”浩劫中,这座名寺被焚为灰烬。现对大小经堂等建筑进行了修复,但其规模远不及以往,至于文物几乎荡然无存。但因它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国内外游人前往参观者络绎不绝。


  佑宁寺东北方向2公里处是天门寺。该寺因石峰和松柏遮掩下人们不易看到,当爬上陡坡过一石洞门,天门寺突然出现在眼前。据说是佑宁寺寺主嘉色仁波切初建郭隆寺时,寺僧讲修佛法的地方。这里石灰岩造型地貌千奇百怪,流传众多有关佛教神话传说故事,如寺前面矗立的18座小山峰,据说是嘉色仁波切从西藏带来的十八罗汉。佑宁寺周围山体雄伟壮观,林木茂密,山下河谷地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居住着民风纯朴的土族同胞,使宗教寺院、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土乡风情融为一体,是青海省内一处很有吸引力的旅游风景区。最佳旅游季节:每年农历正月、四月、六月、腊月举行四次较大规模的法会,届时热闹非凡。


  历史上该寺以规模大、历史长、名僧多而驰名于甘青地区。据史书记载,该寺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有附属寺院49处,在青海宗教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清康熙年间,佑宁寺达到鼎盛时期,有大小经堂、僧舍、昂欠等2000多个院落,僧侣7000余人。并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

  四、夏琼寺

  夏琼寺位于青海省化隆县查甫乡,距省会西宁95公里,临平公路南侧15公里处,是化隆县风景区中较著名的宗教文化游览胜地,始建于1394年,为青海最古老的藏佛寺之一。


  夏琼寺自创建以来,先后修建了妙音菩萨殿、弥勒殿、金顶殿、阿底峡殿、金刚佛殿、支扎佛殿、煨桑殿、地藏菩萨殿、监河弥勒殿、山佛殿、护法神殿等十一个殿堂,构成了一处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古建筑群,整体建筑庄严大方,雄伟壮观,布局井然,气势磅礴。

  夏琼寺总面积为27万平方米,始建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是藏传佛教格鲁创始人宗喀巴的发祥地,历代三世、七世、十三世dalai捐金数千两修饰了该寺殿堂,使该寺更加金碧辉煌,光彩四溢。该寺第一批经师先后充当了七世、八世dalai,九世班禅和三世章嘉仁波切的经师,1788年乾隆皇帝赐名“法净寺”,并敕赐汉、藏、蒙、满四种文匾一幅,上题“大乘兴盛地”金字。


  夏琼寺因藏传佛教格鲁派一代宗师宗喀巴大师在此剃度出家而闻名于世。该寺地势异常、幽雅殊胜。寺后山崖形如展翅欲飞的鹫鸟,故得名“夏琼寺”。寺内至今藏有舍利子和阿底峡大师灵骨装藏的洛格夏惹观音像,以释迦佛舍利子装藏的檀香木古塔,法王顾实汗的宝剑和顿珠仁钦、宗喀巴的金铜像,金书《甘珠尔》大藏经等珍贵文物。在历史上以戒律严格、多出名僧而闻名于该地。

  夏琼寺始建于元至正九年(1349),是青海省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其创建者即宗喀巴大师的启蒙老师曲结顿珠仁钦(1309一1385),俗称曲结多仁波切,今黄南州同仁县夏卜浪人,曾学经于西藏聂塘、那塘等寺,任临洮寺法台,先后建同仁夏卜浪寺、尖扎昂拉塞康、夏琼寺等。


  夏琼寺的早期建筑有官康钦莫(大护法殿)、拉康钦莫等。1385年顿珠仁钦去世后,其遗体存放于该寺一砖砌灵塔中,并建灵塔殿。1583年,索南嘉措应邀去内蒙古参加俺答汗葬仪路过夏琼寺,赠金将该塔改为馏金铜塔。十八世纪初,噶桑嘉措又赐金铺盖灵塔殿金顶。此外,还有顿珠仁钦和宗喀巴师徒曾经住修的文殊殿等。1623年,该寺法台强巴林巴·丹巴仁钦创建显宗学院;1747年,由拉萨下密院高僧曼仁巴阿旺扎西建成密宗学院;1797年,由第三世西纳活佛崔臣达吉(1734一1802)建成医明学院,后于1802年改为时轮学院。


  该寺原有大小建筑群27处占地面积300多亩,有佛殿、僧舍共2260多间,木式楼房26座, 有“文殊修行洞”、“弥勒望河”塑像等古迹。清时,夏琼寺有寺僧3000余人,有大小仁波切府邸(拉让)25座,最出名的为德央仓、贝斯仓(亦作伟士仓)、堪布仓和夏玛尔仓,为该寺四大仁波切。据1954年统计,全寺有僧侣392户885人。全寺有大小仁波切15人,僧徒887人。1980年批准开放,现有堂殿5间,僧舍755间,住寺僧人151户224人(内仁波切4人,完德159人),树林近600亩。


  夏琼,本为藏语,意即大鹏,乃附会山形之势以命名。其山在查甫乡南尽头,势如展翅欲飞之大鹏,雄踞黄河北岸,俯瞰九曲盘旋,远眺千山万壑,左倚尕吾山,右靠多尔福山,后托八宝山,有赞日:“青龙游于前,黄龟伏于后,灰虎卧于左,红鸟翔于右”。东、西、北三面峰恋重叠,南面如刀劈斧削,陡峭万仞,险绝异常。山顶建有古刹夏琼寺,从南向北远望,寺院恰于大鹏右肩,古人誉为佛教圣地。

  《转载声明》:本平台赞成并遵循微信公众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各项举措。平台部分推送文章可能因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而未能事先与原作者联系取得授权,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留言联系我们。经核实后,我们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谢谢!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宁玛大圆满传承

宁玛大圆满传承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宁玛大圆满传承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宁玛大圆满传承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宁玛大圆满传承。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