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于君子有三愆


《群书治要三六〇》第六十六句:【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九《论语》。孔子说:“随侍君子时容易犯三种过失:话没到该说时就说,这就是心浮气躁;话当说而不说,这就是隐匿之过;没有观察君子的神色就说话,这就是不懂言语分寸,犹如盲人说话,不看对方,大为失礼,所以也是过失。”

“侍于君子有三愆”,“愆”指过失。“君子”是有德有位的人的通称,就是指才德出众的人,或者是在位的君主。年少者侍奉长辈、老师、领导等,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怎样才能做好?要如孔子的弟子所说“博我以文,约之以礼”,才能够真正做好。也就是说,要在学礼上入手。礼就是平常生活的规范。侍奉君子、侍奉有德有位的人与侍奉普通人不同,要从学习礼做起。而最基本的礼就是《弟子规》。所以,中国古人上学先学念诵,“口而诵,心而惟”。口里念诵,心里研究,必须口里念熟,才能够在生活上随时提醒。为什么需要把《弟子规》背诵下来?背是前提,做是目的,就是要在生活的每一个境界中,都能时时践行《弟子规》的教诲。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话未到当说时而说,被称为“躁”。郑康成批注:“躁,不安静也。”君子还没有提问,自己就先说,这就是犯了心浮气躁的过失。譬如,人们在集会的时候,主席或者主人如果和你说话,这个时候你才可以说;如果没有跟你说话,你就先说,这就犯了心浮气躁的毛病。如果在座的是自己的晚辈,可以随意一些;如果在座的都是长辈,不论何人,没有同你说话,你不问自说,就是心浮气躁。


“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话当说而不说,被称为“隐”。“隐”,就是隐匿不尽情实。譬如,君子已经提问,就应该把话明明白白地说出来。如果君子提问,你还不说,这就是犯了隐匿之过。不论是长辈,还是晚辈,如果他们问问题,你都吞吞吐吐,这也是骄慢的一种藐视。骄慢很容易得罪人,这便是过错。


“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没有观察到君子的颜色就说话,被称为“瞽”。《论语集解》周先烈批注中这样讲:“未见君子颜色所趋向,而便逆先意语者,犹瞽也。”“颜色”就是表示意向,与人说话的时候要看君子的意向而说。不看君子的意向而说,就像盲者说话而不看对方,大为失礼,所以也是过失。《孟子》说:“王顾左右而言他。”这说明孟子在和齐襄王讲话的时候,非常注重察言观色。“王顾左右而言他”,他也就不再说下去了。


这三种过失,不仅不能对君子犯,对任何人都不能犯。但是对君子犯了这几种过失,就显得更加严重。在这一章里,为什么特别强调“侍于君子有三愆”?因为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进德修业、学为君子,需要见贤思齐,常常亲近那些有德的君子之人、善知识,向他学习。如果不能善学,即使有幸遇到大德君子,不懂得如何应对进退,就会犯下很多过失而不自知。就像这里所说的“躁、隐、瞽”,是一般学人侍奉善知识、侍奉君子有德者,经常容易犯的过失,很容易错失提升德业的大好机缘。


为什么这一节专门就言语来说,而不谈其他?因为人向善知识、向君子大德请教的时候,主要是以言语表达。表达的时候要不躁、不隐、不瞽,这样才是侍奉君子之道。做一个称职的学生,就要做到安而不躁、诚而不隐、敬而不瞽,即《礼记·曲礼》所讲的“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一个人如果心存恭敬,这几个方面也就自然而然地能够做到。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刘余莉

刘余莉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刘余莉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刘余莉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刘余莉。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