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对世间的财迷者发慈悲心
佛经里讲的财富,就是离苦得乐、正觉成佛的福报,叫作财富。财有两种,世间的财和出世间的财。 首先讲一讲,什么叫作世间的财,就是这辈子能享受的财,就是金钱、地位、名声等。 世间的财来源于修世间法,修世间法就是修本世在人世间的福报,就是这辈子的享受、地位、名声等。 出世间的财来源于修出世间法,修出世间法就是修出离人世间的福报,就是这辈子的积德行善、八大正道、学佛修行、证悟大道、极乐世界以及成就佛位等。总的来说,世间财大意就是这辈子人世间能看到的财富;出世间财大意就是人的精神上积累福报的财富。 世间的财富能解决物质的生活,出世间的财富能发挥精神的成就;世间的财富有用尽的时候,出世间的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给人世间财富未必是福,但给他们出世间的财富终身受用;世间的财富难解精神追求,出世间的财富化解人间精神大难。 今天这里重点要讲的是,为何要对世间的财迷者发慈悲心?如何对世间的财迷者发慈悲心?对世间的财迷者发慈悲心的作用是什么? 世间的人们认为,世间的财富、名利等能给人们带来利乐,实际上这种快乐非常有限。一个人即使拥有再多的财产,他从中获得的安乐究竟有多少呢?就像那些帝王一样,即使他拥有了天下所有的财产、人口,然而他一生享有的安乐,远远比不上一个知足少欲者修持一座世间禅定所得到的安乐。 正如《八大人觉经》中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最近香港无线电视台曾报道:香港有一位富豪,拥有财产约100 亿港币,却因为贪80 多万元触犯了法律,而被判入狱四年。他在毫无人身自由的牢狱中度过了四年,这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这个例子说明世人贪得无厌,为了积累财富,不择手段,以身试法,增长罪恶,结果成为金钱的奴隶。 有一个人问自己的亲人:“你有钱没有钱,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快乐还是不快乐?” 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大富人有着万贯家财,雇了几十个账房先生管理,仍是忙不过来。虽然拥有这么多财产,那位富人却是每天寝食不安,愁眉不展。 而他隔壁有一对穷夫妇,靠做豆腐过日子,尽管家境贫寒,老夫妇俩每天从早到晚,有唱有笑,做豆腐、卖豆腐,显得十分快乐。 富人觉得很奇怪,便问一位账房先生,那位账房先生回答说:“老爷,你不必要多想,隔墙扔几锭银子过去,便会知道了。” 于是,富人趁夜黑无人,将五十两银子扔进了隔壁的豆腐店,卖豆腐的老夫妇俩拾到了这笔从天而降的财产,欣喜若狂,于是忙着埋藏银子,又要考虑怎么花,又要担心别人偷……弄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日夜不安。隔壁的富人自此再也听不到那往日的歌声、笑声。富人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不快活的原因,就是这些银钱啊!”
对世间人来说,积累财富从开头到结束都充满痛苦。实际上,有一匹马,就有一匹马的痛苦;有一辆车,就有一辆车的痛苦;有一栋房子就有一栋房子的痛苦;财富越多,痛苦越大。
本波教佛经里云:“心中无欲无轮回,没有轮回何来苦,不贪就是解脱法,心灵明亮静与乐。”就是说什么时候你的心中没有欲望,那时候你的心中就没有轮回了,没有轮回哪来的痛苦和烦恼呢?不贪就是解救轮回的特殊方法,也能净化我们的心灵,心灵就开始明亮与寂静。那时候,心中自然就产生快乐和幸福。所以我们要学会不贪不欲不求的解脱法门,人有一点贪心没有什么错,但贪心不能过头,不然的话,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烦恼和痛苦。譬如,过去西藏有个酋长,上有父母,下有佣人,周围有亲戚、朋友、爱人,家有无价之宝,而且财源茂盛,生活荣华富贵。但他的贪心如热水一般奔腾,每天忙忙碌碌,从来没有给自己休息的空间和时间,永远把做事和挣钱放在第一位,所以谁也没有看见过他的脸上快乐的笑容,也没有听到过幸福的笑声。有一天,酋长生意失败,心很烦,睡觉时翻来覆去,睡不着,这时候,他听到外面传来的山歌,他就觉得很奇怪,这么晚,还有人有兴趣唱山歌,谁在唱呢?他就站起来,出去看了一看,唱山歌的人就是他邻居的老太婆,这位老太婆上没有父母、下没有儿孙,周围没有亲戚和朋友,是个乞丐,靠讨饭过生活的,虽然家里穷,但是她每天唱山歌、跳舞,开心地过生活,多么幸福啊!酋长想:我这么富有了,都唱不出歌来,也没有她那样的快乐,她这么穷,什么都没有,为什么会唱出歌来,而且还这么高兴,到底为什么呢?酋长一晚上想来想去,终于想明白了一个道理。第二天,酋长故意叫来唱山歌的老太婆,请她帮忙办点事,老太婆按照酋长的吩咐,完成了任务,酋长就装作高兴地给她三个银元宝,老太婆一看到三个银元宝,眼睛就发亮了,高兴而小心地把三个银元宝带回家,就开始想:“可不能掉啊!晚上睡觉,可不能让小偷拿去啊!”然后睡不好,在床上翻来覆去的,开始想怎么用这三个银元宝,左思右想的,歌也唱不出来了,实际上她忘记了唱山歌,整个晚上都在想怎么用三个银元宝。最后老太婆想做生意了,从那天晚上起酋长再也没有听到老太婆唱山歌的声音了,因为老太婆得到银子之后,开始计划做生意了,心里装满了赚钱的想法,所以忘记了唱山歌。酋长明白了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痛苦?老太婆拥有了三个元宝,开始就有了三个元宝的烦恼和痛苦。如果我能放下一切的话,一定会幸福快乐的,酋长下决心放下欲望,把所有的财产布施给别人,自己只留下简单的生活用品,酋长就这样放下了一切。从此,酋长过起了简单的生活,每天唱一些山歌、有时候到外面旅游,快快乐乐地过生活,才发现自己真的放松了,获得了真正的快乐。反过来说,老太婆每天忙不过来地做生意,三个银元宝换了青稞,把青稞送到牧场上,换了酥油,又把酥油送到城市换青稞,这样整天跑来跑去,换来换去,再也没有唱山歌的时间和空闲了,从此,老太婆再也没有真正的幸福、快乐、安静的生活。酋长就非常同情她,但是老太婆再也没有从财富的迷网里走出来过。所以说:“放下欲望才是真正的幸福,贪欲财迷才是真正的痛苦。”因为你放下才能没有欲望,没有欲望才能心定与清静下来,心清静才能感受到舒畅、快乐和幸福。你放不下财富肯定有欲望的,有欲望你的心就无法安静下来,心不安静就会感受到痛苦和烦恼,你就变成了可怜之人,变成发慈悲的对象。世人无明愚痴,根本不知道这些道理,也不知道取舍善恶因果,陷入了追逐贪欲的迷乱之中,为无常而短暂的快乐,忍受长久的艰辛苦痛,造下了种种恶业,后世更会因此而堕落恶趣深渊,在无边无际的轮回里饱受痛苦的折磨。从上面讲的两个故事和香港那位富豪的经历,我们才能明白为何要对世间的财迷者发慈悲心。 世间第一富翁的快乐和胸怀不如知足少欲修行人的快乐和胸怀,知足少欲的人没有那些富贵人那样的欲望、烦恼及痛苦,但是知足少欲超越了世间的安乐境界。世上很少有富贵的人对知足少欲的人发慈悲心,恰恰反过来,知足少欲的人经常对财迷者发慈悲心。如何对世间的财迷者发慈悲心?首先自己要对世间的一切名利、财富不执着、不羡慕。把对这一切的执着看作慈悲的对象,因为执着是一切问题的病根,世间人执着的对象就是财富名利。这么说并不是要否定财富名利,就像我们的饮食一样,并不是糖不好,我们的身体本身也需要糖,但太偏好糖会成为导致糖尿病的因素。同样,我们需要财富,但变成对它的执着就是痛苦的病根了。过于偏执的思维会导致我们不健康,我们要把这种思维看成慈悲的对境,希望人们能明白一点而发慈悲心。还有,祈愿财迷者,远离财富带来的痛苦和痛苦的因,愿财富给他们带来快乐和快乐的因,愿世间的财富转化成出世间的财富等。对世间的财迷者发慈悲心的作用是什么?能够让他们对财富不执迷不悟,永远保持心地清净、平等、知足少欲。一般世间财迷者都会要求回报的,我们面对求回报者,该怎么对待呢?汉地有这样的故事,在唐朝时候,庞蕴居士家里相当富有,他学佛开悟后,把家里的金银财宝装在一条大船上,划到长江中心,把船砸沉,全部沉到江底,什么也没有了。别人看到了,问他:“你这些家产都不要了,为什么不拿去做好事,救济别人?”他说了一句话:“好事不如无事。”无事是真正的好事。庞蕴居士表演给我们看,这是教诫世间急功好利的这一类人,因为他们做好事,都是为了希求好果报。同时也显现给世间的财迷者看:真正的财富是对财富不执迷,佛法教育我们积累财富而不执着财富,随缘而不攀缘,永远保持心地清净平等,知足少欲。如果你清净、平等、具足慈悲心,你积累的财富样样都是好财富,是真正的财富。如果你心不清净、不平等、不慈悲,执着以及着相而积累财富,就是财迷,就会带来痛苦的,这就是佛家讲的“爱财痛苦,舍财快乐”。爱财者是痛苦之人,是慈悲的对象,舍财者是快乐之人,是学习的对象。我们要懂得佛为什么说对世间财迷者要发慈悲心的真实含义,才能真正懂得大乘菩提心的教诲,才能真正依教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