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暂时无法前往寂静地,那就努力创造安静的条件修法
☟
能安住在寂静处当然是非常好的,但每个人的因缘不同,有些人虽然现在还没有住在寂静处的缘分,但我们也可以发愿以后因缘成熟能够安住于寂静处,这样发愿的功德也很大。
即使不能前往寂静处,我们也应当努力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安住在那里好好修法。
印藏诸大成就者
从释迦牟尼佛开始,印藏诸大成就者几乎都是依止静处而获得成就的。如至尊金洲上师、阿底峡尊者、仲敦巴尊者、宗喀巴大师等等, 汉传佛教净土宗、华严宗、禅宗的很多大德,也是依靠静处而证悟了心性。
大智者吉恭巴曾经这样说过:“神山殊胜寂静处,三世诸佛成就地,成就瑜伽者住处,是故佛陀倍赞叹。”
从真实圆满正等觉佛陀到历代大德,无一不是彻底舍弃今世而安住于如此的神山静处,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尽苦行而获得五道十地的功德,并对佛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业,尔后前往清净刹土。
唐代通慧禅师三十岁出家。入太白山修行时,不带粮食,日常以野果为食,渴饮涧水。平时倚树休息,起来便坐禅思惟。如是历经五年。一次,禅师举木打土块而发悟。晚年,一裙、一被,脚上穿的麻鞋二十年未换,身上衲衣缝缝补补,冬夏不易。通慧禅师为头陀行典范,抖擞尘劳,一心修法,终至大悟。
宋代武宁慧安与圆通秀二师,同参天衣怀禅师。后来,安禅师住在武宁的荒村破院中,孤身一人三十年。而秀禅师应诏住持法云寺,威光显赫。
后来,圆通秀写信给安禅师,说要推荐他,安禅师没看信就扔掉了。侍者询问,他说:“我以前认为秀有精彩之处,如今才知道他是痴汉。出家人本应当在坟间树下,办那事如救头燃,无故在城市街头盖大房,养数百个闲汉,真是开眼尿床,我有什么好说?”
“开眼尿床”:明知不是地方还硬去做。意即,城市环境喧杂,不宜办道,为什么还去?既已出家,就应当安住坟间树下,一心求解脱。当然这都是大禅师彼此有必要的游戏,秀禅师示现大菩萨行为,自有他的立场,我们不能起轻视心。
实际上这些高僧大德已经看破了世间八法,心中无牵无挂,因为与世间凡夫没有联系往来,也就自然不会有贪嗔的烦恼,也不需对任何人牵肠挂肚,不必考虑维护他人的情面,也不用为住处奔波,自己可以逍遥自在地居住,这种无拘无束的快乐恐怕是王侯将相也难以得到的。
佛陀在经典中说:“若人无喜亦无忧,则彼恒常心安乐,比丘若喜住山林,即能享用此快乐。”无忧无虑地安住在山林里,远远胜过世间上的一切快乐。
居寂静处功德很大
居于寂静处的功德非常大,《三摩地王经》中云:“若有人数劫中于数劫之一切佛前供养鲜花、熏香、涂香、神馐、一切舒适资具,有人以极大厌离心向静处仅迈七步,则此福德较前者胜无量倍。”
作为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一定要喜欢寂静的地方,远离城市等对修行不利的环境。《富楼那请问经》云:“是故一切菩萨众,恒时当依寂静处,切莫贪恋大城市。”
《宝积经》云:“初学者为使自心寂静调顺,当居寂静处。”
阿底峡尊者也说:“没有得到稳固的境界之前,不能离开寂静的地方。”
所谓的稳固境界,就是获得一地菩萨,这时候才不会为外缘所转,在此之前,修行人一定要依止寂静处,否则,多多少少都会被外境转变自己的心。
在寂静处安顿下来以后就必须断除今生的琐事与欲望,唯一专修正法,力争做到死时无悔。
仲敦巴格西也曾经审时度势地说过:“如今正逢浊世,凡夫人当于静处专心致志修持慈悲菩提心,而不是直接利益众生的时候。”
暂时不能前往寂静地怎么办
有的人会问:现在叫我抛弃故乡去深山里修行,我实在是很难做到,那我还能有解脱的缘分吗?
能安住在寂静处当然是非常好的,但每个人的因缘不同,有些人虽然现在还没有住在寂静处的缘分,但我们也可以发愿以后因缘成熟能够安住于寂静处,这样发愿的功德也很大。
即使不能前往寂静处,我们也应当努力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安住在那里好好修法。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尽量减少看手机、看电视、上网、出门应酬等不必要的事,每天抽出一些时间在佛堂里或者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精进闻思修,这也是依止寂静的一种方法。
法王如意宝在美国弘法时曾讲过:“你们所有的人都到山上去,可能很多条件不允许,但自己可以创造一个修行的条件,这也是远离故乡的窍诀,也是依止寂静的教言。”
如果一个修行人,对寂静地完全不希求,即使来到寂静处也不愿意闻思修行,反而整天想要离开静处、离开上师,这是尚未如实生起希求正法与解脱的心,自己应当好好地祈祷上师三宝加持,也应该好好地忏悔自己所造的罪业。
文|整理自
次第花开网站 >在线学习 >慧持法师
《佛子行三十七颂》浅释 第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