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浅释(43)
再讲一讲结缘之重要性。如果没有“缘”,即使你对他再好,他也还是对你不满意。从前,有一位能过目不忘、辩才无碍之法师,天人都来听他演说微妙之法,只是与人无缘,故无人来听他说法。因其深明因果故,特地购买许多米,然后到深山饲喂小鸟,并不停的念大悲咒、楞严咒加持这些米,观想所有小鸟吃下此米后,得以托身为人,舍离飞禽身。
过了二十年,这位法师再出来演说妙法时,竟然有许多人,且都是年轻人来听法,都是必恭必敬、五体投地。这群年轻人皆是昔日之小鸟,得其法施故方能为人。为报恩德,特来拥护道场。是故要常与人结善缘,不要以瞋心对人,否则与人无缘,人人皆避而远之。
“供养”,是要用诚恳及真心来供养。真心即是能舍之心,能舍掉所心爱执着的东西。诚恳心就是没有杂乱心,做事要实实在在,专心一致。
从前,有一个乞丐,因见人供养三宝修功德,而引起他也要供养之心,但因钱不多,只足以购买一瓶油来供养三宝。这时庙上之方丈和尚(具有天眼通)却出来迎接他,并请他吃素。于此之同时,又有一个富人,也送来了一篓油,有三百多斤,作为供养三宝之用。然而,方丈却不亲自出来会客,只叫知客僧招呼他了事。
许多僧人皆不明其意,为何方丈如此厚待一个只能以一瓶油来供养三宝之穷人,却冷落另一个送三百斤油来的富人?当他们在议论纷纷时,方丈就解释说:“以一个富人买二、三百斤的油算不了什么,然而,以一个穷人份上,能将身上仅有的钱,全拿出来供养三宝,虽然只是一小瓶油,但其功德却远远超过那个富人。这叫难舍能舍,他才是以其真心来供养三宝,他是一位大护法!人在极为穷困时,还会想到供养三宝,这个功德才伟大哩!而一个人今生富有,也就因为他前生所修的难舍能舍、难行能行所积下来的福荫”。听完这一番话,众徒方明白,供养三宝需要有真心及诚心,才名为真供养。
恭敬佛时要身心恭敬,内外合一,尊敬而不轻慢。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佛说法时有六种祥瑞:1、说法瑞;2、入定瑞;3、雨华瑞;4、地动瑞;5、众喜瑞;6、放光瑞。
佛陀这一次的说法跟以往不同,因为此次是先说法而后入定。佛陀为一切菩萨,在大法华会上,讲大乘经典,名为无量义。“大乘经”有七义:
1、法大:即包括所有三藏十二部经亦包含一切小乘法在内。
2、发大菩提心:由凡夫修至成佛,此心永不退转,名为发大菩提心。
3、解大藏:明白大藏教法的道理,依教奉行。
4、净大:能见道而净心大。
5、庄严大:即福智大。
6、时大:佛能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是很长的时间,亦可称为因大。
7、具足大:是六度万行都圆满了,以相好自严而得此菩萨果,亦可称为果大。
因为有这七种意思,所以叫大藏,摩诃萨有七种大,但跟这个是迥然不同的。
“说大乘经”,上契佛经之理,下契众生之根机,故名契经。在说《法华经》前,佛陀先说《无量义经》。“无量义”,即无数量之义。无量乃从有量而来,有量从一而来,一则从无相而来,无相却从实相而来,所以无量义亦是实相义经。所谓实相无相——无生死之相、无无相、无涅槃相,而无所不相。无量为一,一为无量,也即是实相。甚至连一也没有,只是人头上安头,弄出一个“一”来,这是自寻烦恼而已。
《无量义经》是教化大乘菩萨的一个方法,“为佛所护念”,《无量义经》是佛自所证得,下文云:佛自住大乘也,虽欲开示,而众生根钝,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故言护念。
《转载声明》:本平台赞成并遵循微信公众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各项举措。平台部分推送文章可能因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而未能事先与原作者联系取得授权,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留言联系我们。经核实后,我们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