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额,懂吗?


《坛经》中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你的心在动。”虽然已经听得烂熟于耳,但其中的意思,我们可能都懵懵懂懂,有时候也会觉得那个说的人是故弄玄虚吧。今天这篇是关于细无常的干货,仔细看完后,或许我们能对“仁者心动”会有一点了解。

心识刹那变化

BUDDHA DRARMA 

我们的心识是刹那刹那变化的。

《大宝积经》说:“心如流水,生灭不住;心如灯光,因缘所起;心如击电,剎那不住。” 

分别心如河流,前面的心过去了,后面的心又生起,生生灭灭,根本没有常住的体性。分别心又像灯光,油和灯芯和合生起的刹那灯光,没有常住的体性,由种种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分别心,也只是一种忽尔的显现。

为什么叫客尘?因为客尘不是常住的,是一种忽尔的显现,分别心又像空中的闪电,出现一下子就消失了,连一刹那都不安住。

大家要知道,正当一念现前的时候,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只有当下一念,而且过后就无影无踪,这就是分别心的刹那无常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有为法中,心的无常最容易了知。

这是因为分别心是取相的心,相转变,心就转变。比如,色法从青色变到黄色,眼识就从取青色变成取黄色;声音从大变小,耳识就从取大声变到取小声;温度从高变到低,身识就从取热变成取冷,所以分别心的变异非常明显,很容易观察到。

另外就是用心了解心是最直接、最容易的,中间不隔一点点,一反观就知道。所以,不像了解器世界和身体的无常,自己分别心的无常最容易了知

所以,无论外在无情器世界,抑或内在根身、心所摄的心王、心所,一切都像流水、灯焰、浮云、闪电般,是刹那生灭的法。抉择到这里,就算以理证证明了这个结论。

产生错觉的原因

BUDDHA DRARMA 

我们之所以产生事物恒常不变的错觉,就是因为事物前后的显现非常相似,而且第六意识无法辨别

如果事物前前后后的相状明显不同,即使是凡夫也不会产生常住不变的错觉,比如电视画面不断地切换,我们不会认为这是不变的画面,又如灯芯的火焰忽高忽低地闪动,也不会认为是常法。

所以,引起错乱的因素一定有一条,就是前后的相状极其相似,是这个原因使心不自主地陷入错乱。

比如从分子结构来讲,目前最坚硬的物质是钻石,看上去亿万年都丝毫不变,谁见了都认为它是长久不变的。所以很多人用钻石代表永恒,其实仔细观察,钻石也是刹那刹那变化的,没有不变的事物。

但是单有这一条还不够。因为在第六分别意识转成圣者瑜伽现量时,即使变化再微小也能了了分明地见到。凡夫和圣者看同一事物,有真实和错乱的差别。

万物本来没有迁变

BUDDHA DRARMA 

再深入了解,万物本来没有迁变,前面是为了破常有,我们用“迁流”、“运动”这样的词去形容变化,这仅仅是随顺世俗的假说,实际上万事万物是无动转、无迁流的。

这里又有人迷惑:怎么前面说无常变化,这里又说不变呢?

刹那变化的说法主要是为了打破我们对常法的执著,但是,打破常法后真正的法又在哪里?

真正的实相我们还没有触及,因为,同一个法凡夫所见和圣者所见截然不同,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用水作比喻,说明同一事物不同众生所见是不同的,越往上越接近真实

地狱众生见到水是烊铜水;恶鬼众生见水是脓血;鱼等旁生见水是房舍;天人见水是甘露;一地以上的菩萨见到的是清净刹土;八地菩萨见到的则是玛玛格佛母;佛见到的是大光明、大空性的本性,所见的都不一样。

憨山大师公案

BUDDHA DRARMA 


僧肇法师在《物不迁论》中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漂鼓而不动,日月经天而不周。”

“旋岚”指劫末的毗岚风,“岳”指须弥山,劫末的大风吹倒了须弥山,叫做“旋岚偃岳”。“江河竟注”是指江河迅速流注。“野马”出自《庄子》,是指阳焰、阳气、气流。

因为前时的风不是后时的风,所以吹倒须弥山仍然是寂静。前时的水不是后时的水,所以波浪滚滚仍然没迁流。前时的气不是后时的气,所以气流飘扬鼓动仍然无运转。前时的太阳不是后时的太阳,所以日月经行仍然无周转。因为在后后生起时,前前已经灭了,所以并没有同一个法在空中运行

明朝憨山大师年轻的时候读《肇论》,曾经一度对“旋岚偃岳”这四句疑惑不决。

后来有一次重刻《肇论》校对阅读,读到论中一段文字——“梵志从小出家,到他回故乡时,头发花白,邻居见了惊讶地说:‘昔人还在呀!’梵志答:‘似昔人,不是昔人。’”

憨山大师读到这里恍然有悟,内心无比的欢喜。他就从禅床上起身礼佛,见身体没有起动、俯下的相。他揭开帘子站在台阶前,忽然风吹庭树,树叶飘满了天空,只见叶叶不动,这时真信了“旋岚偃岳而常静”。

然后上厕所小解,了无流相,感叹地说:真是“江河竟注而不流”。之后,再看《法华经》所说的“世间相常住”,过去的疑团顿时冰消瓦解了。

憨山大师现量证到了“物不迁”的境界,他在礼佛时不见有身体起动的相,飞叶满空,见叶子没有任何飘动,只是一幕幕不动的飞叶满空图。


这是因为憨山大师没有动意识分别,所以现象各住各位,本来没有迁移过。

我们第六意识的惯性太强,它会在一瞬间就把前前后后的显现错乱成一体误认为是同一个法在从此处移到彼处,由此生起运动的错觉

我们可以从细微的无常去抉择物体本无迁变。

时间不迁来说,每个显现都只是在自己那个时间点上的刹那显现,这一刹那的显现本来没有丝毫运动。

过去法住在过去时,现在法住在现在时,彼此是他体的缘故,过去法没有来现在,现在法没有去过去,没有任何往来动转的迹象。这就是时间不迁。

空间不迁来说,物体从此处到彼处,正运动时丝毫的动相也找不到。所谓运动,就是指物体在空间中不断迁移;而有了位置的迁移,就是刹那无常的法;是刹那无常的法,前后就是不同的他体,运动中每刹那的显现都唯一安住在自己的位置上,并没有同一个法从此处运行到彼处,这叫空间不迁。

很多人看到叶子落下来,以为是叶子在动,其实没有动,叶子已经刹那变化了,但我们还执著叶子从树上掉下来,这一错觉就是我们常执的惯性造成的。

用放电影来说,电影播放是每秒钟播放24幅静态画面,因为放映速度太快,导致第六意识马上处在错乱的状态当中,在心前显现成动态的画面,如果播放速度调低到一秒钟只投放一幅画面,那在银幕上看到的只是一幅幅他体的静态图像,这时候心识不会认为有人物在运动。画面被一个一个拼凑起来,把速度拉快,我们便以为是运动的,实际上是被误导了。

憨山大师不需要放慢镜头,当下就看到了事物一个个静止的刹那,这是心安静下来的结果

明朝万历三年,憨山大师三十岁时在五台山坐禅。当时是三月份,大师独居静坐,有人来也不与人说话,仅望一眼而已。不久,看人如木桩,最后竟然一字不识……(我刚开始学佛时看到这里,觉得有点害怕,因为看了憨山大师的传记知道他的学识非常丰富,当时很多大儒都没有他厉害,可最后却学得一字不识,我想这可怎么办呢。其实,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当时不知晓其中的道理。)

当时山风怒号,冰雪消融,山涧里化了冰的水冲击奔腾,如雷贯耳,又如千军万马出征。静中听闻声音,感觉非常喧扰。


憨山大师就去请问妙峰禅师,禅师说:“境由心生,非从外来。听古人说:‘三十年听水声不转意根,当证观音圆通。’”

溪水上有一座独木桥,憨山大师天天在桥上端坐或站立。最初水流声很明显,时间久了动念才听到,不动念则听不到。

有一天,他坐在桥上,忽然忘掉身体,音声当时就静下来了,从此之后,各种声响都寂灭了,不再有干扰。

为什么会这样?

实际上,不是在外境上真有水声、风声,如果第六意识不把一个个时间点上的显现连接起来,根本听不到声音的流动,所以妙峰禅师说:“境自心生,非从外来。”

憨山大师修禅定没有动念时,就听不到水声。再后来“众响皆寂”。

又有一天,憨山大师吃完粥经行,忽然站着入定,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就像大圆镜那样,山河大地都影现其中,等到觉察时,则明明朗朗,寻找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次第花开

次第花开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次第花开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次第花开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次第花开。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