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有了择法觉支,你尝到了祂的法味的时候,你会放弃祂吗?就不会了,所以叫精进觉支。“诚如修安那般那禅法的过程当中,各位不断地努力来专注,当下会具备的是精进觉支。”
当我们有了方法,我们精进地行持在里面的时候,请问我们生命会不会发生神奇的体验?当我们从这个有漏的世界,从这个火宅世界,从轮回的世界跳跃出来,在无漏法中,在清净法中,在大道之上行走的时候,会不会产生喜悦?就会喜悦。所以就叫喜觉支。
“随着在专注的过程当中,内心也会生起的喜悦,这就是所谓的喜觉支。”
所以前面这四个觉支,念觉支是具足止和观的,下面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和喜觉支,都属于慧观的觉支。在这样的慧观下,我们得利益的时候,我们就不会舍弃。请问我们会不会很安定?在这里面,你的身心,从肉体到精神全方位的,你的内在的潜质,心灵世界乃至精神世界,一层一层的维度都能打开。
所以人的精气神在无漏的状态下就越来越饱满。《大学》里面所讲的怎么样才能“明明德”,怎么样才能“止于至善”,《大学》后面是讲到方法,但这种方法在佛教里,讲得是最简单明了和具有实践性。
所以当我们的身心灵都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这种喜悦的时候,当我们从烦恼堆里出来,从有漏的五蕴四大的这种蒙蔽、从魔掌里脱出来的时候,就好像好不容易从火灾现场出来,来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了,那种内心的感受就叫轻安,轻安觉支。
然后这种轻安觉支,你自己就会不放弃,持续地在这个轻安觉支里面,这就叫定觉支。
当你持续地在增长的这种殊胜的道果里的时候,就好像你已经乘上了一辆去往极乐世界的高铁一样,所有娑婆世界的苦难,一切不如法的就快速地往后倒退,被你抛在身后了。有漏的业啊,有漏的束缚啊,外烦内恼啊,种种的凡夫的那种受用,在你的生命里已经渐渐地被剥离掉、被抛弃掉,所以你已经不被那些绑架,也不被那些苦难所束缚了。
什么叫舍觉支?就是以前作为凡夫的那些种种的状态,种种的那种不善业、那种苦业,已经被远远地抛在了身后,你安住在无能遮挡的、扑面的、360度毫无死角的那种道的自在,那种轻安,那种安然的定所带来的生命的自在和解脱的状态里。
所以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请问,这里面会不会有喜觉支?会不会有精进觉支?这个轻安的相续,就是定,这种定你持续地在定,这个也叫精进。这里面有没有择法觉支?有没有念觉支?也是有的。所以后面的果都可以涵盖前面的。
所以这个七觉支,这个“觉”就是所有七觉支的一个“大本营”,每个人的这个觉的本体,然后用“支”的这个支点,产生了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和舍。那这些,反过来又巩固强大这个觉,这个菩提苗就越来越根深叶茂。所以这里面长老说,“佛陀在这部经典当中也特别提到的是,凡是有具备七觉支的出家者、出家比丘,他会保持兴盛而不会衰退。”这个你们都相信了吧?
所以包括我们在学习佛陀的教言,对我们这些苦难的孩子,佛陀用这些方法,来把我们救出三界,请问我们此时此刻有没有感受到佛陀的智慧的存在、佛陀的悲心的存在、佛陀救护我们的方法的力量?会不会感觉到?都会感觉到的。
所以佛法住世啊,尤其是我们学习佛法,最重要的就是闻思。有一位大修行者,他曾经就说过,对于大家聚会在一起,乃至修行都是次要的,闻思最重要。那实际上闻思的本身是不是叫修行啊?这是最好的修行,而且你不会错的。在我们听法的过程当中,我们一起在学习佛陀的这些教言的时候,我们当下不会偏。佛陀的悲心,祂老人家要启迪我们的这种慧观,就会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地,开出菩提的花朵来,正觉之花就会绽放。
所以有一位修行者,他听到了这位老师父的这个讲法,当时也怀疑。因为一直我们都会觉得修行最重要嘛,为什么这位老师父,他说修行实际上都不算太重要,闻思是最重要的?所以当时那位师父他听了也不懂,但当后来那位老师父圆寂了之后,他才知道,太重要了!当没有人再跟你讲这个的时候,你就知道,你哪里还有闻思的机会啊!也就是说,修的机会是随时随地都有的,但是闻思的机会,请问会常有吗?
刚才我们长老讲的这些,我们读一下,他讲这个法是不是清晰明了?他有他修安那般那法的觉受、他的经验、他的慧观,所以他把七支法说得明了而清晰,而具有语言的加持力。
关于这个七觉支法还有其他一些补充内容。
作为三十七道品里面,要修到七觉支的话,前面就是要修资粮道、加行道。
下资粮道位,要修四念处,也叫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中资粮道位,要修四正勤,也叫四正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灭,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
上资粮道位,是修四神足,也叫四如意足:欲如意足,念如意足,进如意足,慧如意足。
然后加行道的暖位、顶位,要修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加行道的忍位、世第一法位,要修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然后进而到见道位的时候,要修七觉支,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所以这个七觉支里面,就包括了“奢摩他”和“毗婆舍那”。这都是梵文,翻译到中国来就很简单,一个字,“奢摩他”就是“定”,“毗婆舍那”就叫“观”。这个定也叫“止”,我们说“止观双运”。
这个七觉支里面,念觉支、定觉支、轻安觉支属于“止”。择法觉支、舍觉支、喜觉支属于“观”。精进觉支通于二者。
那无论在小乘法还是大乘法里,都有这个七觉支。但是不同的程度修的时候,祂的含义、祂的这个境不一样,也就是觉的这个量不一样。就像都是海水,一碗海水,跟一桶海水、一个湾,跟整个东海、整个太平洋,它的量不一样。
我们天台宗里面,对七觉支也非常地重视。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里面说:“修此七觉,即得入道是也。”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里面,对七觉支法也有很详尽的讲说。在《辩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里面,都有讲到七觉支法。
甚至还有用七圣宝很形象地来比喻七觉支的。《瑜伽师地论》第九十八则说:“如转轮王,于四洲渚得大自在,所获七宝,如是心王于四圣谛得大自在,所获真净七觉支宝,当知亦尔。”
所以这里面就把七觉支跟七圣宝来一个有形象的比喻,“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双品运转,降伏一切烦恼胜怨。由此义故,初念觉支,犹如轮宝。”这个轮宝很厉害,可以超光速,能大能小,能分能合。
“所知境相,其量无边,能知智体,亦随广大;由此义故,择法觉支,犹如象宝。”
“依此速能乃至往彼所行所得殊异胜处;由此义故,精进觉支,犹如马宝”。
“悦意无罪,最为殊胜;由此义故,其喜觉支,犹如女宝。”
“身心映彻,有所堪能;由此义故,轻安觉支,如神珠宝。”
“能办一切所欣求事;由此义故,其定觉支,如藏臣宝。”
就是安住在这个定觉支里面,祂自然就能承办一切的圣事。比如说你现在入定,得道现前,你安住在道里的定,在这里面会不会消业障?会不会增福报?会不会开智慧?会啊。能不能自利?能不能利他?都能的。
你看《地藏经》里面,光目女供养罗汉,供了之后求:“我妈妈去世了,不知道生在何处?”那罗汉一入定就知道了,“你妈妈现在在苦海中沉没,特别痛苦。”光目女哭着说,“那我怎么才能救她?”罗汉就告诉她“志诚念清净莲华目如来,兼塑画形像”这些方法。
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这个七觉支的教义是非常丰富的。佛陀亲自讲了很多内容,包括文殊菩萨、弥勒菩萨,这些祖师大德们都讲过这些,说明这个特别特别地重要,所以我们也耳熟能详。
希望我们以后多用心,因为这是可以见道的,哪怕我们凡夫修,也是可以迅速地成就资粮,甚至成就加行位。加行里面有加行的暖位、加行的顶位、加行的忍位,然后到世第一法位,然后刹那刹那就见道的。一见道就不是凡夫,一见道就是入圣流了,那就跟你“乔迁志喜”了,从凡夫的“破茅蓬”里,搬到圣贤的“别墅”里了。
——缅甸三藏法师东达拉长老讲解
曾国兴居士翻译
三参法师于五台山古文殊寺
安居期间领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