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法要】诸比丘七不退法之第三组(中)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与法界一切如母有情

尽形寿皈依佛

尽形寿皈依法

尽形寿皈依僧

 

为法界众生离苦得乐而发无上菩提心

一起学习

2021

南传巴利文《大般涅槃经》,收录于南传佛教三藏的《长部》(Dīgha Nikāya)之《大品》(Maha-Vagga),是记录佛陀入般涅槃前一年里的行历、教化以及涅槃前后情况最详细的一部经典。

“七不退法”今见于南传巴利文《大般涅槃经》最后的《诸佛入般涅槃论》。2021年5月,为庆祝卫塞节,缅甸三藏高僧东达拉长老为众讲授《诸佛入般涅槃论》,曾国兴居士翻译。

上图:佛陀在第四十四年的安居之后,来到了王舍城灵鹫山,在灵鹫山上对着禹舍大臣宣说了“诸王之七不退法”,以及对声闻比丘们宣说了“诸比丘之不退法”。佛陀从王舍城灵鹫山离开之后,慢慢到达了第四十五年安居的地方,也就是毗舍梨城的竹林丛村。

这一幅地图当中,在结束了僧团的坐雨安居后,佛陀从王舍城出发,北向那烂陀游行。一路历经那烂陀附近的芒果园(庵摩罗园)、波陀厘村、拘底村、那提伽村、毗舍梨,到了这里,已经到了坐雨安居的时候,佛陀在毗舍梨南郊的白鹿坡村坐雨安居。

这是佛陀最后的一个坐雨安居期,佛遣散了跟随他的僧团,让他们分别在吠舍离周边坐雨安居,唯独留下了阿难。佛陀了知自己离涅槃辞世的时间已经不远了,为僧团留下了最后的嘱托。

《正法念处经》云:

听法功德,于一切功德,最胜最上。

| 关键词 |

“惭”与“愧”如何分辨明白

2021年8月14日至21日,结夏安居最后一旬里,法师带领大众学习佛陀涅槃前的重要教言——诸比丘之七不退法。


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组七不退法(中)

如何思维因果业力从而令止恶行善具真实义

 接下来第二项和第三项,具备惭与愧。

凡是要去做恶行、恶业,感到羞耻,感到害怕,这就叫“具备惭愧“。这里 “惭”与“愧”如何分辨明白呢?

“惭”的譬喻:一块冰冷的铁块上面沾满了粪,沾染了不净物。你不但不敢去拿它,还要保持距离,这就是惭。我们引申到内心来说,就是知道我错在哪儿,缺点是什么,但是往往不敢去碰它。

所以实际上我们做人也是这样的,这个缺点本身就是他的惭愧之处,是他人格的一个缺陷,你知道之后就别去搅和它,别人会受不了的,因为这也是他自己不可触碰之痛,你不能“哪壶不开提哪壶”。

“愧”的比喻,“一块铁在焰火燃烤之下非常炽热的这种状态,就叫愧”。它是非常炽热的,只要你去触碰它,你的手势必会受伤,所以你不会想要去触碰它,生怕自己会受到伤害”。


上座部对“愧”和“惭”

之间的这种比喻,

不知道我们想象了多少。

按照我们汉传大乘佛教的表述习惯,这个内容在《涅槃经》里表述的就比较学术化:“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叫他做。惭者內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者羞人,愧者羞天”。

这也是从多个角度去比喻惭和愧的状态。惭是跟人都不好意思说的;愧,对天也不好意思说的。“所以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惭愧”。“无惭愧者,不名为人”,这个很严重了,不名为人为什么,“名为畜生”。

佛陀在《遗教经》里面也讲到,“惭耻之服,无上庄严”。如果一个人具有惭耻的状态,佛说这是一个人的庄严。

一个人就怕他毫不知耻,没有惭耻之心,他就是没有弹性的。一个知耻之人,是把自己放在低位,却积极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这个人的生命就会有弹性。有惭耻之心的人,也就是代表他彰显了他的佛性,也是修行人最低的底线。

2021

我们净土宗的印光大师,自称为“常惭愧僧”。弘一大师亲近过印光大师,印光大师那个时候是戒腊高的尊者,特别慈悲,虽然自己的房间小小的,也给弘一大师留一个位置,昼夜陪伴着,观察着他的身口意是怎么样子修行的。亲近了之后,弘一法师五体投地,一直以弟子礼,在他的心目中印光大师就是他的师父一样。

弘一大师他老人家在《南闽十年之梦影》就说过,“我的心情是很特别的,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败,因为事情失败和不圆满,这才使我发大惭愧,晓得自己的德心欠缺,修养不足。那我才可努力用功,努力改过迁善,无论什么事情总希望它失败,失败才会发大惭愧,倘若因成功而得意,那就不得了啦”。

所以这里面我们说“惭、愧”,平时我们也要横在心中去琢磨的。同样我们对于这些恶业、恶行,不要去造作,你一旦造作了,可能下辈子就会受到地狱火的燃烧,所以对于恶行部分要害怕,也要感到羞耻,好比害怕自己的手被弄脏一样。

所以如果再把它再推广一点讲的话,

我们出家人也有几种状态。

在《地藏十轮经》里面讲到沙门有四种,有贤圣僧,有近道僧,有哑羊僧,有无惭无愧僧。所以我们在座的,哪怕是在家居士,我们也要学习这个知识。

圣贤僧和近道僧是我们要恭敬学习的对象,哪怕哑羊僧也可以成为我们的福田,供养也不会有过失,但是他不懂佛法的道理,你跟学也学不到什么。

但是第四种无惭无愧僧就很严重。如果你靠近无惭无愧僧的话,佛陀在《地藏十轮经》里面就讲到“这种僧必然要堕落地狱的”。这里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螺蛳具有螺蛳的外壳,但是内在已经臭秽,没有生命力的,如果你碰到他,靠近他,你就会被他臭秽所污染,他堕落地狱,你靠近他也会沾染堕落地狱的恶业。

所以在各种经论里面都讲到这个,比如说,“第一胜义僧是指佛世尊及诸菩萨、缘觉、声闻等众,其德尊尚,于一切法通达无碍而得自在,故称胜义僧”。

“第二世俗僧,谓剃除须发,被服袈裟,成就出家威仪,并持佛禁戒,于世俗求清净之僧”。我们虽然还在世俗,虽然还是凡夫,但是我们追求诸佛的道果,追求清净的修法。

“第三哑羊僧,谓愚昧鲁钝,不知轻重,且于微小之罪不能发露忏悔者”。他同样也出家,但是由于他的愚昧,就对佛不能够深入,不能够去辨别,甚至对已经产生的罪也不知道发露,这种叫哑羊僧。

“第四,无惭愧僧,谓于破戒、毁犯无惭愧之心者”。这里很重要的,如果你破戒悔犯有惭愧心,都不属于这个。所以在《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五里面、《法苑义林章》卷六也讲到这个。

就是无惭无愧这一方面的,

不仅仅自己堕落,

别人靠近他还被他卷下去。

也有说,菩萨僧、声闻僧、凡夫僧,还有无惭无愧的凡夫僧,还有胜道沙门、说道沙门、示道沙门和坏道沙门。那无惭无愧僧也就是应对于坏道沙门,“指破戒无惭,污秽破坏圣道之沙门。又称污道、为道作秽”。这个在《长阿含经》卷三、《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七、《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大毗婆沙论》卷六十六、《俱舍论》十五,都有讲到。


就是无惭无愧这一方面的,不仅仅自己堕落,别人靠近他还被他卷下去,所以末法时代,我们最怕的就是这点。比如说居士,虽然度人的能力也不强,但是你害人的能力也不强。但是一旦出家了,同样你度人的能力还不强,但是你害人的能力就很强。所以要把一个出家人培养到可以成为善知识去利益人天,这是不容易的。除了他要有往劫的巨大的善根,这一世也要有殊胜的因缘,才能成就。但是在他未成就之前令众生堕落的这个能力是很强的。

2021

所以像我刚一出家,我师父悟公上人就交代“出家人不开口不知道你有没有”。刚出家不要开口,对于社会上的人看你就是一个出家人,他不知道你是不是刚出家,有没有资格代表佛法,一旦你说错了,就会影响这个人的一辈子。

而且在普通大众面前,如果你在网上写一篇文章,跟一个八十岁的老和尚写的文章对社会的影响力是一样的。别人都说,“这个是和尚写的,出家师父写的”,他才不管你才出家八天还是八十年。而且出家八十年的这个老和尚讲法,有可能大家都打瞌睡,因为他讲的都是精华,语默动静都有加持,众生不懂的情况下,不投机就打瞌睡。你出家八天的讲法,人气很旺,因为你的气场跟大众气场很相近,把社会上那些大家喜闻乐见的讲的一套一套的。

所以我们出家人就要很小心的。在我们寺院住的时间久的人也会知道,我们出家人都不敢开口,作为居士怎么敢开口,大家都会珍惜这样的修学环境,都静静地把时间精力投入到修行当中。

修行人就要往修行上去靠,

于道上会。

学佛首先就要有自知之明,因为制造恶业是我们凡夫的特色,有漏是我们的常态。那我们就先把漏堵了,减少错误,止恶!所以我们刚出家的出家人叫沙弥,这是印度话,中文叫“息勤”,息指息除贪嗔痴,勤指勤修戒定慧。

第一个就是息。所以在汉传佛教里说出家三年,不准听经闻法,不准念佛参禅。为众服务,锻炼自己,成就出家相。什么叫成就出家相?就是把自己锤炼得柔软,不要用理论上的对与不对来强大自己的我执,所以实际的修行就是叫“于道上会”。

这就是一切戒定慧最核心的真正的修法,作用在我们的生命体上,就是摧毁我们的邪知邪见、我执我见。当这个摧毁了,真理的天空就现出来了,诸佛微妙之法扑面而来,全在眼前。那时你再看经典、祖师大德的开示,就会超时空地得受用。

我们不仅能看到释迦牟尼佛的经典,也能得到释迦牟尼佛现量的加持,就是读过去七佛的教诫,都能够得到超越时空的现量的加持。所以不管哪一个时代的祖师,一个开悟大德所讲的话,都是具有超越时空的穿透力的,都是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带领我们的智慧。

但是如果我们没有破我执我见的时候,是不会有这种心的,因为就是我们的业报身和业报的邪知邪见,束缚了我们的心的佛性的部分。所以修行人就要往修行上去靠,于道上会。

 

未完待续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佛日清凉宝

佛日清凉宝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日清凉宝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日清凉宝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日清凉宝。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