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中韩国的因果由来……



韩厥,春秋时晋国大夫。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了著名的“下宫之难”,即晋景公诛灭晋国最大的卿大夫家族——赵氏。“下宫之难”中,赵氏家族几乎全族被灭,仅存一人!这起著名的事件,经由不同的记载和演变,即今日大家耳熟能详的“赵氏孤儿”
 
“下宫之难”的大历史背景是晋国大权旁落赵盾家族,国君与赵盾家族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赵盾去世后,儿子赵朔的妻子赵庄姬,与赵盾同父异母的弟弟赵婴齐私通,事情败露后,赵婴齐被赵氏家族(赵盾同父异母的弟弟赵同、赵括)逐出晋国。赵庄姬怀恨在心,在晋景公面前诬陷赵氏家族即将谋乱,与此同时,另外两大家族栾氏、郤氏趁机为赵庄姬作证。因此,晋景公发动“下宫之难”,将赵氏灭族。
 
韩厥是赵氏的家臣,也是晋国的六卿之首。赵氏家族被灭门前,韩厥坚决不参加谋划与行动,但同时也无力改变结局。赵朔被灭族时对韩厥说:“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意思是,你一定不会让赵家绝后,我虽死无憾。
 
公元前583年,晋景公病重。有占卜者说是赵家被灭门的子弟作怪。晋景公问韩厥,韩厥趁机说:“赵家祖先皆有明德,世代都有立功,因此没有绝后。今天国君您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所以才会占卜到怪事,望国君三思!”
 
晋景公因此问:“赵家还有后人吗?”韩厥这才说,赵朔其实还有个孤子——赵武。晋景公因此把赵家昔日的封地,又还给了赵武。正是韩厥十五年来的保护与隐忍,才为赵氏家族保留了一脉香火,并重振家族。
 
千百年来,大家都被“赵氏孤儿”这个故事所吸引,都沉浸在程婴、公孙忤臼等人可歌可泣的故事中。那么韩厥的命运如何呢?
 
《史记·韩世家》最后一段,太史公司马迁特地点评道:“韩厥感召晋景公,令赵家孤子得以继承,成全了程婴、公孙忤臼的千古大义,这是天下的阴德。韩厥的功劳,在晋国时没有得到大的彰显,但最终韩氏家族与赵、魏成为战国七雄,并绵延十馀世,难道不是合宜的吗?”
 
韩厥的韩氏家族,在晋国的卿大夫家族中,并不是最显赫的,但在内乱不断的晋国,最终保存了完整的家族实力,并在多次内乱中生存下来,最终成为战国七雄,离不开韩厥的操守和一贯品行!尤其在春秋末期,礼仪崩坏,各国权贵家族视国君如无物,动辄血溅宫墙——所以司马迁给予了韩厥高度的评价:此天下之阴德也!
 
而且,这样的事情还不止一次。
 
公元前573年,晋国另外两大家族栾氏、中行氏(即荀氏)发动政变,弑杀晋厉公。事变前,栾氏、中行氏派人向韩厥传话,大家一致行动。韩厥严词拒绝:“靠杀死国君来树立权威,这种事情我做不出来。立威是不仁,事情万一失败了就是不智,享受一利也必然要承担一害,这种事情不能做!从前我被赵家收留,赵庄姬陷害赵家,我都能顶住不出兵。俗话说,杀老牛都没人敢做主,何况是要杀国君呢?你们不能侍奉国君是你们的事,找我做什么?”(《国语·晋语六》)
 
当然,最终栾氏、中行氏都灭族了。韩厥的韩氏家族,却发展成为了战国时的韩国。这也是司马迁所说的——韩氏之功,于晋未睹其大者也,然与赵、魏为诸侯十馀世,宜乎哉!
 
史料出自:《史记·赵世家》
史料出自:《史记·韩世家》
史料出自:《国语·晋语六》
校对:闫飞师兄、如烟师兄
超摹:广超师兄


 
《史记·赵世家》原文节选——
居十五年,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在,乃曰:“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鸟噣 ,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绝祀。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唯君图之。”
 
《国语·晋语六》原文节选——
栾武子、中行献子围公于匠丽氏,乃召韩献子,献子辞曰:“弑君以求威,非吾所能为也。威行为不仁,事废为不智,享一利亦得一恶,非所务也。昔者吾畜于赵氏,赵孟姬之谗,吾能违兵。人有言曰:‘杀老牛莫之敢尸。’而况君乎?二三子不能事君,安用厥也!”
 
《史记·韩世家》原文节选——
韩厥之感晋景公,绍赵孤之子武,以成程婴、公孙忤臼之义,此天下之阴德也。韩氏之功,于晋未睹其大者也,然与赵、魏为诸侯十馀世,宜乎哉!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二十四史因果录

二十四史因果录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二十四史因果录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二十四史因果录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二十四史因果录。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