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宗特殊菩提四大要义


中观宗特殊菩提四大要义


作者:生根活佛.仁孜尼马

     菩提四大要义是大乘佛法中观派特殊菩提行道的教诲。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中观:中观是大乘佛学的两大基本潮流之一。其创立人为大乘佛教思想家幸饶弥沃。幸饶弥沃中观宗派的中心论题是“空”。“空”在原始本波教中就有流露。但幸饶弥沃借用自然的“空”和在原始本教流传的“空”的基础上赋予它“中道”的含义。所谓中道介于空与非空、有与非有的断定之间,远离生灭、常断、来去、一异等的边际。幸饶弥沃并未肯定存在与非存在这两个极端,而是肯定存在与不存在的相对性,不是绝对性。幸饶弥沃承认因果关系,但不认为因或果本身会有自性及实有永恒性。幸饶弥沃提出“八不”命题,即以“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来作为他以中道和空论为基础的缘起学说。幸饶弥沃所传立的中道观的见地,亦体现了菩萨行道的理想以及菩提四大要义教诲之学。幸饶弥沃在《续部》中所说的:“见地要从上,行为要从下,基本要慈悲,彼岸要六度。”就是菩提四大要义,是中观独有的修法,与唯识宗的修法不同,故被称为不共菩提四大要义。这里讲的菩提四大要义也就是雍仲本教的四大要点,也是本波教主要讲的四大见:正见、正行、正道、正法。

第一,见地要从上。本波教的正见方面都承认四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和涅槃寂静,这是所有内道本波教的总旨。所以,一般本波教信徒都皈依三宝,信奉四印,从显、密、心三道都修炼缘起性空和生圆次第,最起码也要对世俗产生厌世出离心,恒持皈依和发心,一心做善事。

《续部》中所说的:“见地要从上”指的是,我们的见地必须要是正见,而且需是究竟的正见、真谛的正见和高处的正见,因为佛法所讲的见地与所化众生的根机有关,按显宗可分为上下乘,按密宗可分为上下续部,其中下乘中又分二宗,即:幸饶弥沃论辩宗和自悟幸饶宗,上乘内有慈悲萨埵唯识宗和雍仲萨埵无戏论宗,共四宗,观点各异。所谓无戏论宗就是中观宗,也是显宗正确、至高无上的正见,“见地要从上”也是这个意思。若要领悟,则必需认识二无我。所以幸饶讲说《十万般若经》、《大般若经》等多卷般若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说明“我”毫无自性成相,诸法皆空。   中观的“见”犹如天空一般广阔。天空有四种天性,1、天空是自然;2、天空是非实有;3、天空是无边的;4、天空是遍记。  
   
中观的见也有四大见性:1、中观的见是远离八戏论及非因缘而生即自然;2、中观的见无法语言来表达,也无法文字来描写出来,没有实有及无定义即非实有;3、中观的见是无边无际即无边;4、中观的见是无偏执、无分别及无偏下即遍记;这四大见性具备的见地就是中观的正见。

从世俗的角度来讲,现在的认知心理学也意识到,人的心态和观念有莫大关系。若要调整心态,必须从改造观念开始,否则这些观念会不断制造身心、社会等各方面的问题。怎样调整观念?从世俗来讲,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对世界已形成固定的看法和认识模式。现在必须对这一模式重新审核,并以佛法正见进行调整。所谓正见,就是对世界的如实认识。从中观的见解角度来看怎样调整观念呢?我们把观念从偏执调整到无偏执,同样,从分别到无分别,从不自然到自然,从实有到非实有,从有边到无边,从有不遍记到遍记,从有相到无相,从无相到真谛,从虚幻到法界性空,从有戏论的观念调整到无戏论的观念,最后彻底明朗诸法的本性,这就是见地调整。   

另外,佛法讲的正见,就在对世界的如实认识的基础上,对世间万象的本性如实认识,证悟它的本来面目,了了分明,不增不减,不生不灭。见到诸法的本性必须要依靠明朗的智慧和领悟空性的正见。如果用来观察的眼睛就有问题,所看到的世界自然也是扭曲、模糊乃至完全错乱的,无法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而且所有的认识又会对人生产生影响。由正确的认识发展出智慧,由错误的认识发展出烦恼。认识到其中的分歧之后,面对每件事,我们都要以佛法智慧去考量,去判断。通过正确的观察修,将正念逐步替换原有的错误观念,使内心逐步接近见道的状态。所以我们做任何事首先是“方向”不能错,从修行的角度来说,必须要有正见指导,这就像地图一样是我们抵达目标不可或缺的指南。

第二,行为要从下。本波教的行为方面都承认四行道法即早课“桑”(上供香)及 “索噶”(祈祷及敬神);上午做水布施;下午课,焦烟及烟供;晚课舍身法。四行道法是所有内道本波教的行为总旨,所以,一般本波教信徒在皈依三宝的基础上,都信奉四行道法。四行道法就是上供下施,就是积德行善,一心做善事的方法。《续部》中所说的:“行为要从下”指的是,我们的行为必须要是正行,行走必须要按正行一步一步从下层到顶层。佛经里把“行”比喻成爬楼梯的阶梯一样。

梯阶有四大作用:1、方便,2、无停留,3、无危险,4,到达顶尖。比如,客人爬楼梯时,有了阶梯才很容易及很方便地从底层爬到高层,不会停留在底层;往上爬楼的过程走在阶梯上是最稳妥的,不会有危险的,这样按次第行动才能达到楼顶。

中观的行为也有四大行程:1、中观的行为是以具足戒为基础开始,不同的戒律相当于阶梯,通过阶梯从下而上行走,很容易达到高层及禅定和般若智慧的境界。

2、中观的行为是正行,永远不会停留在外道、人天乘、小乘和唯识宗的行为之上,中观的正行能够超越外道至唯识宗之间的行为,从下乘行为转移到上乘的行为,不停留在轮回之中。

3、按中观的行为从下到往上的修炼过程是最稳妥的,不会有堕落及走火入魔等的危险。

4、这样按次第行动才能逐渐进入五道十地,最后达到解脱、究竟涅槃及不生不灭佛的境界。从修法的角度来讲,次第修法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次第修炼才会容易解脱。我们把凡夫的人从轮回引向解脱的行为,这就是中观的正行。从世俗的角度来讲,现在很多人意识到,人们需要改正自己的行为,也意识到行为和心态有关联,心态和观念也有关联。想改正行为,首先要调整心态,调整心态必须改造观念。那么怎样调整观念?怎样调整心态?从世俗来讲,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重新审核,并以佛法正行为依据来调整。所谓正行,就是对善心和善行的如实认识。从中观的正行角度来怎样调整观念呢?我们把观念从无戒律调整到有戒律,同样,从无定力到有定力,从无明到有智慧,从底层到顶层,从危险到无危险,从不妥当到妥当的观念,最后所作所为都是善行佛道,这就是正行调整。大乘佛经里,“行”就是为圆满达到以上目的,以清守戒律为基础。清守一切戒律即下戒,别解脱戒中包括居士五戒、二十五沙弥戒、二百五十近圆戒(比丘戒)、菩萨戒包括慈悲萨埵派的二十戒和无戏论宗派的一百零九戒。所谓佛子菩萨行就是将所有不同层次的戒律在不遗弃功业不违犯下戒的基础上再接受上一层的戒律,从下到上,依次受戒。“行为要从下”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不安共大案乘密宗的见修则是幸饶按人的不同根基讲说了四部经,每一部的见地、修炼、行持、三昧耶、果位部各有差异,详见续部诸论,此不赘述。从解脱的角度来讲,解脱的方法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也是从下往上,从戒到定,从定到慧。

(1)戒。戒是帮助我们建立一种和解脱相应的生活方式。我们现有的生活方式是和轮回相应、和烦恼相应的,这就决定我们要流转生死。我们想要从中出离,必须从生活方式开始改变。所以,佛陀制定了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密乘戒。不少人把戒律看作是束缚,甚至看作是对人性的禁锢。事实上,佛陀制戒的真正目的绝非束缚,而是帮助我们建立和解脱相应的生活规范,帮助我们究竟获得自在。

(2)定。虽然持戒可以使生活变得简单、自在、把内心趋于清净。但这不等于没有妄想,所以还要进一步修定,将心安住在正念上。

(3)慧。有了清净安定的心才能生起智慧,有了智慧才能照见空性,唤起内在的解脱能力,从而断除无明烦恼。当心在觉醒状态下,烦恼是没有力量的。就像虚空显现的种种影像,尽管来来去去,却不可能粘著其上,染污虚空。所以,见道就是见到空性。

然后还要修道,将尘封已久的阿赖耶识进行清扫,这一过程需要到十地才能完成,所以解脱道也是从下往上。通过正行而修炼自心,将正念逐步替换原有的错误行为,使内心逐步接近佛道的状态。所以我们做任何事的时候“行为”一定要正。从修行的角度来说,必须有正行,这就像梯阶一样,是我们抵达高处不可或缺的楼梯。

第三,正道:正道就是正确的道路,与所谓“歪门邪道”相反。走上正道的基本要慈悲。因此佛经里讲基本要慈悲。

本波教的修行方面都承认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这方面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再详细谈了。四无量心法是所有本波教修炼正法的基础及最根本之法。所以,一般本波教信徒修炼佛法时,都是在四无量心的基础上,再去修炼显密大圆满等。

《续部》中所说的“基本要慈悲”指的是,我们的修行必须要走正道,正道就是佛道,佛道最基本及根本的就是慈悲心。

本教《宝光经》云:“本教诸法基慈悲”,即修法必须要以慈悲心为基础。佛经里把“慈悲”比喻成“大地”。

大地有四大特色:1.基础;2.能依靠;妙用菩提心3.不执情仇;4.一切如意。

大地是一切生命生存及生长的根本地及基础,如修建高楼大厦的地基一样;大地是一切动物及植物的依靠处;破坏大地,大地也不记恨,爱护大地,大地也不讲情,不执着谁对它好、谁对它坏;大地能生长动物及植物等物质的一切,你对物质的一切心愿从大地都能够如意得到。

中观的慈悲也有四大特色:1.中观的慈悲是一切正法的基础,也是解脱、往生极乐世界、涅槃及成就佛的基础。没有慈悲心作为基础,修什么法门都是不能成就的,所以,慈悲是成就的基础。

2.中观的慈悲是正道,曾经的佛菩萨也是依靠慈悲之法次第修行而得解脱,从轮回道至成就佛道之间唯一的依靠处是慈悲心,没有慈悲心的话,脱离不了轮回,也无法解脱及成就佛。

3.中观的慈悲是无记情仇的,就是我们具备慈悲之后对任何产生利害的事情都将不再有执着情感和仇恨,在慈悲心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亲疏及情仇。

4.中观的慈悲具备如佛菩萨同样的功德,你修炼的一切法如法,你的心愿自然就成就。

从修法的角度来讲,慈悲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慈悲而修炼,你才容易解脱及成就佛果,我们把凡夫的人从轮回引向解脱的善心,就是中观的正道。

从世俗的角度来讲,现在很多人也意识到人们需要心地善良,意识到善良的心态能够改变自己的一切。你想改正自己的道路,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调整心态最基础的就是慈悲善良之心。

另外,我们积德行善的基础也是慈悲,所以说,慈悲是一切法的基础,好比大地是一切的根基和依靠,没有对利害的执着,一切自然循环。

大乘佛经里,“慈悲”就是为圆满达到以上目的的正道,通过正道而修炼自心,将邪道逐步改变成正道,使内心逐步接近佛道的状态。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慈悲心”是不能缺少的。从修行的角度来说,必须有正道,这就和大地一样,一切心愿如法。

第四,正法:正法就是正当的法则,大乘佛法之中正当的法则就是到达彼岸的法门,到达彼岸要修六度,因此佛经里讲,彼岸要六度。

本波教救度众生的方法讲六度。六度修法是所有本波教徒都非常重视的。他们修炼佛法时是在慈悲心的基础上再去修炼六度。

《续部》中所说的“彼岸要六度”指的是,我们要达到涅槃的彼岸,必须要修炼六度正法。正法就是佛法,佛法最基本及根本的就是慈悲心,度己度他的根本条件就是六度,所以佛经里把“六度”比喻成“营养”。

营养有四大特色:1.避免饥饿;2.无穷尽;3.增添体力;4.生命延续。

比如,良好的营养品能够避免饥饿,人们不愿意一次就用完,而且不断得到产品,所以美好的营养品是无穷尽的;人们吃了营养品之后体力增加,不会饿死及毒死,生命得以延续生存下去。在此过程中方便般若就像我们的营养一样让我们去依靠,如果没有营养我们的生命将不能延续,不能消除饥饿,很难达到结果。

因此,中观的六度也有四大特色:1.中观的六度及十度能够脱离轮回,避免轮回的痛苦,如果没有六度的正法,修什么法门都达不到彼岸。

2.中观的六度是正法,过去的诸佛菩萨都是修炼六度而达到彼岸的,现在的诸佛菩萨也都是通过修炼六度而达到彼岸的,未来的诸佛菩萨都要修炼六度才能达到彼岸。而且越修六度,修者的境界越高,因此,修炼六度是无穷尽的。

3.中观的六度能够增添法力,提高智慧,增添福报,法力越来越增加。

4.中观的六度具备解脱生命延长的能力,容易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通过六度去修炼佛法,你修炼的一切法是正法,你很容易达到无上的涅槃境界。

从正法的角度来讲,六度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六度而修炼佛法,你才容易成就佛果。我们把凡夫的人从轮回引向解脱的方法,就是中观主要讲的六度正法。

中观讲的六度,好比现代化的机械,没有了动力、没有电或油一般,再先进也无法真正操作,无法显现功能、产生价值。

六般若犹如食物一般使我们提高体力、延续生命;我们修行六般若或十般若能消除轮回的痛苦,持久的修行能增加善业的力量,使我们达到解脱。

总的来说,中观的见、行、慈悲、般若等四法的重要性,佛主要在经部中讲:“诸弟子,见要在高处支撑,行要从底处提升,要以慈悲为基础,要用十般若的方便修行,具备四法的众生是菩萨,完全可以从轮回的痛苦中解脱。”

佛说具备四法的人是菩萨,用现代的表达就是“大有前途的人”,前途是解脱轮回的痛苦。从菩提心的角度来讲,前途是获得菩萨的慈悲,达到佛的境界。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生根活佛

生根活佛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生根活佛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生根活佛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生根活佛。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