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二浅释(4)


  诸法就是一切法,但是归纳起来,不出十如是,换言之即十法界:1、佛法界;2、菩萨法界;3、缘觉法界;4、声闻法界,以上为四圣法界。六凡法界:1、天;2、人;3、阿修罗;4、畜生;5、饿鬼;6、地狱,四圣六凡合起来名十法界。十法界中,每一界又有十如是,共成为百界;而百界中,每一界又有十如是,这叫千如。

  现在浅释十如是:1、“如是相”。相就是一个相貌。此相貌有真有妄。“真”即常住不变,无生无灭,真如实相。所谓真实面貌,本地风光,指的乃是我们的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常住”,不变而能随缘,随缘而又不变,如如不动。“常住”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总而言之,常住即是真如实相。但是,此真如实相非人人能明了,故说惟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如来明见,无有错谬,如理真实,名如是相。

  何谓虚妄之相?这个应该人人都不会陌生,“它”是我们的“老朋友”,它就是无明。无明是个妄相,非真,有生灭,有增减,有垢净之分别。此无明无有实体,只是一个假名而已。如此经云:“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同于水深火热当中,受尽煎熬逼迫般难受”

  2、“如是性”。业不自生,实由性起。心本具有善恶之性,随着因缘而有种种差别。中国有一部《三字经》,是每位初入学之孩童的必修科。此书一开始就说:“人之初,性本善”。“善”即佛性。但是“性相近,习相远”,心本来与佛相近,但是,无始来染诸恶习,便和佛性逐渐远离,不识本来面目,故有善性与恶性之分。

  善性与恶性是怎样表现出来?

  “如是性”在这里有一个比喻,就好像竹子和木头。竹子和木头里边都有火性,可是这个火性若搁置不用,便永远不会生出火来,必须要假借一种缘,它才会生出火来。例如,以前在中国,一般人都是茹毛饮血,那个时候还没有发现火,所以一切东西都是生吃。等到燧人氏钻木取火后,才开始用火把东西煮熟了吃。自此以后,人们才懂得用竹子或木头引出火性来。

  这也就好像我们所造的善恶业,必须借着这个“性”显出来。这种性若是为善而发,就叫智慧光、若是为恶而发无明火,就变成毒火。这种毒火能成就一种妄缘。而我们这个“性”,则好像竹子和木头的道理一样,本性是空的。里面虽有善有恶,但要借着一种因缘方能显示出。在《楞严经》上讲四大——地水火风,描述火大的时候,说“火大无性,寄于诸缘”。这个火性它没有我,得要因缘和合才生出这种火,这是“如是性”的道理。

  3、“如是体”。这个体就是我们人的身体,也是一切的形体。这个体有三种分析:第一种,就是凡夫和圣人本来平等,本来的那个体,没有凡也没有圣,是一样的,这叫“以理为体”。这个体是本有的佛性,又叫理,道理的理。第二种,若是有人从凡夫修成道业,这叫无漏体,所谓证果的圣人。第三种,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五蕴幻躯,即五阴——色受想行识,四大——地水火风四大假和合而成的这个身体,是有漏体。

  4、“如是力”。这个力就是出力。以前我对你们讲过,我有个出家师兄弟,他本来学过讲经说法的道理。他常常讲经,尤其是欢喜讲八识的道理,即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和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


  《转载声明》:本平台赞成并遵循微信公众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各项举措。平台部分推送文章可能因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而未能事先与原作者联系取得授权,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留言联系我们。经核实后,我们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谢谢!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宁玛大圆满传承

宁玛大圆满传承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宁玛大圆满传承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宁玛大圆满传承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宁玛大圆满传承。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